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柞树林直径分布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柞树林是我国东北地区分布较广的次生林,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两种类型柞树林的直径结构特征,并分别利用4种分布函数即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Gamma分布以及对数正态分布对两种类型柞树林的直径分布进行了拟合,同时用卡方统计量对4种分布进行了检验,拟合结果和检验结果表明:在4个拟合分布函数中,Gamma分布用于拟合两种类型柞树林的直径分布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东北林区4种主要森林类型直径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东北林区4种森林类型即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柞树林和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直径结构特征,运用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Gamma分布以及对数正态分布4种分布函数对4种森林类型的林分的直径分布进行了拟合,同时用卡方统计量对4种分布进行了检验,拟合结果和检验结果一致表明:在4个拟合分布函数中,阔叶混交林和柞树林用Gamma分布拟合直径分布效果更好,针阔混交林和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用Weibull分布拟合直径分布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闽南山地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闽南山地马尾松人工林2块样地资料为依据,应用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β分布,Γ分布拟合闽南马尾松人工林直径分布的规律,并对适用性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适合于拟合及预测该林分直径结构的分布模型,并用卡方统计量对5种分布进行检验,结果表明:β分布描述闽南马尾松人工林的直径分布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杉木是南方集体林区的主要树种,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但受区域气候、土壤条件影响,杉木林的直径分布在不同地域上存在较大差异,合适的模拟是进行不同产区林木生长差异比较的重要前提。以福建省为例将杉木产区分为中心产区、一般产区和边缘产区,利用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一类清查福建省杉木林样地数据资料,分产区随机抽样224个优势树种为杉木的样地,采用正态分布、韦布尔分布、对数正态分布、伽马分布和Logistic分布5种分布函数对3种杉木产区的林分直径分布进行了拟合,并结合卡方统计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心产区和一般产区杉木林用韦布尔分布拟合直径分布精度较高,边缘产区杉木林用伽马分布拟合直径分布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青石冈林场木荷直径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青石冈林场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木荷直径结构规律。运用威布尔分布(Weibull)、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伽马(Gamma)分布进行直径拟合,并结合X2对拟合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木荷林分平均胸径为10.4cm,在5.1~37.1cm之间变动,全距32.0cm,径阶分布范围不大;小径阶的林木数量居多(6~12cm),累计百分比已达到83.7%;4种分布函数中,威布尔分布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对数正态分布,但两者的差异不大,均可用于预测木荷林直径结构。  相似文献   

6.
闽东柳杉人工林直径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正态分布、Weibull 分布、β分布和Г分布4种概率密度函数研究了72块柳杉标准地的直径分布规律,分析了这4种概率分布的拟合效果,并探讨不同年龄、不同地位指数对正态分布拟合率的影响,建立了正态分布参数的预估方程,并由此编出直径分布的预估表。  相似文献   

7.
以吉林汪清林区臭松次生林为对象,分析了臭松次生林的树种组成和直径结构规律。采用威布尔分布(Weibull)、伽马(Gamma)及对数正态分布(logarithmic normal)进行直径拟合并进行卡方检验,研究表明:臭松林分平均直径为15.1cm,最小直径为5.1cm,最大直径为47.1cm,6—28径阶的林木株数所占比重最多,达75.8%,3种分布函数中,威布尔分布的R2为0.997,卡方(χ2)为6.35,拟合效果最好,伽马分布次之,对数正态分布最差,但前两者的差异不大,故威布尔分布和伽马分布适用于臭松林直径结构预测,可为臭松次生林直径结构和林分密度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海南南渡江流域木麻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木麻黄人工林林分结构的特点及规律。运用Weibull分布函数和正态分布函数进行直径、树高拟合,并结合χ2检验方法对拟合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木麻黄人工林中、小径阶的林木数量居多,林分平均胸径为11.6cm,在3.421.3cm变动,林分平均树高为13.6m,在5.221.3cm变动,林分平均树高为13.6m,在5.223.5m变动;2种分布函数对木麻黄人工林的拟合效果均可,且Weibull分布函数的拟合精度略优于正态分布;木麻黄人工林林下植被组成简单,多样性较低,且草本层生长较灌木层茂盛。  相似文献   

