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牛皓 《中国种业》2017,(5):63-64
晋杂39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利用自选不育系SX605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SX193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粱杂交种.2013-2014年参加山西省高粱中晚熟机械化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585.9kg,比对照晋杂22号增产6.7%,2年8个试验点6个点增产.其中2013年每667m2平均产566.7kg,比对照晋杂22号增产7.8%;2014年平均产605.1kg,比对照晋杂22号增产5.8%.2015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晋审杂(认)2015005).晋杂39号抗旱、抗倒性好,高抗丝黑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强,植株较低,适宜机械化栽培种植.  相似文献   

2.
远志品种晋远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远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我国远志第一个品种。于2009年参加山西省区域试验,5点次每667m2平均产量589kg,比对照增产24.1%;2011年参加山西省生产试验,5点次平均产量611kg,比对照增产23.4%。2年平均每667m2产600kg,比对照增产23.7%。  相似文献   

3.
适宜机械化种植的高粱品种晋杂39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杂39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利用自选不育系SX605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SX193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粱杂交种。2013-2014年参加山西省高粱中晚熟机械化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585.9kg,比对照晋杂22号增产6.7%,2年8个试验点6个点增产。其中2013年每667m~2平均产566.7kg,比对照晋杂22号增产7.8%;2014年平均产605.1kg,比对照晋杂22号增产5.8%。2015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晋审杂(认)2015005)。晋杂39号抗旱、抗倒性好,高抗丝黑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强,植株较低,适宜机械化栽培种植。  相似文献   

4.
杰尼588(晋审玉20200019)是由山西农业大学以自选系隰928为母本、隰501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2017-2018年参加山西省区域试验,2年每667m2平均产量分别为895.4kg和879.0kg,比对照先玉335分别增产6.0%和4.4%;2019年参加山西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57.7kg,较对照先玉335增产7.8%。2020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稳产、高产、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品质优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适宜山区耐瘠薄、大穗、产量高、抗性好的优质硬粒型(半硬粒)玉米品种,特筛选6个品种(组合)与当地主推品种遵玉三号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R165平均单产665.5kg/667m2,比对照增产32.3%,产量最高;正大619平均单产657.7kg/667m2,比对照增产30.8%,产量位居第2;R605平均单产650kg/667m2,比对照增产29.2%,产量位居第3;黔单16、L2032:平均单产595.8kg/667m2,比对照增产18.4%,产量并列第4;对照遵玉3号平均单产503kg/667m2,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6.
三江藜1号是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的藜麦新品种,具有中早熟、矮秆抗倒、高产、千粒重高、结实性好、品质优良、抗逆性较强等特点。2019-2020 年连续 2 年参加品种区域试验,2 年 6 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 231.7kg/667m2,比对照增产 18.4% ;同步 2 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275.5kg/667m2,比对照增产 5.9%,适宜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灌区春季种植。  相似文献   

7.
并绿15号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以VC2768A为母本、冀绿9239为父本经人工杂交定向选育而成。2017-2018年参加山西省绿豆自主联合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1347 kg/hm2,较对照晋绿豆3号增产12.7%。2019年参加山西省绿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476kg/hm2,较对照晋绿豆7号增产17.1%。2020年经河北省科技成果评价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2021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中熟、株高适中、直立抗倒、结荚位高较集中、成熟一致、不炸荚、适于机械一次性收获。  相似文献   

