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在保证周年较高产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促进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20世纪中晚期开始国内学者便从节水灌溉技术创新、灌溉制度优化、替代节水种植制度构建和节水抗旱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了以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体系为核心的周年水分高效利用途径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显著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本文综述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水分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通过耕作或播/收期调控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降水与地下水平衡利用,促进周年水分(灌溉水和降水)高效利用的技术途径,以充分挖掘华北平原水分生产潜力,为该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节水高产栽培及节水种植制度建立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原州区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条件下玉米新品种展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技术是集垄面集水、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为一体的高效旱作农业技术,选出抗旱、高产、稳产品种是提高该项技术增产潜力的重要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3.
针对河北省地下水压采区水资源严重亏缺和区域春玉米如何高效用水的问题,研究了秋季实施不同覆盖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以先玉335为材料,在大口期灌水75 mm(W)和雨养旱作(R) 2种条件下,设置土下无孔地膜覆盖(PM)、有孔土下地膜覆盖(P0M)、玉米秸秆覆盖(SM)、常规露地(NP)等处理,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土壤耗水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雨养旱作条件下,土下地膜覆盖产量较NP提高18.0%~24.9%,SM产量和NP差异不显著。在雨养旱作条件下,PM、P0M和SM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NP提高了50.5%,41.0%,12.0%,而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63.2%,54.6%,19.1%;PM和P0M的节水效果显著好于SM,灌水条件下的结果与雨养旱作条件下相同。灌水增加产量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耗水量,覆盖下耗水增加的幅度大于增产的幅度。农田周年土下地膜覆盖可有效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非生长季对土壤水分的蓄存,达到了"秋水春用"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1998—2000年开展了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小麦适时有限补灌、选用抗旱节水生态型品种、适宜的播期密度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乖水分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由被动防旱转向主动抗旱提出了新的思路,是旱地小麦进一步提高单产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5.
段军 《中国种业》2013,(12):84-84
甘肃省旱作农业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全国掀起了“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在国内率先闯出一条旱区农业抗旱节水增收的新路子。2008年以来,金昌市农技中心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高效抑蒸、增温保墒、汇流集雨等诸多技术优势的启发下,引进该项技术在灌溉农业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作物上开展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为灌区农田节水探索出了一条高效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春末夏初,全国节水增粮增效技术观摩交流会在绛县召开。绛县地处黄土高原,全县70%的面积为山区,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近年来,积极提升旱作节水技术,已经成为该县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一条必经之路。在古绛镇万亩旱作小麦节水增粮增效示范基地,“探墒沟播+长效肥”技术体系,让旱地小麦根系深扎3.2 m,为抗旱保墒丰产稳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横水镇西灌底村,千亩樱桃智能水肥一体化和集雨节水补灌技术,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南樊镇万亩山楂微喷示范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明确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协调的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原因,对提高水分限制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玉米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郑单958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陕西长武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户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等4种栽培模式,比较了其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农户栽培、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产量平均达7.7、9.2、11.7和10.6 t hm-2,高产模式较对照产量分别提高20.1%、52.9%和37.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8%、60.9%和45.1%。与当地农户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提高了花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L);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PSII实际量子产额(ΦPSII)和光化学猝灭(qP);延缓了叶片衰老;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29.0%、82.3%和56.1%。结果说明通过地膜覆盖、增加密度和氮肥运筹等关键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实现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30%以上的目标;其增产增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显著增强玉米花后叶片光捕获能力与光化学效率,延缓叶片早衰,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8.
大豆抗旱节水生理及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旱作农业区大豆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确保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根据黑龙江省旱作农业区特点,针对大豆抗旱节水生产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大豆行间覆膜可提高土壤含水量,与不覆膜相比提高1.19个百分点;(2)喷施土壤调理剂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容重低于播前;(3)覆膜配合合理施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豆光合作用指标,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毕节地区属低纬度高海拔高寒山区 ,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山区 ,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较多。为了发挥旱作农业优势 ,提高旱地生产水平 ,结合本区实际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 ,逐渐形成了山区旱地粮肥分带间套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体系以粮肥分带 ,间套轮作为基础 ,以提高科技含量 ,推广应用规范化增产集成技术为手段 ,实现旱作农业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0.
河北太行山山前平原灌区发展半旱地农业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佳嘉  冯浩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326-330
太行山山前平原是河北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紧缺,主要靠超采地下水维持农业生产。如何在保持一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减少大量灌溉用水,是未来节水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山仑提出,可在黄淮海地区发展半旱地农业以减少灌溉用水,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危机。半旱地农业是在运用旱作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进行少量水补充灌溉的农业类型。主要由雨养、旱作和补充灌溉3方面内容构成,重点在于对降雨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旱作节水技术同灌溉节水技术的有效结合。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代表作物,从雨养、旱作及补充灌溉3方面出发,探讨了河北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实施半旱地农业的可行性。得出在河北太行山山前平原降水量400mm左右的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充分发挥作物自身抗旱耐旱特性,通过减少无效蒸发量,在作物生长关键时期补充一定的灌水量,基本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维持正常产量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山前平原区实施半旱地农业,在运用旱作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进行少量水补充灌溉,大量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在理论和实践上应该是可行的,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紫色土旱地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紫色土旱地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示范研究表明,聚土垄厢,垄沟栽地膜玉米、垄厢免耕植小麦,秸秆覆盖的栽培模式,可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抗旱能力、改善土壤性状,提高作物产量。聚土覆盖小麦产量达5190kg/hm^2,比对照小麦增产18.2%,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土、保肥、能蓄能排的旱地节水农业夺取作物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毕节地区属低纬度高海拔高寒山区,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山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较多,为了发挥旱作农业优势,提高旱地生产水平,结合术区实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山区旱地粮肥分带间套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体系以粮肥分带,间套轮作为基础,以提高科技含量,推广应用规范化增产集成技术为手段。实现旱作农业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3.
@@小麦是白银市旱作农业区主要的种植作物品种之一,常年播种面积4.60万 hm2左右,其生产状况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农业基础薄弱、生态条件严酷是白银市旱作农业区的基本特点。干旱是阻碍当地旱作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选育强抗旱作物新品种是促进旱作农业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白银市旱作农业区尤其是旱砂田地区异常干旱的生态条件,白银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抗旱基因累加的原理,坚持开展强抗旱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通过近10年选育出旱地小麦新品种银春9号。  相似文献   

