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张萃珍  管菊花  黄磊 《南方农机》2023,(13):182-185
【目的】“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一项重大改革与创新,要稳步推进高职工业机器人“1+X”证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法】课题组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整理细化了工业机器人“1+X”证书考核点,将证书考核内容匹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及课程模块,采用项目化教学整合知识点,对接岗位能力、结合证书考核标准。重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明确教学改革试点方向,打造教学创新团队,提升实训室有效利用率,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果与结论】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1+X”证书的考证通过率提高了20%,表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机器视觉技能实践,完善课程体系及成绩评价体系,实施新形态项目化教学。【方法】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及应用”的教学改革为例,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对接职业技能竞赛和“1+X”证书,采用多维度评价体系,利用“四有课堂”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结果】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专业中采用“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改革方式,“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及应用”课程课堂实践任务参与完成度从65%提高到85%,课后拓学完成率由73%提高到87%,学生参加“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1+X”证书中级考核通过率高达90%。【结论】通过课程改革并实施多维度课程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加“1+X”证书考核和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机器视觉相关岗位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培养满足注塑制品生产企业和模具企业对注塑模具设计岗位的技能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达到国家模具设计师(中级)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标准。【方法】课题组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高职模具专业核心课“塑料模具数字化设计”课程改革的背景、现状和问题,探讨了该课程进行“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合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根据企业行业要求、职业标准、技能大赛、“1+X”证书标准,形成以注塑模具设计员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典型注塑模具结构设计为主线,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载体,以培养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思政要素的“岗课赛证”融合课程改革与实践的育人模式。【结果与结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塑料模具数字化设计”课程“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改革实践后,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大大提高,其学习成绩、课程完成度、出勤率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都有一定提升,为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默  党金金 《南方农机》2023,(24):171-174
【目的】根据职业技术院校的类型与特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探索“岗课赛证”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法】课题组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的现状和问题,深刻理解了“岗课赛证”的融合内涵,以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该专业当前发展遇到的瓶颈与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结果与结论】通过设置新型课程体系,完成了与“岗课赛证”标准的衔接,同时,丰富了教学体系,深化“三教”工作内容改革,在施教中不断吸取教学经验,改变教学路径,设置成果导向、持续改良的多元评量机制,制定了“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策略。在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同时,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为相关领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5.
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需紧密围绕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岗课”融通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技能竞赛来检验“课赛”融通成果,通过“课赛证”融通来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基于此,课题组在“岗课赛证”四方面融通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四位一体相融合的方式形成一个闭环式教育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视域下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生“课程学习—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考证”的融通培养,提高学生具备的岗位所需技能,培养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6.
涂浩  陈淑玲 《南方农机》2023,(12):184-187
【目的】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成功获批“1+X”证书制度“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三批试点背景下,旨在探索如何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1”和“X”的有机衔接。【方法】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为实施对象,将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完善书证融通体系,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完善书证融通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持续提升师资技能水平五个方面开展改革实践,健全“1+X”证书制度试点专项工作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升级实习实训条件,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结果】该教改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快、更好、更全面掌握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职业等级证书技能,通过为期三年(2020—2022年)的学生考证实施,完成了309人的学生培训,通过219人,总通过率70.87%;与此同时,学校也获评2次“优秀考核管理中心”、1次“优秀试点院校”。【结论】该教改模式可提高证书考核通过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其他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开展“1+X”证书书证融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培养高素质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方法】课题组以“岗证课训赛”五位一体高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对策为研究对象,从人才需求与供给状况、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等方面剖析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阐述“岗证课训赛”对高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进而提出了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拓展实践教学与实习机会等措施,以满足社会对无人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结果】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同时,“岗证课训赛”的引入可以更好地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论】通过“岗证课训赛”五位一体高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的实施,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为我国无人机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温成卓  刘红  郑虎  赵艳妮 《南方农机》2023,(14):166-169
【目的】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双高”建设深度融合,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课题组以“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结合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和课程内在素养要求,合理设计和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基于项目化教学思路,根据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点设计了包含6个教学项目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整体教学方案,并以项目五“工业机器人在线编程与调试”为例,设计以“中国太空站灵活的机器人手臂展科技实力”为主题的课程教学,通过课前咨询预习、课中导学汇报、课后巩固拓展等环节全方位展示了教学实施过程。【结果】“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切实提升了立德树人的成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治学严谨、敢于挑战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思政素养,为相关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卢慧娟 《南方农机》2023,(9):171-174
【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法】笔者利用专业基础课受众面广的特点,在“机械制图”课程中进行“三全育人”教学改革,组建课程教学育人团队,建构课程教学育人体系,并结合农业类高职院校就业特点,确定家国情怀、“三农”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四方面的育人维度。【结果】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教学改革与实践,确定了“立足苏南、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了一批具有正确的工程伦理观、良好的职业素养、励志建设更好的“三农”、德才兼备且具备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结论】在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立德树人的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0.