8.
引进12个不同基因型鲜食菜用春大豆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进行早春露地栽培,对各品种的鲜荚产量及农艺性状、鲜荚采摘期、成熟期等进行适应性评价。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晋豆39的鲜荚产量居第1位,鲜荚产量1 211kg/667m2,比对照品种增产450kg/667m2,增59%,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龙海3号鲜荚产量居第2位,鲜荚产量1 055kg/667m2,比对照品种增产294kg/667m2,增38.6%;产量差异极显著;浙鲜9号鲜荚产量居第3位,鲜荚产量988kg/667m2,比对照品种增产227kg/667m2,增29.8%;苏早1号鲜荚产量居第4位,鲜荚产量916kg/667m2,比对照品种增产155kg/667m2,增20.4%。供试品种从出苗到采摘鲜荚需要97~137d,均为晚熟品种。台湾292、苏早1号、龙海3号、浙鲜9号、晋豆39表现株高适中、适应性强、抗病,产量高、采摘鲜荚期适宜、鲜荚商品性好等优点,适宜在宁夏引黄灌区种植并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9.
高产、优质苦荞新品种"黔黑荞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苦荞新品种"黔黑荞1号"(原名威黑4-4),于2002年9月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准予在贵州省海拔1 800~2 400m的中、下等地推广.该品种经多年试验,平均单产140~1 60kg/667m2,较当地对照细白苦荞增产30%~37.6%.1997~1999年参加第五轮全国荞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8个,参试点也是西南片区的8个点、.产量汇总结果,黔黑荞1号产量居8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比全国统一对照九江苦荞增产9.5%,比各点当地对照增产7.2%,在6个点比统一对照增产,7个点比当地对照增产.该品种适应性较强,抗病、抗旱、抗倒、稳产,生育期较短,在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已累计推广面积达50万hm2.  相似文献   

10.
同芸豆1号是以英国红芸豆为材料,采用60Co-γ射线辐射处理风干种子、改育混选法经多年定向选择育成的红芸豆新品种。2021年通过山西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在2018-2019年的异地多点鉴定试验中,每hm2平均产量为2248.7 kg,5个试点均增产,比对照品种英国红芸豆平均增产11.8%。同芸豆1号适宜在山西省中北部春播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王瑾 《中国种业》2014,(3):88-88
豫安3号是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以自选系PA63为母本,自选系PA23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2010-2011年参加河南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该品种平均每667m2产量为566.8 kg,比对照增产6.36%;2012年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4500株/667m2组),该品种平均每667m2产量为759.7 kg,比对照增产9.2%,居该参试品种第1位;经多点试验,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点。高抗茎腐病,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是一个适宜在河南省各地区推广种植优良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汾杂 163 是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杂交谷子新品种,母本为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晋汾系 21A6,父本为抗拿捕净除草剂恢复系K37-9。2016-2017年参加所内品种比较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比对照长农35号增产14.9%。2019年、2020 年连续 2 年参加山西省谷子新品种区域性试验,每 667m2 平均产量分别为 316.8kg、362.04kg,增幅 8.22%~23.70%。该品种高抗黑穗病,中抗谷瘟病,适宜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春播种植。2022 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谷子(2022)140057。  相似文献   

13.
白绿17是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豆所于2012年以BL99217为母本、白绿1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黑绿豆新品种。2019-2020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585.3 kg/hm2,比对照白绿13增产7.25%。2020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685.7 kg/hm2,比对照白绿13增产10.9%。2021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认定编号:吉认绿豆2021004)。  相似文献   

14.
2012-2014年对广薯87、商薯19号等9个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9个品种3个年份及其互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兼用型品种广薯87鲜薯产量3198.40kg/667m2,比对照增产28.11%;商薯19号鲜薯产量3157.18kg/667m2,比对照增产26.46%;这2个品种鲜薯产量高,食味好,商品性突出,可以作为淀粉加工和鲜食品种栽植;龙薯9号平均鲜薯产量3253.67kg/667m2,比对照徐薯22号增产30.33%,可以作为鲜食型和一年双季栽培。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7月在余庆县关兴镇进行脱毒马铃薯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威芋3号产量居第1位,单产1519.4kg/667m2,比本地马铃薯(ck)增产746.1kg,增长96.5%。其次是草米拉产量居第2位,单产1510.6kg/667m2,比对照增产737.3kg,增长95.3%;再其次是洋人洋,单产1498.9kg/667m2,比对照增产725.6kg,增长93.8%。产量表现最差的是对照品种,产量773.3kg/667m2,其次是费乌瑞它产量为1028.3kg,比对照增产255kg,增长33%。从产量结果表中看出,脱毒马铃薯均比本地马铃薯增产。  相似文献   

