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沈健民  邓育坤 《湖北植保》2023,(5):38-39+50
为有效防控辣椒疫病,本文测定了几种生产中常见或文献中报道有用的化学药剂与生物农药对辣椒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药剂对辣椒疫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防效最高的为氟菌·霜霉威SC,对辣椒疫病平均防效达88.39%;其次为烯酰·吡唑醚菌酯WG和双炔酰菌胺SC,平均防效分别为84.29%及81.25%;寡雄腐霉菌WP与枯草芽孢杆菌WP两种生物农药对辣椒疫病的防效相对较低,但平均防效也达到了70%以上,可以考虑与化学农药轮换使用用于辣椒疫病的防治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烯酰吗啉与嘧菌酯对辣椒疫霉病菌生物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为了分析烯酰吗啉与嘧菌酯对辣椒疫霉病原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敏感性,分别采用离体和活体试验方法比较了供试药剂对病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以及游动孢子释放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68、0.21和4.92μg/mL,其活性分别是嘧菌酯的34.7、30.4和4.6倍。烯酰吗啉与嘧菌酯在浓度为12.5μg/mL时对菌丝体细胞膜的电导率无影响,但当烯酰吗啉和嘧菌酯的浓度分别为25μg/mL和50μg/mL时其电导率值明显上升。采用液相氧电极法,测定了三种典型抑制剂与供试药剂对菌丝体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嘧菌酯作用于三羧酸循环(TCA)途径,而烯酰吗啉对三羧酸循环(TCA)途径和磷酸戊糖(HMP)途径有一定的影响。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烯酰吗啉与嘧菌酯对辣椒疫病均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两者无显著差异;在辣椒植株接菌后24h采用800μg/mL的药液喷雾处理时,烯酰吗啉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为66%,优于嘧菌酯。  相似文献   

3.
甜椒根腐病防治药剂效果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甜椒根腐病(Phytophthora capsici)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危害。甜椒根腐病发生迅速,发病前的药剂预防和发病后的及时补救都离不开高效低毒的杀菌剂。本试验利用我国现有的防治蔬菜病害的新杀菌剂对甜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壬菌铜水乳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等对菌丝生长表现出很好的抑制作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25%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等药剂防效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4.
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武夷菌素水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枯草芽孢杆菌S44菌株悬浮液等6种药剂对新疆焉耆垦区加工辣椒白粉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2 000倍液和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对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65%、89.54%和88.23%。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可作为焉耆垦区辣椒白粉病的首选药剂,可与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5.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2015年,在海南省辣椒主产区发生了一种严重危害辣椒的叶斑病,从发病叶片中分离到一种细菌,通过致病性测定、柯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鉴定为野油菜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选用8种杀菌剂通过平板对峙法对该病原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其中6种药剂对该病原有抑菌效果,效果最好的为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次之,2%春雷霉素水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没有抑菌效果,不同药剂之间或同一种药剂不同剂型之间抑菌效果差异较大。病原鉴定和药剂筛选可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对辣椒炭疽病具有较好防效的杀菌剂,选用10种不同杀菌剂于2021年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次药后7 d, 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和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的防效分别为85.1%、82.7%和81.9%;25%吡唑醚菌酯乳油、24%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三者的防效在75.8%~77.8%之间;8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22.5%啶氧菌酯悬浮剂和25%溴菌腈乳油等处理的防效在69.2%~74.6%之间;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相对较差。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及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可作为福建地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7.
多黏类芽胞杆菌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重点研究了其对辣椒根际细菌微生物的影响。收集了109 cfu/g多黏类芽胞杆菌WP、25%嘧菌酯SC、68%精甲霜·锰锌WG及对照处理后的辣椒根际细菌,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根际细菌种群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多黏类芽胞杆菌处理后的辣椒根际细菌多样性最高,化学药剂处理后的辣椒根际细菌多样性也均高于对照。通过分析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辣椒根际细菌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等13个门。变形菌门的丰度在对照(JD)中高达70.65%,而在嘧菌酯(JA)、精甲霜·锰锌(JB)和多黏类芽胞杆菌(JC)的处理中分别降至24.41%、25.64%和34.95%,但仍然是各处理的优势菌群。在化学药剂和多黏类芽胞杆菌的3种处理中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菌群的丰度远高于对照,特别是奇古菌门菌在化学药剂处理中的丰度极显著高于多黏类芽胞杆菌和对照处理。经多黏类芽胞杆菌处理后发现芽单胞菌门和芽单胞菌属远高于对照,分别为7.35%(JC)、0.11%(JD)。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多黏类芽胞杆菌不仅可以有效防治辣椒疫病,还可以改变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提高土壤中细菌种群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陕西线辣椒疫病发生与危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线辣椒疫病病原菌为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该病猖獗发生与茬口、灌水、降雨和施肥等环境因素关系密切。染病植株的损失事在43.1%至100%之间,防治以改进农业措施为主,结合以杀毒矾等药剂防治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西藏辣椒疫病菌及其对新型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分离鉴定,引起西藏辣椒疫病的病原菌为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温度为10~37℃,最适生长温度25~30℃,致死温度40℃。交配型为A2自育型。烯酰吗啉和腈嘧菌脂均对辣椒疫霉的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分别抑制菌丝的生长速度和菌丝的生长量,EC50分别为0.241 mg/L和0.302 8 mg/L,比常规杀菌剂甲霜灵EC50分别低32.6和25.9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甘肃清水半夏疫病的病原及其防治药剂,对该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筛选防治该病的药剂。结果表明:半夏疫病的病原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寄生疫霉菌丝生长最适pH、温度分别为6.8与27.3℃;室内药效比较表明,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药效最好,1 200倍抑菌率均为10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药效最好,施药2次防效为97.4%,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施药2次后防效仅达71.5%。  相似文献   

