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准确掌握中上层鱼的中心渔场,是灯光围网稳产高产的关键。根据浙江沿海渔场条件和渔捞经验,分析判断鲐、鲹等中上层鱼类的中心渔场,主要有八种方法:一、根据鱼类洄游规律判断中心渔场九月前台湾暖流势力较强,中下旬后,随着气温下降,沿岸冷水团向东南海区伸展,台湾暖流向南退缩。因此.前期鲐鲹等中上层鱼栖息稳定,中心渔场偏拢;后期则陆续集群向东南外海洄游,中心渔场也随之移动。  相似文献   

2.
袁启荣 《海洋渔业》1998,20(2):70-71,67
<正> 闽东、台北渔场是中上层鱼越冬、产卵、索饵的重要场所。该渔场中上层鱼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是日本、中国台湾以及福建沿海拖、围网生产的主要渔场。随着马面鲀资源的急剧衰退,开发利用该渔场春汛中上层鱼资源,已被各国有海洋渔业企业所重视。1995年春汛,我公司首次组织拖网作业赴该渔场捕捞中上层鱼,获得成功。1997年4月下旬我公司又先后组织了4组围网船投入该渔场生产,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拖、围网生产中上层鱼的成功,标志着该渔场已成为我公司春汛生产的重要渔场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东黄海围网渔业随着渔场的扩大,渔获品种和产量都有了提高,特别是浙江南部海域的鲐鲹鱼和对马、日本海的沙丁鱼的开发和利用,给灯光围网渔业增加作业时间,提高产量创造了条件。但由于鲐鲹鱼、沙丁鱼、鲅鱼等中、上层鱼类肉质嫩、不易保鲜,特别是对马渔场的沙丁鱼和九、十月份浙江南部渔场的鲐鲹鱼,很难保鲜。九、十月份浙江南部渔场气温在30℃以上、水温在25℃以上,用拖网船运回的冰鲜鱼,大部分变质,不能食用。这对围网渔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严利平  王林 《海洋渔业》1996,18(2):80-81,94
从1993年度起,每年的秋季,上海海洋渔业发展公司(以下简称为上海公司)都要在对马海区组织阶段性及规模性的太平洋褶柔鱼(以下简称为鱿鱼)生产,兼捕鲐鱼、带鱼。生产表明,与同期东海杂鱼渔场生产相比,对马鱿鱼渔场具有一定规模生产的可行性,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扭转了往年秋季捕  相似文献   

5.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分布与水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9℃之间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 13~ 18℃ ;15 0~ 16 0°E之间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2°0 0′N、15 5°0 0′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为 14~ 2 1℃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约为 15~ 2 0℃。温度场特征分析显示 ,柔鱼中心渔场分布与冷水锋面、冷暖水切变锋面和暖水舌锋的变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滕亚娟  史志伟 《齐鲁渔业》2002,19(10):44-45
1海洲湾渔场的历史与现状海洲湾渔场是黄海中段的沿岸渔场,历史上曾是中国著名的八大渔场之一,北自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灌河口,海岸线长约162km,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为6677km2,沿海有滩涂面积约73377 km2,大部分涂面为泥或泥沙,渔场中有大小岛屿9座。历史上由于浮游生物丰富,海域较适合鱼、虾、蟹等的栖息、产卵和索饵,渔业资源极为丰富,主要的经济鱼类有带鱼、鳓、黄姑鱼、白姑鱼、真鲷、马鲅、鲻、鲨、红娘鱼、黄花鱼、海鳗、魟鳐、比目鱼、乌贼及毛虾、对虾、周氏新对虾、鹰爪虾、梭子蟹等。  相似文献   