16.
绿豇1号是宁波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用宁波地方品种作亲本经过5年系统选育而成的绿豇豆新品种,该品种2001年4月通过宁波市科技成果验收。1产量表现1999-2000年在宁波市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绿豇1号667m2早期产量平均为769.5kg,比对照增10.82%,经新复极差法测验,增产达极显著水平,667m2总产量平均为2029.03kg,比对照增8.15%,经新复极差法测验,增产达显著水平。2000-2001年在浙江省内对绿豇1号新品种进行生产试验,对照(CK)为本地宁波绿带。试验结果表明,绿豇1号667m2产量为1929.1~2046.3kg,比对照增8.82%~10.13%;667m2产值为2052.2~2280.9…  相似文献   

17.
酉荞3号是按系谱法育成的荞麦芽菜专用新品种.在2013年重庆市荞麦品种春播区试平均单产为120.1 kg/667m2,比对照九江苦养增产3.90%,2013年重庆市荞麦品种秋播区试平均单产112.3 kg/667 m2,减产1.90%,2013年重庆市秋播苦荞麦生产试验平均单产为110.1 kg/667 m2,增产7.94%.全生育期82d,平均株高120 cm,主茎平均分枝4~8个,主茎节数12~16节,单株粒重3.7g,千粒重22.1 g;硒含量为158 μg/kg,粗蛋白含量为11.2%,总黄酮含量为2.5 mg/kg.在荞麦芽菜品种试验中,每100 g酉荞3号种子平均可生产出芽菜224.7 g,较对照品种九江苦荞增产72.7 g,增幅47.8%,芽苗高12.8 cm,脱壳率为92%,收获期、芽苗高、脱壳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芽菜6-苄基腺嘌呤含量<0.02mg/kg,硒含量为18.6 μg/kg,蛋白质含量为2.4%,脂肪含量为0.4%,总黄酮含量为9.52 mg/kg,纤维素含量为4.15%.适合在重庆市作为荞麦芽菜专用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潍豆20 是潍坊市农业科学院2013 年以潍豆126 为母本、齐黄34 为父本通过系统选育与混合选育相结合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9-2020 年参加山东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 年每667m2 平均产量214.3kg,比对照菏豆12 号增产4.5% ;2021 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30.9kg,比对照菏豆12 号增产8.8%。该品种产量高,抗倒伏,抗病好,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42.17%,脂肪含量21.58%,2022 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审豆20220003。  相似文献   

19.
桂豇18-11是广西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以中豇1号为母本、豇豆502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直立型豇豆新品种。2019-2020年参加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豇豆新品系联合鉴定试验,平均产量115.71kg/667m2,比对照中豇1号增产1.67%。北方春播区平均产量108.74kg/667m2,比对照中豇1号增产16.61%;北方夏播区平均产量116.39kg/667m2,较对照中豇1号增产9.65%。2021年参加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豇豆新品种联合鉴定生产试验,各试点平均产量138.37kg/667m2,比对照中豇1号增产11.90%,比相应地方品种增产11.40%。2022年通过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豇豆2022004)。  相似文献   

20.
威芋4号原名克选10号,是威宁县农科所从黑龙江克山农科所引入的"克疫"品种实生籽后代,采用单株混合选择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抗病性好、食味佳、淀粉含量高、用途广等优点,集食、饲、加工等兼用。2004年贵州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437.5kg/667m2,比对照米拉增产20.13%;2005年贵州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825.6kg/667m2,比对照米拉增产17.4%;两年平均产量2131.6kg/667m2,比对照增产18.9%,17个试点16增1减,增产点次达94.1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134.5kg/667m2,比对照米拉增产23.2%,该品种适宜在海拔800~2500m地区种植。2006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黔审薯2006002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