9.
研究应用五常市地区宝龙店林场调查的20块次生林标准地的数据,分析林分的直径分布规律,运用指数分布、正态分布和Weibull分布函数对其进行拟合,用R语言对样地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直径回归模型,用分布检验并比较各种分布函数对实际数据的拟合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分树木直径不断增加,林木株数在总体上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在人工林中,正态分布和Weibull分布的拟合效果较好;在阔叶林中, Weibull分布拟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调查天然拟赤杨林分的林分结构,分别以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Beta分布,伽玛分布5种分布型拟合其直径、树高分布,对其适用性进行比较,选出最适合于拟合及预测该林分结构的分布型,并用3种分布特征数对分布规律及树高与胸径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根据100块标准地的实测资料,应用Weibull分布函数分析了河北省油松(人工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山杨、白桦和柞栎等5个主要树种的林分直径分布。用最大似然法则求解Weibull分布函数的参数。拟合结果:尺度参数b值基本上在3~10之间,形状参数c值均在1~3之间,参数的变动系数Cv(b)为17%~28%,Cv(c)为12%~17%.据此,5个树种的直径分布均应属于正偏的山状分布类型。且X~2检验结果表明,使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以上树种的直径分布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麻池背油松天然林林分生长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历年调查资料,对麻池背油松天然林的林分生长结构进行了研究.该林分的植物种类丰富;直径、树高、林龄等林分结构呈正态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和多峰状分布;近熟林的林分蓄积生长率为0.82%,材积生长量69年生时连年生长量仍大于平均生长量.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油松形状比值偏高,林木自然稀疏强烈,枯损率达32.7%,其中小径木占86.3%,病虫害感染枯死木占29.4%.油松天然更新不良,辽东栎不能成为更新树种,林下有青木杄、落叶松幼树分布.  相似文献   

