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董维惠 《植物保护》1985,11(6):37-38
灭鼠方法很多,目前提倡以肠道杀鼠剂为主的综合防治。当大范围内害鼠严重时,毒饵灭鼠工效高、成本低、使用得当能够迅速降低鼠密度。提高毒饵法灭鼠的效果在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如果一次灭褐家鼠效果为70%,7个月后就可恢复到原来的密度;一次灭鼠效果在90%以上,14个月才能恢复到灭鼠前的密度,相当于效果70%的两次灭鼠。 保证质量提高灭鼠效果是灭鼠实践中极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使用杀鼠剂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出现抗凝血杀鼠剂以来,杀鼠剂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通常,慢性杀鼠剂多用于灭家栖鼠,急性杀鼠剂多用于灭野鼠。正确使用灭鼠剂是提高灭鼠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缓解鼠类的抗药性和减轻杀鼠剂的生态风险问题,笔者研究了每月定期布放鼠夹捕鼠后农田鼠密度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农作物的害鼠发生程度,探讨器械捕鼠防控害鼠的可行性。器械灭鼠后试验区的鼠密度消长趋势呈W形,与化学灭鼠后鼠密度的恢复动态相吻合;在水稻害鼠高峰期,器械捕鼠试验区的年均鼠密度控制在(3.54±0.86)%,早稻和晚稻的害鼠率分别为(0.36±0.02)%和(0.45±0.04)%,与杀鼠剂灭鼠的效果无显著差异。表明定期的持续捕杀能够显著降低鼠类的发生数量和农作物的害鼠程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笼捕和夹捕相结合的方法,对万柏林生态区害鼠种类及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害鼠发生严重,笼捕率高达46.94%,夹捕率可达28.43%。根据捕获结果,结合现场勘察可以确定至少有6种不同的害鼠在万柏林生态区发生危害,分别为社鼠、岩松鼠、花鼠、褐家鼠、小家鼠和棕色田鼠,其优势鼠种为岩松鼠和社鼠。笼捕法和夹捕法捕获的害鼠种类及捕获效果存在一定差异。笼捕法对岩松鼠的捕获效果较好;夹捕法对社鼠的捕获效果较好,对岩松鼠、花鼠的效果较差。经田间试验,0.005%的溴敌隆毒饵对万柏林区害鼠种群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可以用于大范围内的灭鼠。  相似文献   

4.
灭鼠后种群数量回升及灭鼠时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6—1987年,对农田灭鼠后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回升速度及灭鼠时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4、6、8和10月份4个不同时期,以10月份灭鼠效果最好,灭鼠率高达97. 8%,灭鼠后种群数量回升速度最慢,维持低密度时间长达11个月。3—4月份灭鼠亦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介绍三种新型灭鼠药剂目前,我省鼠害发住严重,农田害鼠密度大幅度回升,它不仅传染疾病、危害健康,而且直接破坏生产,糟踏粮食。为了更好地防治,提高灭鼠效果,现介绍几种新型灭鼠药剂如下:1灭鼠药剂介绍及毒饵配制法(1)80%氯敌鼠钠盐粉剂:先用少许白酒将氯...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用小白鼠进行了特杀鼠 2号对害鼠适口性及防治效果选择试验 ,测其摄食系数、死亡时间和灭效。结果表明 ,小白鼠对特杀鼠2号毒饵摄食系数为0.77,对照敌鼠钠盐为0.61;特杀鼠2号平均致死时间为3.25d ,毒杀率均100%。农村现场 (农房和农田 )观察杀灭家栖鼠和野栖鼠的效果 ,特杀鼠 2号现场灭鼠效果 ,农房灭鼠率为91.68% ,农田灭鼠率为96.38%。  相似文献   

7.
灭草特在水稻秧田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毒鼠时机、毒饵布放位置及药物剂量一致的条件下,用不同饵料防治稻田害鼠,O.005%大隆稻谷毒饵灭鼠效果达91.8%,0.005%大隆大米毒饵灭鼠效果为79.6%。0.2%敌鼠钠盐稻谷毒饵灭效则为96.2%。以相同的或不同的大隆剂量、不同饵料、不同加药方法对4组笼养黄毛鼠作1次投毒试验,其结果与急性杀鼠剂1次毒杀效果相同,但试鼠呈慢性死亡过程。剖检症状为内出血。本试区仅初次使用第一代抗凝血剂——敌鼠钠盐,尚未产生抗药性的老鼠种群。大隆杀鼠剂,可作为今后出现“超级老鼠”时的接替品种。  相似文献   