任璐 《南方农机》2023,(16):171-174
【目的】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学好会用的目标,全方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与学习能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方法】通过吸收传统课堂教学、MOOC和SPOC的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结合新形势下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要求,以“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课程为例,进行“虚拟直播+远程实训”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依托平台资源、实训设备、虚拟软件等,进行“虚拟直播+远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虚拟直播”分为课前准备、课前学习、课中研学、课后练评四阶段,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技能;“远程实训”分为虚拟仿真实训、实体实训、虚实融合实训三部分,螺旋提升技术技能;最后通过技能等级认证虚拟仿真平台对学员知识技能进行考核,评估学员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结果与结论】教学实践证明,职业教育“虚拟直播+远程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落实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能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史玉立 《南方农机》2023,(20):167-171+179
【目的】“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发展培养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亟需在此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方法】教学团队根据国家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了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职业素养、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思路。根据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特点,归纳总结了实践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并以专业群平台课程“传感与检测技术”为例,进行了深度改革和建设。【结果】授课班级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显著提升。课程由原先的难度较大、学生怕上的课程变成了学生喜爱的课程,教学满意度高于其他课程,期末成绩优良率达到85%以上,学生课程讨论参与度高,毕业生在实习调查中多次提到了本课程的学习,多名同学应用课程知识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奖。【结论】本课程的建设经验可以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借鉴,是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一次有效探索。能够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然而目前该课程已无法适应国家战略转型升级的需要,需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方法】课题组通过走访企业、院校交流、专家座谈、回访学生、教研室讨论,发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知识体系相对陈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课程育人能力未充分发掘、过程考核有待加强等问题,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坚持“三全育人”要求,提出更新课程内容、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步、构建过程考核体系等教学改革措施。【结果】“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通过两年的建设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加了课程深度和强度,延伸了课程广度,提升了课程温度,提高了课程的精度,使得内容更加完善,育人环节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过程考核更加充实,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课程改革成果具有示范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孔令蕾  张锁荣  陈国炎  曹健  唐明 《南方农机》2023,(20):183-185+189
【目的】针对“数控技术”课程偏重理论和研究型教学的方式,提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以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能人才。【方法】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以“数控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以新工科课程建设改革为指导,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理清设计教学改革思路与内容,合理分配校企教师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注重学生作为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能人才的培养。【结果】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应用型本科生专业核心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效果显著。【结论】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可以提高企业岗位入职率,降低企业人才培训成本,促进社会就业稳定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保学徒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推行精细化的教学实践,加强制度化的项目管理,开发本土化的特色课程,形成具有民办高校自身特色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方法】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学院董事单位世界500强企业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徒培训项目。校企双方共建项目管理团队,设立专业指导机构,打造特色课程体系,贯彻“协作式、任务式、自主式”教学模式,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招生招工结合制度,出台特色鲜明的导师考核管理办法,开设企业线上培训课程,打造“预热”课程。【结果与结论】自2011年开展博世学徒制教育项目以来,校企双方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核心理念,显著提高了学校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和企业培训师的教学能力,使学徒制项目教学团队的水平不断提高,优化实训资源,不断推广学徒制工作本土化的创新实践经验,基本实现了“双元育人,共建共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李芳环  闫春爱  向亮 《南方农机》2023,(7):187-189+198
【目的】“新工科”建设对传统工科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机械原理”作为传统机械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了适应人才培育的要求,必须进行课程建设。【方法】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课题组提出应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学习理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教师要树立“新工科”的教学理念,要以人才培育为主线,搞清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让学生把安全、法律、规范放在心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优化考核评价方式。考核评价方式优化后,平时成绩占30%,实验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50%。【结果】“机械原理”课程从教学内容整合和取舍、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改变学习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进行课程的建设,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将知识更好地内化,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张元晶  杨勇  沈惠萍  马振武 《南方农机》2023,(16):179-181+198
【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标与考核方法脱节、思政要素欠缺及缺乏复杂工程项目牵引等问题,造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难以满足现阶段教学要求。【方法】面向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课题组提出了线上线下混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要素、OBE导向教学考核改革、引入复杂工程案例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法。【结果】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创新型高质量工程应用人才,有助于使该课程教育满足高端制造类人才培养需求,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瑶 《南方农机》2023,(12):191-192+198
【目的】为了实现“三全育人”的培养方针和育人体系,需要挖掘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中包含的科学方法论以及隐含的核心价值思想,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基于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思政设计内容及目标,凝练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从反馈核心思想、系统评价体系、整体局部关系、辩证发展思路四个方面打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思政模块。设计融合了课程思政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内容,采用润物无声的方式自然和谐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当中。【结果】该设计使学生具有切实的体验和收获,并培养初步的科学创新意识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求实精神、奉献精神、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发展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BOPPPS教学模型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了解决传统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一卷定成绩、不能学以致用等种种问题,探索高效实用的教学模式。【方法】课题组以“金课建设”为契机,探索BOPPPS教学模型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中的教学改革,结合超星学习通、慕课等现代信息化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用一个教学设计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结果】选取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2018级机电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对教学环节进行一站式教学设计。该班级的平均签到率为88%,学生到课并积极参与的情况比较乐观。【结论】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化为载体的“金课”课堂蜕变。  相似文献   

19.
王欣 《现代农机》2023,(3):100-103
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调研区域内机械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分析职业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合对接制造行业、企业的问题,指出采用“学历证书结合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重构课程体系的迫切性。通过分析机械类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实际案例,探讨“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途径,并指出融合“岗课赛证”、实施模块化教学、提升“双师”团队素养等措施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晓丽  李铁磊  吴迪  肖钢 《南方农机》2023,(11):161-166
【目的】面对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人才需求和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需要打造立体化的创新实践育人课程,满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方法】笔者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的创新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以“新工科”为背景,通过对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下创新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设计优化研究,构建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模型,开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项目优化、教学内容衔接优化、考核方式优化研究。【结果】通过构建的项目“准入制”模型和基于OBE的“三位一体、六要素、一中心”教学设计模型和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学生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感,提升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结论】高标准的教学设计为创新实践课程改革提供范例,为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应用和实践提供可行的方法和思路,对于高校各创新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都可以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