13.
以西藏自治区2006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479个天然林实测样地资料为基础,利用相对直径和累积概率的概念,借鉴相对树高曲线模型的建模方法,研究建立了冷杉、云杉、柏木、松类、栎类、桦类、阔叶类、针阔类等8个树种(组)的直径分布累积概率模型。通过与常用于天然异龄林直径分布结构的Weibull分布函数的拟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所建模型效果良好。所建的直径分布累积概率模型为预估林分直径分布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尤其为2006年西藏森林资源连清遥感样地和目测样地的样木模拟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在珠三角地区生态建设中的推广和应用,采用样方调查法,于2016-2017年在广州市和台山市3个黄牛木天然林集中分布区布设样地,通过绘制种群空间分布点位置图,结合方差均值比率法和聚集度指标,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聚集程度,从而揭示黄牛木种群的空间分布特性、生长动态及演替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样地内植物种类共有122种,隶属49科96属,样地群落丰富度表现为石花山样地>茶山样地>白云山样地,群落植被分层明显,各层的种数表现为灌木层(41种)>乔木层(40种)>草本层(29种)>层间植物(12种);(2)不同调查样地,黄牛木种群均表现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为白云山样地>茶山样地>石花山样地;(3)不同地形条件,黄牛木种群对坡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聚集程度表现为阴坡优于阳坡;(4)不同发育阶段,黄牛木种群从幼树至老树的时间序列上,其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从聚集至均匀至随机,随着发育程度的增加,种群具有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河南登封林场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抚育间伐对林分不同生长阶段林木株数、林木直径分布和树高分布的影响,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抚育经营措施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方法】在株数强度为31.55%的间伐林分和条件基本一致的未间伐林分内,分别设置1个1 hm2样地,间伐作业2 a后获取每木检尺数据,分别利用Normal分布、Gamma分布、Log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Logistic分布函数对间伐样地和对照样地栓皮栎人工林林木个体直径分布、树高分布进行拟合,并应用Kolmogorov-Smirnov(KS)拟合优度检验,选择拟合效果最好的分布模型。【结果】1)间伐和对照样地幼树、小树和大树林木株数比例分别是9:642:582和229:978:585。相比对照样地,间伐样地林木小树和大树生长阶段株数比重较高。2)间伐样地林木直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8~18 cm,高于对照样地的4~16 cm。KS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间伐样地林木直径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拟合效果最好,Normal和Logistic分布次之;对照样地林木直径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拟合效果最好,Normal和Gamma分布次之。3)间伐样地和对照样地林木树高级分别为8~16 m和4~14 m,但KS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5种分布函数对间伐样地和对照样地树高分布拟合优度排序一致,说明抚育间伐对林分树高分布的影响不明显。【结论】抚育间伐调整了栓皮栎人工林林分的直径结构,林分直径分布向较大径阶方向偏移,使林分直径分布结构更趋于对称分布,但对树高分布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宜粤东地区林分改造的乡土阔叶树种,通过分析火力楠、山杜英、毛果青冈、红锥和中华楠5个树种早期生长的保存率、树高、地径和冠幅等指标,结果表明,5个树种的保存率均在90%以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树高、地径和冠幅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各树种间也存在一定差异;聚类分析表明,5个树种分为3类,火力楠和山杜英为速生树种,红锥和毛果青冈次之,中华楠生长最慢。5个树种均为优良珍贵乡土阔叶树种,适应性强,在林分改造中,可根据树种生长特性进行合理搭配,确保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云冷杉过伐林主要树种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长白山针阔比9∶1、8∶2、7∶3的云冷杉过伐混交林,探讨直径结构、空间格局、蓄积生长、林下更新以及植物多样性等林分结构问题,为恢复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提出结构调整思路。研究表明:由于过去以不合理的非经营性采伐,红松成主要择伐对象,红松不同年份各径阶株数变化幅度较大,直径18 cm开始出现缺损株数现象,缺乏中、大径组株数,导致母树数量、结实量和种源减少,造成在主要树种中红松更新最差的问题,不利于林分正向演替。不同针阔比混交林空间格局与其主要树种空间格局并非完全一致,在同一林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针阔比9∶1、8∶2、7∶3的混交林空间格局分别为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其中,红松分布格局主要呈聚集分布。因此,恢复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以红松和珍贵阔叶树种作为目标树种,采取目标树培育方法,伐除影响其更新和生长的林木,而将云冷杉和一般阔叶树作为伴生树种,逐渐减少云冷杉的优势,最终逐渐恢复成红松阔叶混交林;对针阔比8∶2和7∶3混交林红松分布格局,采取人工补植、间伐等措施,结合天然更新,向随机分布进行调整;采取人工补植、清理母树周围枯枝落叶层等措施人工辅助红松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8.
以怀化市鹤城区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1块20 m×20 m标准地,进行树种组成结构分析,并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开展直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标准地内乔木层阔叶树以檫木、枫香、木荷为主,针叶树以杉木、马尾松、柏木为主。林木总蓄积量比重值位于前5位的树种是:杉木、枫香、马尾松、楠木、檫木,分别占总蓄积量的18.52%、18.36%、18.13%、12.88%、12.70%。(2)林分直径结构分析表明,树木直径分布曲线均呈不规则单山峰状曲线,应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反映直径分布,并进行x2检验,效果比较理想。(3)各标准地林分的混交度均值都大于0.7,各优势树种的平均混交度比较高,按从大到小排序为马尾松杉木木荷檫木苦槠白栎枫香楠木柏木。  相似文献   

19.
Observations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rooting behaviour and distribution of fine roots of five tree species viz., Bauhinia purpurea, Grewia optiva,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Leucaena leucocephala and Ougeinia oojeinensis (Family: Papilionaceae) are being presented here. Roots were exposed at the time of planting, 6 months, 16 months, and 28 months after planting. Total root weight and root volume were highest in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and lowest in Bauhinia purpurea. Major part of the root system confined within 90–120 cm soil depth in case of Bauhinia purpurea, Grewia optiva and Leucaena leucocephala but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and Ougeinia oojeinensis strike their roots to deeper depths. Bauhinia purpurea had its roots evenly distributed down to 120 cm. In general,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fine roots (< 2 mm in diameter) of the five species indicate that more the depth, fewer the number of roots. The observations on soil binding capacity, indicated that Ougeinia oojeinensis had the maximum and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had the minimum binding value. Due to leaf shading and other litter fall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nutrient components in soils under the tree canopies has been observed.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bulk of the roots of the five tree species are found near the surface, but observation on soil moisture and nutrient content does not indicate variation under the tree canopies and in open, hence there may not be root competition in initial years of plantation.Authorised for publication by the Institute as contribution No.3311/239/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