8.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典型稻作区,对田问害鼠数量进行了逐月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田问鼠害防治试验.试验利用自制的蛇形管毒饵站,采用毒饵消耗量和夹夜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溴敌隆对田间害鼠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经过20 d灭杀,处理区害鼠数量随时间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对照区害鼠数量随时问呈持续上升趋势.试验开始阶段,处理区害鼠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到试验结束时,处理区害鼠数量低干对照.夹捕结果表明,以对照区鼠密度为标准,防治效果达到82.3%.如果考虑到-试验开始时处理区鼠密度高于对照区,防治效果应当更好.  相似文献   

9.
应用0.005%溴敌隆膨化颗粒毒饵防治花生地害鼠试验结果表明:0.005%溴 敌隆膨化颗粒毒饵对花生地的墨 线姬鼠,黄毛鼠及社鼠适口性很好,投饵后进行3d取食率在37.8%-57.4%;平均为45.2%。投毒饵后15d采用夜夹法测定灭鼠效果,0.005%溴敌隆膨化颗粒毒饵灭鼠效果达93.54%。  相似文献   

10.
王治明 《植物医生》2010,23(5):34-36
农村害鼠种类较多,主要有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小家鼠、短尾鼩、大足鼠等,每年以4—6月和9—11月为害极重,造成巨大损失。人们常用0.5%溴敌隆,配制有效含量为0.0005%溴敌隆玉米毒饵等药物灭鼠后,鼠群种类、密度数量有所控制,受害明显减轻。建议每年在春季和秋季进行药物灭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江西农田鼠情,2011年4月2~7日在江西省选择5个地区,每个地区各选1个县(区、市)确定1个村作为调查点,采用夹夜法对害鼠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地区农田以黑线姬鼠和黄毛鼠为主要害鼠,各占66.96%和26.56%;鼠密度平均为4.85%。密度最高的是新余市渝水区,为11.97%,最低的是抚州南城县,为2.48%;新余市的渝水区、赣州市的兴国县和景德镇市的乐平市需要对农田害鼠采取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南方部分丘陵地区农田鼠密度有所回升,湖南省常宁鼠情监测点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1-4月平均鼠密度较2009年同期平均鼠密度上升1倍;2010年5月农田鼠密度达到12.90%。常宁农田以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分别占61.29%和29.03%,繁殖指数分别为2.33和2.25,黑线姬鼠繁殖指数高于洞庭湖丘岗区同期的平均值,体型较大的黄毛鼠和褐家鼠增加较快;2011年4月江西新余市丘陵区的农田害鼠密度为11.97%.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对上述鼠害均需要采取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适于防治南疆农区鼠害的抗凝血类杀鼠剂, 在喀什地区疏勒县采用夹捕法、食饵法、粉迹法评估了杀鼠醚、溴敌隆、溴鼠灵的防治效果, 并采用灌胃法给药测试3种杀鼠剂对家鸡Gallus domestiaus和鸽子Columba livia的安全性。结果表明, 连续投放毒饵10 d后, 与溴敌隆防治区相比, 杀鼠醚防治区的阳性粉块和无毒小麦取食量的下降幅度均无显著差异, 但无毒小麦取食量下降的农户比例更高;且防治后褐家鼠比例更低, 防治期间毒饵消耗量更高。连续单独投放溴敌隆30 d的灭鼠效果可达90.9%, 但10 d溴敌隆与20 d溴鼠灵联合防治防效仅为65.9%。灌胃法测试表明, 对当地家禽类的毒性从低到高依次为杀鼠醚、溴敌隆和溴鼠灵。因此, 建议优选毒性较低的杀鼠醚或溴敌隆用于南疆农区鼠害防治。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Mus musculus, Rattus rattus and Rattus norvegicus are pests in poultry farms, causing economic losses and transmitting diseases. Control is commonly conducted through 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s, but this control is not effective through time. We aim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rodent exclosure on long-term success of rodent control in poultry farms of the pampean region, Argentina, and to evaluate indirect estimators of rodent abundance. In both exclosure and non-exclosure sheds rodent abundanc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eradication but mice populations showed a recovery, suggesting that the eradication was not complete. Rats did not recover, but the low abundance fou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 does not allow an accurate conclusion.  相似文献   

