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面临转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也在转变,作者将泛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泛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阐述了二者的互动机理,并为泛旅游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建议,以期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乡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而乡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者有着较为明显的互动关系。本文在研究二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依托农村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实现了"农村"、"农民"和旅游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解析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入手,研究乡村旅游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并结合目前遇到的困境,试图找出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之间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分析了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的关系,总结了美、法、日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关系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认为今后我国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研究考虑重点应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下带给乡村居民的"虚假城市化"和"再贫困";政府引导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模式产生的新问题;丘陵山地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旅游产业是推动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本文以丽江市为例,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化的形成机理,探讨了旅游开发对城镇化发展的驱动作用,总结出丽江所代表的“塔台模型”旅游驱动型城镇化模式,阐述了旅游驱动型城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TWOS矩阵战略模式,并对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6,(5):711-714
伴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多种多样的挑战:产粮劳力减少,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耕地资源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粮食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显得越发重要,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创造了新契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具体建议,以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9):181-183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数量日益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加速集聚,对山东省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做出阐述,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做出分析,希望能够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等概念内涵的梳理,结合徽州乡村旅游的内容与问题,提出徽州乡村旅游应立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通过保持文化的原生性、推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提升村落居民的参与性、挖掘文化的商业性、重视人才培养的迫切性等多途径探究徽州乡村旅游发展,以期全方位展现徽州文化的内涵,促进徽州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设国际旅游名城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承德市目前发展战略中的两大主题。鉴于承德良好的旅游基础,走旅游城镇道路是非常明智之举。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承德市走旅游城镇化道路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挑战——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天津农业科学》2014,(10):51-5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量耕地资源被占用,劳动力呈现"城市化"转移倾向,新型城镇化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粮食种植比重下降,从而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许多挑战。因此,为保障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山西省应该协调好城镇化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关系,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2007—2018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算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在统一整体框架下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两两静态交互关系和动态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显著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新型城镇化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但在资源配置有效的前提下生态环境的改善存在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正向贡献;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但乡村旅游却对生态环境存在破坏性;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均存在着自我加强机制。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7):201-202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并因其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创造就业、提升地区形象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必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分析了旅游产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对旅游产业驱动的新型城镇化的途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的发展现状、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以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优化的路径选择四个方面的论述,重点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的优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连云港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未纳入城镇化建设内容,实现农民向现代人转变的难度较大,生态环境及特色受到破坏,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并提出应通过以新型城镇化的高度开展乡村旅游的顶层设计,坚持以人为本,以乡村旅游带动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相结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等对策措施,旨在推动连云港市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217-219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梳理了我国经济发达、经济欠发达及旅游资源和名俗文化富集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各地开展新型城镇化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旅游城镇化是以旅游业为主要推动力的城镇化类型,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其过程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在旅游城镇化的进程中,当地居民对旅游城镇化的影响感知强烈并有其独特性。笔者以旅游业快速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武汉市黄陂区为案例,通过对黄陂区居民旅游城镇化感知的调查实证分析旅游城镇化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研究发现,旅游城镇化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其经济发展;提升当地的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强化城镇辐射功能,推动村落变化。而其消极影响则体现在不同区位条件的居民从旅游业发展中获益不均且居民的部分旅游收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缺乏长期稳定收入;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加速乡村环境及景观的破碎化以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文桐 《新农业》2023,(1):82-84
乡村振兴的发展比较重要的一个战略部署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新型城镇化较传统城镇化更加关注人本身的利益与价值,使农村社会在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下实现更加平等、更有质量的全面提升。本文在推进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现有研究基础上,论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具体问题与挑战,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与环保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整合度,提倡灵活与包容的行政管理方式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224-226
近年来,随着中原经济区的迅猛发展,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以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为背景,通过资料搜集分析,依据共生性、持续性、整体性、高效性、区域性和智慧性等生态文明的六大特征,探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生态文明缺失问题:(1)城镇化质量不高,"城市病"日益凸显;(2)产业结构安排不合理,生产方式较粗放;(3)城镇空间格局无规划,土地和环境承受巨大压力。同时得出相关对策和建议:(1)树立整体发展理念,建设紧凑城市;(2)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低碳城市;(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安徽农业科学》2020,(2):148-150
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研究喀斯特山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互动作用。结果表明,近年来荔波县旅游业收入增加较快,提高了农民可支配收入;旅游投资收益指数较高,对旅游业的投资促进了地方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荔波县城镇人口增加、城镇面积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互动作用显著。研究旅游业与城镇化的互动机制有助于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促进荔波县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