7.
张洪亮  周永东  陈斌 《海洋渔业》2007,29(3):281-284
根据2006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上层鱼监测资料和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渔业统计资料,对浙江省新近发展的深水灯光围网渔业以及2006年产况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深水灯光围网渔业可全年作业,渔场主要为温台、温外、鱼外和舟外渔场;鲐类占渔获物总重量的80%以上;生产不理想主要是受捕捞对象资源的年间波动、捕捞技术不过关、对渔场与渔期把握不准等因素的影响。建议有关部门除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外,同时还应立项对其渔场、渔期及渔场水文环境等进行调查研究,尽快掌握东海中南部鲐鲹鱼渔场的水文特征和鱼发特点,以实现深水灯光围网渔业的稳定、持续与健康发展,使其在海洋捕捞作业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资源分布及其渔场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2015年两年收集的北太平洋公海围拖网作业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as,又称鲐鱼)生产月度数据,结合同期卫星遥感反演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海水叶绿素a(Chl-a)浓度、海流等环境数据,运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公海鲐鱼的资源分布情况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鲐鱼渔场季节性差异明显,渔场重心集中分布在39°N~43°N、147°E~154°E范围内。两年渔场重心均呈现先向东北方向移动,自9月开始再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GAM模型显示,北太平洋鲐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范围是16~18℃,最适叶绿素a浓度范围是0.3~0.8 mg·m~(-3),空间上集中分布在40°N~41°N、148°E~151°E,海流对鲐鱼渔场形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鲐鱼渔场的时空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1—8月中国大型拖网渔船在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34渔区3.11和1.32小区(北纬16°~22°,西经16°~19°)的鲐鱼渔业数据以及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广义加性模型等方法,对该海域中层拖网鲐鱼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月变化、鲐鱼中心渔场的时空变动、鲐鱼渔场中心与环境因子(叶绿素a含量与海表温度)的分布、鲐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与各影响因子(海表温度、叶绿素a含量、经度、纬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各月鲐鱼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基本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鲐鱼中心渔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基本呈现先往东南方向推移,且在4月份到达最东南端,然后往西北推移趋势;不同月份渔场中心叶绿素a含量为0~10mg/m3,且渔场中心叶绿素a含量为3~8mg/m3居多。不同月份渔场中心的海表温度为17.3~27.6℃,且渔场中心的海表温度为20~21℃居多。广义加性模型模型分析表明,鲐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9~22℃,最适叶绿素a含量为4.481~7.388mg/m3,经度集中在西经16°30′附近,纬度集中在北纬18°30′位置附近。海洋环境与鲐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海表温度、叶绿素a含量和经度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上的回归均极显著(P0.01)且显著性强弱顺序依次为海表温度、经度和叶绿素a含量,而纬度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上的回归不显著(P0.05)。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34渔区3.11和1.32小区鲐鱼渔场的时空变化与几内亚湾暖流、加那利寒流等洋流不同月份的强弱变化关系密切。本研究得出的渔场最适海表温度和最适叶绿素a含量可以作为预报该海域潜在鲐鱼渔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8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和水温遥感数据,对2008年东黄海机轮围网生产动态以及与海水表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鲐鱼资源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机轮围网生产总体属于近年来最高水平。生产渔场主要为东海中南部渔场和北渔场(东海北部及黄海中南部),南渔场产量占总产量的43.53%,渔期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高产渔区主要是2252、2163、2431、2341、234等5个渔区,主要渔获种类是澳洲鲐及少量日本鲭和竹筴鱼。北渔场产量占总产量的55.29%,主要有2个渔获产量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是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第2个为12月上旬前后的小高峰期;高产渔区主要是1261、134、981、1081、135等5个渔区(图3、表1),主要渔获种类是日本鲭。海礁渔场仅在7月上中旬渔汛开始时和9月中下旬渔场转移时生产几天,占总产量比例仅为1.17%。2008年东黄海的鲐鱼资源表现为:南渔场澳洲鲐资源在2007年在近6年来处于较高水平,日本鲭渔获量延续2007年的高水平,仍处于高位的资源状态。  相似文献   