14.
针对旱地间套作春玉米的特点,选择高产新品种郑单14、掖单13,搭配高效鲜食型新品种,采取营养钵和肥床稀播育苗新技术,根据模式特点选择适宜带距,应用基苗肥与穗肥两次施氮技术,选择玉丰等化学除草和实行秸秆覆盖还地技术,是春玉米持续高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催芽早播技术是延安市农业科技人员创造的一项以抗旱夺全苗,实现科学用水、经济用水的旱作农业节水增效耕作技术.在当地生产中大面积推广普及,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近年来,在玉米制种中试验示范和推广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6.
旱地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抗旱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持续春旱使旱作农业区不能如期播种,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经对旱地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抗旱效果分析,玉米座水点种加覆膜是旱作区最经济,有效的抗旱播种方式;春旱持续时间短(5月中下旬落接墒雨),育苗移栽和座水点种可作为抗旱稻播种方式之一推广应用,穴播座水覆膜栽培可作辅助抗旱措施推广应用,春旱持续时间长,杜绝种植玉米等生育期长的作物。  相似文献   

17.
旱地小麦节水高产措施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在旱地农业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栽培经验,目前在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棉花上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节水灌溉和栽培生理调控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新的抗旱小麦品种和抗旱技术的应用以及日趋完善的分子育种技术也为旱地小麦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该文针对湘北红壤旱土季节性干旱现状,以防旱避旱节水栽培为中心,通过试验与示范总结提出了湘北红壤丘岗旱地玉米节水避旱丰产栽培配套措施:①选用早熟耐旱紧凑型品种;②适期早播,一般以3月下旬播种为宜;③保温育苗移栽可早播早栽,争季节,节水避旱;④抗旱节水覆盖栽培具有避旱防旱保水保肥丰产效果;⑤旱坡土等高筑梯土,改土培肥,综合运用玉米密肥调控技术可实现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19.
旱作农业增产的关键技术,是如何提高降水利用率,开发旱地覆盖节水型农业增产的潜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传统旱作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行生物覆盖并结合化学覆盖,巧妙地安排间作套种,条带种植和沟垄种植,建立相应的合理轮作换茬制度,尽可能地减少土壤蒸发、最大限度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有效水分的生产率,充分利用旱地  相似文献   

20.
宁南山区旱地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宁南山区位于黄土高原边缘.包括固原市四县一区及海原、同心、盐池县南部,总面积3.11万km2 ,耕地58.5万hm2 .旱地约54.8万hm2 .占94%,境内年降水量300~600mm.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缺水干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草畜产业发展较快.玉米需求量逐年增长,发展旱地玉米生产、提高旱地玉米生产水平、扩大玉米种植区域和面积、研究解决玉米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探索旱地玉米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增产潜力及推广应用价值,从2006年开始.用2年时间进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