15.
警惕鄱阳湖区滨湖农田害鼠暴发成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6月、9月和12月在鄱阳湖湖滩草洲和滨湖农田进行了鼠类密度调查,结果表明,农田总捕获率为11.22%,湖滩草洲总捕获率为3.98%,其中水稻田鼠密度非常高,6月、9月、12月合计捕获率分别为6.02%、16.73%和14.94%。尤其在本应该鼠密度较低的冬季,恒湖垦殖场水稻田生境的鼠密度却高达33.54%,说明目前鄱阳湖滨湖农田鼠密度已达较高水平,其中优势鼠种黄毛鼠(Rattus losea)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的繁殖能力强,在冬季保持了较高的密度,且亚成体以下个体比例较高,如不加控制,有进一步暴发成灾的可能。从鼠种组成看,黑线姬鼠为湖滩生境第一优势种(占比为59.46%),黄毛鼠(32.43%)次之;在滨湖农田黄毛鼠(52.63%)已替代黑线姬鼠(44.41%)成为第一优势种群。由于黄毛鼠体型更大、密度高,其成为第一优势种后的发展动态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6.
南疆农区鼠害严重,但基础资料不足。为摸清当地鼠害发生特点,提供有效治理依据,本研究于2018年-2019年在南疆5地州39乡64村开展实地与问卷调查,并采用夹捕法调查害鼠种群构成。结果表明,南疆5地州农村普遍遭受鼠害影响,喀什与和田地区农田受害比例达89.4%,问卷结果表明农户和农田鼠害发生率均大于75%,且西部地区重于东部,约一半受访农户估计每年因鼠害损失超过500元。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农户主要害鼠,占比超过70%;农田则以小家鼠Mus musculus和乌拉尔姬鼠Apodemus uralensis为主。这些结果表明,南疆农区鼠害处于重发态势,褐家鼠是主要鼠害来源,并有外来入侵风险。下一步应聚焦于监测主要害鼠种群动态规律,阐明褐家鼠来源和侵入机制,并探索建立适于当地的害鼠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生物测定法测得谷壳对复方88-1灭鼠剂的阻滞率为54.3%,光谱分析法测得其对敌鼠钠盐的阻滞率在47.43%—57.00%之间。相同条件下,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取食敌鼠钠盐稻谷毒饵量为大米毒饵的2倍多。在南方潮湿的环境下,大米毒饵更易松散、霉变,使其适口性更低。综合考虑认为南方灭鼠使用稻谷毒饵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王勇  刘晓辉  王登  刘少英 《植物保护》2023,49(5):325-334
鼠害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物灾害, 造成的危害不仅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还严重威胁人民健康。随着鼠害防控理念的转变, 对鼠害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近5年来在鼠害治理研究及相关领域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 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要求下, 研究不同生态区域害鼠群落结构和危害特征、种群数量暴发机理等生物学特性, 建立害鼠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 构建不同生态系统的鼠害防控生态阈值。研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鼠害绿色防控技术是鼠害治理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农田害鼠的种类除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外,还具有鼠种相对较少,优势种突出,易维持较高数量水平的特征。各鼠种在农田的分布与作物种类有一定的关联度,随着季节变化、作物生长和各种农事活动的干扰,害鼠在作物地之间、或与周围环境之间迁移。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农田鼠类群落不断地进行演替。  相似文献   

20.
绝大多数啮齿动物种类为植食性的小型哺乳动物,其生物学特性导致了鼠类危害的复杂性。当前,面对日益提高的生态安全需求,粮食安全、人民健康和生物安全以及生态安全对鼠害控制需求的差异造成了中国鼠害防控策略制定及实施的困扰。尤其在草原地区,如何在应急性灭杀和长效缓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目前鼠害防控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针对这些矛盾和挑战,该文分析了我国鼠害监测防控的现状、主要瓶颈与短板,并从技术层面提出“精准监测指导精准防控”可能会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在有效控制鼠害暴发对粮食生产和人民健康安全威胁的前提下,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