11.
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是蓝圆够、金色小沙丁、脂眼鲱、鲐鱼等多种中上层鱼类群聚的优良场所,也是我国重要的灯光围网渔场之一。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0~2004年7~12月东、黄海鲐碜鱼生产统计以及表层温度和盐度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鲐碜鱼产量分布及作业渔场与表层温度、盐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鲐碜鱼高产(20000区域主要在122~125°E、26~28°N和123~125°E、32~38°N之间的海域。整个渔场的产量分布呈南部和北部高而中部低的态势。南北渔场汛期差异明显,南部渔场高产期集中在8~9月份,北部渔场高产期集中在10~11月份,且北部渔场高产期的产量比南部渔场高出22.7%。鲐碜鱼适温范围为9.5~29.5℃,最适范围为28.5~29.5℃;适盐范围为30.9~34.4,最适范围为32.8~34.2。经非参数统计K—S检验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家鱼人工繁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笔者近几年带学生到一些渔场进行家孵实习,在实习期间发现:由于传统习惯影响、生产条件限制或人为因素等原因,各渔场在家鱼人工繁殖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给渔场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给渔业生产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98-2000年8~10月在150°~165°E海域我国北太平洋鱿钓生产数据以及海况资料,分析柔鱼中心渔场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柔鱼渔场预报模型。结果显示,黑潮势力的强弱及其分支分布与柔鱼渔场形成关系密切。8~10月柔鱼作业渔场基本上处在黑潮第2、第3暖水分支的前锋。柔鱼渔场分布与月份、20℃等温线分布的关系密切。8~10月中心渔场的预报模型为:经度方向FGLong=141.535+1.8435×T;纬度方向FGLati=-8.461+1.165×T+(Lat155+Lat160)/2。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对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生产动态进行分析,并对鲐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机轮围网生产总体属于中等偏低水平.生产渔场主要为海礁渔场和北渔场,中南部渔场产量明显低于前4年.主要生产渔期有2个,分别为8月下旬至9月下旬和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2007年东黄海的鲐鱼资源表现为:澳洲鲐资源处于较低水平,日本鲭处于高位的资源状态.  相似文献   

16.
汪金涛  高峰  雷林 《海洋渔业》2014,(2):131-137
东南太平洋秘鲁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我国鱿钓船的重要捕捞对象。准确预报中心渔场是提高渔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06~2009年我国远洋船队东南太平洋秘鲁茎柔鱼生产统计数据(月份、经度、纬度)及遥感获得的表温、Nio 3.4区海表温度异常、海面高度资料,利用反向传播(EBP)神经网络建立秘鲁茎柔鱼中心渔场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尝试使用神经网络解释图(neural interpretation diagram)、自变量相关(independent variable relevance)、灵敏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es)三种方法解释EBP模型权重,推断东南太平洋茎柔鱼中心渔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认为,影响中心渔场的3个主要影响因子为Nio 3.4区海表温度异常、表温和纬度,其贡献率分别为28.95%、22.1%和19.68%。利用EBP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报模型不仅在预报精度上达到要求,而且能够很好地解释秘鲁茎柔鱼中心渔场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 在世界四大海洋渔场中(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唯独秘鲁渔场的形成原因与众不同。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秘鲁渔场认为,在太平洋秘鲁沿海,那里只有寒流,没有暖流相交汇,但是那里也是世界上一个著名的产鱼区。随着科学的发展,证实了秘鲁渔场也是由暖、寒流交汇而形成的渔场。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  相似文献   

18.
1992年12月14日海上大风过后,日本以西围网船分别在东黄海四个渔场(济州岛、五岛、对马、东海南部)作业。以济州岛附近渔场的鲐鱼生产为好。12月15~19日有10~15组以西围网船在济州岛渔场作业,在5日间共捕到鲐鱼14,550t,其中15日捕到鲐鱼3,  相似文献   

19.
《淡水渔业》1977,(9):1-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华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我省社队渔场排除修正主义的干扰.特别是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不断发展壮大。到1976年底止,全省共有社队渔场4,661个.经、营水面84万亩.占全省养鱼水面的20%,产鱼45.8万担,占金省鱼产量的20%。全省有30%的公社办了公社渔场.洞庭湖区基本上实现了社社办渔场.  相似文献   

20.
根据南海北部近海资源调查项目2014—2015年调查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渔场与不同水层温度和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位置与水温梯度密切相关,不同季节渔场位置与温度梯度关联系数不同。春季航次渔场位置与20~25 m水层水温梯度关联度最高,夏季航次渔场位置与表层和50 m水层关联度高,秋季航次渔场位置与10~15 m水层关系密切,冬季航次渔场位置与15~20 m水层温度梯度关联度最高。研究表明,南海北部竹鱼渔场对水温梯度变化很敏感,渔场春夏季主要位于北部湾海域,秋冬季主要位于雷州半岛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等水温梯度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