11.
草莓根腐病是陕西关中地区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引起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其为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植物源农药对上述两种镰刀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5%苦参 ? 蛇床子素水剂(AS)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最强,EC50值为2.7 μg/mL,0.3%苦参碱乳油(EC)对茄腐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最强,EC50值为4.5 μg/mL。选择室内抑菌活性较高的3种植物源杀菌剂和3种微生物菌剂 (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菌) 为供试药剂进行田间试验,发现1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WP) 600倍液对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69.25%,10亿芽孢/g多粘类芽孢杆菌 WP 800倍液、1.5%苦参 ? 蛇床子素 AS 700倍液、2亿芽孢/g哈茨木霉菌 WP 2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为63.14%、62.84%和59.74%。因此推荐使用枯草芽孢杆菌 WP、多粘类芽孢杆菌 WP、苦参 ? 蛇床子素 AS 和哈茨木霉菌 WP 作为草莓根腐病的田间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2.
正黄连(Coptis chinensis)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入药,因其具有抗菌、抗氧化、抗肿瘤、降糖等药用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保健行业[1]。重庆市石柱县是黄连的主产区之一,产量约占我国总产量的60%[2,3]。黄连根茎一般在4~6年采收,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黄连根腐病的发生渐趋加重,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害在栽培第2年即可发病,主要危害根茎部位,平均发病率达40%,严重地块高达80%~90%,甚至绝收[4],严重影响黄连的产  相似文献   

13.
草莓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是草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基于形态学、菌丝细胞核荧光染色、菌丝融合群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北京地区引起草莓根腐病的丝核菌进行了鉴定。2014年从北京市昌平区温室草莓根腐病病样中分离纯化获得的3个代表菌株,经形态学和细胞核荧光染色,确定均为双核丝核菌(binucleate Rhizoctonia, BNR),且与双核丝核菌AG-A融合群菌株发生菌丝融合,菌株CP-Z的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丝核菌属的有性型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AG-A融合群 4个菌株的相似性达100%。菌株CP-Z接种草莓根部,引起根系变黑、腐烂,植株死亡,从接种发病的根部可重新分离到双核丝核菌。双核丝核菌AG-A融合群引起草莓根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温为25℃~28℃。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根腐病在我国花椒产区大面积发生,严重影响了花椒的产量和质量。为明确引起花椒根腐病的病原,本研究从陕西省凤县花椒示范基地采集花椒根腐病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致病性检验获得花椒根腐病菌。通过对花椒根腐病菌的形态学观察及ITS、 β-tubulinTEF1-α序列分析,将花椒根腐病菌鉴定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杀菌剂室内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选用的十种杀菌剂对F. solani的菌落生长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6%丙唑·多菌灵悬乳剂、30%苯甲·丙环唑悬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花椒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值分别为0.48、0.66、1.40和1.61 mg·L-1。本研究结果为花椒根腐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河南丹参产区发生一种新的病害,将其命名为茎基腐病害。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课题组从河南丹参产区采集典型病害标本并进行病原菌分离,共获得25株真菌分离物,其中23个分离物(SM1-SM23)形态与链格孢属真菌一致,2个分离物(SM24-SM25)形态与镰刀菌属真菌一致。选取代表性菌株SM10和SM24对丹参茎基进行致病性测定,分离物SM10能够引起与病样一致的症状,并且在发病部位重新分离出该病原菌,完成科赫氏法则验证。通过形态及分子特征鉴定确定引起丹参芝基腐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在温度为28℃,光暗交替(12 h)最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pH值在5~11之间该菌生长良好,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产孢的最适碳氮源为乳糖和酵母浸出物。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参试的5种药剂均对A.tenuissima有抑制效果,其中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质量浓度为50 mg·L-1时抑菌率分别为78.4%、100%和93.3%,可作为防治丹参茎...  相似文献   

16.
根腐病是危害浙江省铁皮石斛的重要病害之一,鉴定根腐病的病原菌是有效防治该病害的前提条件.为进一步明确前期经柯赫法则验证为病原菌的镰刀菌(编号为GF-14)分类地位,本研究通过形态学鉴定,并结合内源转录间隔区(rDNA-ITS)、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和RNA聚合酶基因(RPB1和RPB2)等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及系统...  相似文献   

17.
<正>0 引言香榧(Torreya grandis cv. Merrillii)为我国特有的珍稀经济干果与重要木本油料作物[1],主要分布于浙江省诸暨、绍兴、临安等地[2],香榧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3]。近年来,多地香榧林出现根腐病且为害日益严重,成为影响香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香榧根腐病病原菌鉴定与防治技术研发迫在眉睫。本论文通过组织分离法、单孢培养法获得纯菌种,  相似文献   

18.
水稻穗腐病病菌致病性、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穗腐病是近年发生危害严重的水稻穗部病害.本研究对穗腐病的发生、流行原因进行了分析,分离了病原菌并测定了致病性,筛选了防治该病的杀菌剂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紧穗型的粳稻及籼/粳杂交稻组合较穗型松散的籼稻及其杂交组合更易感病.水稻孕穗后期-抽穗扬花期遇阴雨高湿、温暖天气该病发生危害重.用分离到的4个菌(层出镰刀菌、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新月弯孢菌和细交链孢菌)进行人工接种,均能使稻粒感病,初步确定层出镰刀菌为主要初侵染菌.室内抑菌测试结果显示,5 mg/L以上浓度的多菌灵、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爱苗)对层出镰刀菌生长的抑制效果达到81.31%~100%.抑制中浓度为0.000 7~0.947 6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后期和抽穗扬花期用三唑酮、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喷雾防治一次,防效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