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实行市管辖县的体制改革后,我市五县一郊中已有四县一郊发展了蚕桑生产,现共有24区,163个乡,10023户种桑养蚕。八三年全市有桑地面积8804亩,产茧量14000担。实行新的蚕茧价格政策以来,群众栽桑养蚕空前高涨,去冬今春发展新桑7855亩,目前  相似文献   

2.
(一)蚕桑生产的历史及现状我区种桑养蚕有悠久历史,抗日战争前,最高产茧量五万多担,桑地五万多亩,以沿西江、绥江、南江、贺江、新兴江和内河两岸种桑为多。解放前夕,受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的摧残下,严重破坏,年产茧量只有四百一十七担,剩存桑地三千九百四十二  相似文献   

3.
根据广东蚕桑生产的现状,研究如何才能稳定发展广东的蚕桑生产已经摆到议事日程,现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一、1992年广东蚕桑生产情况据统计,1992年全省有13个市、57个县(区)种桑养蚕,投产桑地面积26,566.6公顷,其中旱地和河滩地桑占67%,水田桑占33%。发种165万张,比1991年增加21.4%,蚕茧生产持续5年获得大幅度增产,1992年产茧41,339吨,比1991年增产16.1%,创建国以来广东蚕茧产量的最高纪录,平均1/15公顷桑产茧103.74kg,收购蚕茧35,600吨,比1991年增17.4%。  相似文献   

4.
我们广东省丝绸公司蚕桑考察组于1992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先后到印度、泰国和香港考察蚕桑生产及丝绸市场情况。在印度访问了萨氏贸易公司、卡纳塔克邦蚕业发展研究中心和一些主要蚕区,在泰国访问了许明发有限公司、泰国丝绸协会、泰丝公司和蚕桑主产区呵叻府,在香港访问了粤海丝绸有限公司。现将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印度,泰国蚕桑生产概况 1.种桑养蚕情况印度现有桑地面积28万公顷,其中水田桑园19万公顷,早地桑园9万公顷。在全国20个邦中,有15个邦种桑养蚕。主要蚕区分布于南方,一般位于北纬10~20°地带,届热带季风气候,适于全年多次养蚕。目前全国约有5万个乡、村,550万人从事  相似文献   

5.
水边区黄竹大队是全社种桑最多,桑地面积最集中的大队。全大队有26个生产队,378户,现有桑地面积850亩,投产750亩,由于面积大,养蚕户数多,又是一个新区灾区蚕房蚕具不足,技术力量缺乏。为了发展蚕桑生产,稳定蚕造,增加养蚕户的收入,解决蚕房蚕具不足等困难。在巩固水边共育室的基础上,今年8月份在市丝绸公司、县  相似文献   

6.
一、蚕桑生产的概况近几年来,我县的蚕桑生产发展较快。一九七九年全县种桑六百五十亩,产茧七百八十担,到一九八四年,全县有十七个区一百五十五个乡一万一千八百六十六户种桑养蚕,共种桑一万三千五百亩,饲养蚕种六万五千张,产茧二万八千二百四十九担,比一九八三年桑地面积扩大三千六百七十九亩,蚕茧增加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担;而比一九七九年桑地面积扩大一万二千八百五十亩,蚕茧增加二万七千四百六十九担。一九八五  相似文献   

7.
一、概论:韶关市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据史书《汉书,地理》记载,汉武帝鼎元年(公元前116年),连州的女子已进行“桑蚕织绩”和“采桑饲蚕”的种桑、养蚕、丝织的生产活动了。解放后北江沿岸中上游的英德、阳山、连县、翁源、乐昌、曲江等县先后发展了蚕桑生产。1958年有桑地约3000多亩,产茧35吨多。1978年桑地面积才发展到4200多亩,产茧173.3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农村政策得到落实,蚕桑生产也有较大幅度的发展。1986年桑地面积达8万6千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翁源县蚕桑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目为止,全县桑地面积达七千二百七十三亩,春季播桑种五百二十五斤,育苗面积一百一十八亩。现有十五个公社和三个场镇种桑养蚕。我县蚕桑生产的特点是:蚕桑包产到户(人),新植桑多,新饲养员多,面积分布散,技术力量薄弱,普遍存在“种桑  相似文献   

9.
高州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清朝光绪年间编的《高州府志》载“同治间土人种桑养蚕”。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州的蚕桑生产发展迅速,历史最高峰是1992年,桑地面积达到1400hm~2,产茧量、收茧量达到2012t。但是,由于  相似文献   

10.
自解放初至七十年代末云浮种桑养蚕曾经三次大起大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1980年冬又大力发展蚕桑1982年底桑地发展到166.7公顷,其中投产桑82.5公顷,产茧75.4吨,1/15公顷产茧60.85公斤。随着农村体制改革,怎样才能使以个体为主的蚕桑生产发展巩固?我们在河口镇抓汇龙田等村,作为建设蚕桑专业村试点的探索。1984年夏季全省蚕桑生产检查汇报会在云浮市召开,代表们到迴龙围参观指导,肯定了他们的经验。从而促进了我市抓蚕桑村建设,1985年底桑  相似文献   

