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冻鱼糜加工技术起源于日本,其历史仅几十年,现在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得到推广应用,在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已成为水产品加工业的一个重要基础。鱼糜主要用阿拉斯加绿(?)制作,其他诸如金线鱼、非洲鳕、狗鳕、箭齿(?)以及几种小型中上层鱼类也可用作鱼糜原料.用自(色)鱼做成的鱼糜最为理想,其弹性、口感以及白度均较好.尽管冷冻鱼糜加工技术的发展已有几十年,但目前在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加工技术仍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1)加工鱼糜均以新鲜鱼类作为原料.这样,原料的鲜度就成为成品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2)大部分商品鱼糜都具有一定含量的脂肪,这就使得冷冻鱼  相似文献   

2.
冷冻鱼糜加工生产线研究与配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低值鱼是指直接经济价值较低的海淡水鱼,规模化低值鱼综合加工目前一般是以低值鱼为原料进行冷冻鱼糜生产。低值鱼冷冻鱼糜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紧跟国际先进的加工工艺技术,并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加工设备,进行了低值鱼冷冻鱼糜加工关键单机的研制,提出了较为理想的班产5t冷冻鱼糜生产线设备配置。  相似文献   

3.
1卧式离心机鱼糜加工工艺设计思想鱼糜是以天然鱼类为原料经过前处理、鱼肉采取、漂洗、脱水等步骤加工出来的。在传统鱼糜加工工艺中 ,需要对碎鱼肉进行多次漂洗以去除可溶性蛋白和其它杂质 ,而漂洗后的鱼纤维的脱水 ,通常需要多次使用脱水机才能充分洗净并达到所要求的含水率 ,这样不仅不能实现全封闭的卫生性生产 ,而且还随大量漂洗水损失掉将近45 %左右的鱼纤维 ,大大影响鱼糜加工的经济效益。鱼类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如何通过提高回收率增加鱼糜加工的利润便成为所有鱼糜加工企业所关心的问题。同传统工艺不同 ,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如…  相似文献   

4.
陈生 《渔业现代化》1991,18(2):20-22,32
日本自开发了冷冻鱼糜生产技术之后,鱼糜制品制造产业得以很快发展.近年来由于作为冷冻鱼糜生产的原料——狭鳕资源的减少,日本进行了以红色肉鱼为原料的冷冻鱼糜开发研究工作.本文介绍了中、上层多获性红色肉鱼的特点及采用连续式漂洗方法制造冷冻鱼糜的加工技术和配套设备的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鱼糜制品现状及发展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鱼糜制品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既可以作为食品制造业的原料辅料,也可以作为餐饮业直接加工的食品原料。近年来,随着我国渔业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鱼糜制品行业取得了长足进展,由过去生产鱿鱼丸、虾丸等单一品种,发展到机械化生产一系列新型高档次的鱼糜制品和冷冻调理食品,如鱼香肠、鱼肉香肠、模拟蟹肉、模拟虾肉、模拟贝柱、鱼糕、竹轮等鱼糜制品。由于中国鱼糜制品  相似文献   

6.
四、鱼和其他海产品加工 鱼捕获后,要经过加工以便保存和供消费者食用。这包括鲜鱼包装冷冻、罐制或加工处理(腌制、熏制、干制)。捕鱼除了供人类食用外,有些鱼只是为工业用途而捕获的。另外,食用渔业中还有很多副产品。 (一)产品和保存美国的总捕鱼量中,有37%的  相似文献   

7.
以往,鱼糜制品多以狭鳕等白色肉鱼为原料。近年来,由于狭鳕鱼产量减少,价格上涨,且营养价值偏低,青皮红色肉鱼类如青花鱼、竹笑鱼,秋刀鱼,沙丁鱼(以下简称一般鱼)等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由于这些鱼类具有特有的腥臭味。特别在制作鱼肉火腿、鱼肉香肠等鱼糜制品时,装入薄膜中密封后加热  相似文献   

8.
鱼糜制品(鱼糕、烤鱼卷、鱼肉香肠等)是日本人民的传统水产食品。2007年日本水产加工品总产量为192.9万t,其中鱼糜制品产量为60.5万t(占31.4%),表明鱼糜制品在日本的重要位置。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日本鱼糜制品的主要原料鱼是日本拖网船捕自东、黄海的小黄鱼、白姑鱼、黑姑鱼、海鳗、蛇鲻鱼等。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上述鱼类资源的衰退便转向使用日本拖网船捕自北太平洋的狭鳕作为鱼糜加工用原料鱼,然而,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冷冻鱼糜的加工方法、目的及生产线现状进行了叙述。近来鱼糜原料的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常发生变化,导致冷冻鱼糜生产线闲置,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低下和浪费。本文提出了组装移动式冷冻鱼糜生产线,只要鱼糜生产线接上电、通上水、送上“三去”原料鱼,就可进行鱼糜加工。  相似文献   

10.
淡水鱼冷冻鱼糜的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冻鱼糜和传统的鱼糜不同,它是将鱼肉经采肉、漂洗、脱水等工序加工后,又在这种脱水肉中加入糖类、多聚磷酸盐等防止蛋白质冷冻变性的添加物,在低温条件下能够较长时间地保藏的一种鱼糜制品生产的新型原料。本文就淡水鱼冷冻鱼糜加工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促进我国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