11.
1 龙南县蚕桑生产现状龙南蚕桑生产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是全省重点蚕桑基地县之一。随着茧丝价格的多次大幅波动 ,以及管理和有关配套措施跟不上 ,严重萎缩到1997年初全县桑园面积仅存 4 6 67hm2 ,面对龙南蚕桑生产的严峻形势 ,龙南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 ,经深入分析认为本县发展蚕桑的有利条件 :一是全县种桑、养蚕有 10多年的历史 ,大部分蚕农积累了丰富的种桑养蚕经验 ,蚕农从事种桑养蚕得到了实惠 ,尝到了甜头 ,虽然茧丝价格不稳 ,对他们影响很大 ,但只要采取有效措施 ,大部分农民还是对种桑养蚕抱有希望 ;二是茧价虽然变化大 ,但与其它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相比 ,种桑养蚕还是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三是种桑养蚕投资少 ,见效快 ,经济效益高 ,回报周期长 ,发展蚕桑是调整农业种植业产业结构的理想模式 ;四是发展蚕桑是财政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是全县建立的四级蚕桑科技推广网络和一批技术好、经验丰富的蚕桑科技队伍是发展蚕桑的主力军 ;六是利用世行贷款建起的年产 12 0吨白厂丝的缫丝厂 ,可就地消化本县年产全部蚕茧 ,使蚕茧销售无后顾之忧。权衡利弊 ,龙南县县委、县政府决定从1997年开始启动新一轮全县蚕...  相似文献   

12.
曲江县蚕桑生产有着近三十年的历史。据了解,从1964年开始就有人种桑养蚕,历经风风雨雨,艰难曲折。其实,我县发展种桑养蚕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有充足的劳动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种桑养蚕逐步从珠江三角州向北部和西部转移。县委、县政府认识到种桑养蚕是贫困山区致富的一条路子,及时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并在1983年冬成立了蚕桑生产的管理机构。经过九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1992年,全县种桑养蚕户发展到8340户,占全县农林总户数的15.7%。  相似文献   

13.
廉江蚕桑生产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廉江市的蚕桑生产,据廉江县记载源于清同治年间,那时候的生产是量少而零星分散,直到解放后的1958年全县才有较快较大面积的发展,共有桑地面积133公顷,并办起了县蚕桑学校和蚕桑示范场,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后因自然灾害和工作上的失误,桑地面积大减,只剩下少量面积继续生产。  相似文献   

14.
云城区(原县级云浮市)是广东五十个山区县(市)之一。由于地处西江河中游,沿江边有三个镇,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至七十年代,蚕桑有较大发展,但曾经过三次大起大落。1979年底种桑有三个镇,桑地面积只有33.9公顷,其中投产30.5公顷,饲养蚕种1677张,产茧35.1吨.1/15公顷桑地产茧76.5公斤,单张产茧20.9公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又发动群众大力发展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15.
合水镇高塘村是我县蚕桑生产重点村之一。全村有15个自然村,522户,2694人,耕地面积2514亩,其中早地676亩,人均耕地面积0.933亩。该村于一九七七年开始种桑养蚕,到一九八七年,全村有470户养蚕,养蚕户占农户总数百分之九十一,桑地面积480亩,蚕桑收入二十九万元,占农业总庆入  相似文献   

16.
一、概况我县地处雷州半岛北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宜种桑养蚕。全县有耕地面积九十二万亩,其中水田七十万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县调整了农业结构,合理布局,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动群众种桑养蚕,使蚕桑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从一九七九年至八二年间,全县桑地面积从650亩发展到6500亩,增加九倍。  相似文献   

17.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丝绸公司的支持下,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广大蚕农的努力,从1986年开始,逐年扩大发展抗青10号(简称抗青桑)的种植面积,至1990年底,全县抗青桑面积达到169.84公顷,占全县桑地面积的25.24%。初步控制了桑青枯病的蔓延,并逐步建立了高产稳产的抗青桑园,使我县蚕茧产量逐年增长,从1990年起重新跨上年产茧量超500吨的行列。一、桑青枯病对我县蚕桑生产危害严重我县是蚕桑生产的新区,于1974年开始种桑养蚕,桑地面积逐年发展,产茧量也逐年大幅度增加,至1985年底,全县桑地面积已达1058.6公顷,年产茧量达1112.86  相似文献   

18.
乐昌县三溪公社三溪大队三溪生产队有桑地3.54亩,一九八一年冬体制变动后由三个未种过桑、养过蚕的青年罗生基、卜桂英、邓洪秀承包,每年上交生产队905元,初时因她们对蚕桑生产一无所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种桑养蚕的知识,边干边学。尤其今年四月上旬饲养一批蚕三  相似文献   

19.
清远市自然条件优越,种桑养蚕十分有利,蚕桑生产已有较长的历史,几十年来不断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几起几落,速度缓慢。到一九七九年,全市有桑地3285.5亩,产茧306.5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农业生产方针政策的调整,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清远市的蚕桑生产才得到较快的发展,1985年,全市桑地发展到61510亩,年产茧达3529.7吨,但1986年起,农民又挖桑改种,到1987年底,全市桑地仅存34823亩,蚕茧只有2377吨,比1985年分别下降43.39%  相似文献   

20.
<正> 蚕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到户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的客观必然产物。协会充分发挥蚕业科技人员,蚕桑重点户,种桑养蚕能手,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为加速蚕茧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振兴乐山丝绸行业服务。1985年建立了市、县、乡三个层次的蚕桑技术协会。把蚕桑重点户,种桑养蚕能手和乡蚕桑员、茧站人员及热爱蚕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