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阔瓣含笑种子休眠生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阔瓣含笑种子胚形态发育完善,具生理休眠特性。研究表明,内源促进物质缺乏可能是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种皮透气性差也有一定影响。该种子含水量高,忌干藏。种子在室温下层积80天或用低温(5℃)层积120天可解除休眠。层积期间种子含水量在40—50%可保持种子生活力和解除休眠。另外,种子用300ppm GA_3处理48小时可代替层积。种子适宜的发芽条件是黑暗30℃恒温。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锦熟黄杨种子贮藏方法和发芽条件的研究 ,发现黄杨种子既不适合长期干藏 ,更不适合低温湿藏或层积 ,应划归顽拗型种子一类。赤毒素处理能提高种子的发芽势 ,但不能提高发芽率 ,也不能打破种子的上胚轴休眠 ,黄杨种子的发芽适温为 2 0℃ ,其出苗过程需经过高温——低温——高温的交替变温  相似文献   

3.
南京椴种子贮藏及发芽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南京椴种子的休眠机理和发芽条件进行了探讨。共设定2个处理:剪破种皮、热水处理(40℃)和3种贮藏方法:室内混沙堆藏、露天坑藏、自然贮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剪破种皮、热水处理都没有发芽,说明南京椴种子的体眠不是种皮限制所引起的。3种贮藏方法的种子都要经过长达近440d的时间,让种子历经低温-高温-低温的变温阶段,均能不同程度地打破种子的休眠,因而认为南京椴种子休眠属于生理休眠。3种贮藏方法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5.23%、4.98%和2.66%。  相似文献   

4.
某些树种种子由于深休眠、种皮厚、胚后熟等原因,发芽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于是,人们极力寻找对种子生活力测定的方法,来快速测定种子发芽能力。这种测定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快速,不受种子的休眠和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怎样快速测定种子的发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发芽力是指种子发芽的潜力,也称为生活力.在播种前和交换、调运种子过程中,我们都需要了解种子的发芽力如何,以确定是否能作为播种材料或引种种源.一般常用发芽试验测定发芽率和发芽势,但这种做法太费时间,而且对一些类似"隔年发芽"的休眠种子是完全行之无效的.因此,如何快速而又准确地测定种子发芽力是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日本三桠种子有胚生理后热现象,并具有顽拗性,必须湿藏贮存才能延长种子寿命。日本三极种子在5℃条件下后熟速率最快,经90天种子全部解除休眠。赤霉素有缩短种子后熟期,促进发芽的效果。种子最适宜发芽温度偏高,可适当推迟春季播期或采用地膜覆盖育苗。  相似文献   

7.
日本三桠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三桠种子有胚生理后热现象,并具有顽拗性,必须湿藏贮存才能延长种子寿命,日本三桠种子在5℃条件下后熟速率最快,经90天种子全部解除休眠,赤霉素有缩短种子后熟期,促进发芽的效果,种子最适宜发芽温度偏高,可适当推迟春季播期或采用地膜覆盖育苗。  相似文献   

8.
林木种子发芽能力的快速测定王枝梅林木种子发芽能力的测定不同于农作物种子。农作物种子预处理简单,发芽容易,且发芽所需时间也短。而有些林木种子具有深休眠性,或种皮坚硬致密,既不透水也不透气,用一般方法处理很难发芽,即使是容易发芽的种子,在实验室内发芽,至...  相似文献   

9.
一、低温沙藏的原理 种子在低温(2-5℃)环境中,种子内部的脱落酸等含量显著减少,其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大大减弱,于是打破了休眠。在这种低温条件下,还能促进产生刺激生长的赤霉素,能促进种子内部酶的活化,使营养物质开始转化。  相似文献   

10.
林木种子休眠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子休眠,是指在充分满足各种发芽条件时,有生命力的种子一时不能发芽或发芽困难的自然现象。处于休眠的种子,种皮坚硬、含水量低,细胞内养分处于难溶态,代谢活动较低。一般将种子休眠划分为三个类型:即强迫休眠、生理休眠和综合休眠。种子生理休眠的机理包括:种果皮的抑制;植物激素的作用;种子的二次休眠;综合因素造成的休眠;分子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前言杜松是我区主要园林树种,树姿雄劲、苍翠挺拔,种子气味芳香,二年成熟。具深休眠特性,休眠期约150天左右,播种育苗往往因种子处理不当,导致育苗失败。在种子品质检验上也因种子休眠期太长,种皮骨质坚硬,用一般方法无法进行发芽测定和生活力测定。油松种子,虽不具深休眠特性,但其发芽测定仍需16天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为寻求打破皂荚种子机械休眠的方法,提高皂荚种子的发芽率,采用浓硫酸、开水烫种、开水沸水浴和清水不同方式处理,试验研究了对皂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休眠是导致皂荚种子发芽率低主要原因;浓硫酸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腐蚀打破休眠,但效果不明显;开水沸水浴能打破休眠使种子充分吸水,但沸水浴后导致种子失活无法发芽;100℃开水逐次烫种后能打破种子休眠且保持种子正常发芽,发芽率达到82%。采用开水逐次烫种的方式能显著提高皂荚种子的发芽率,且这种方式较为简单实用,可以在生产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3.
1.引言许多苗圃工作者对种子休眠一词存在着不少混淆和误解的认识。通常把不发芽的种子认为种子已休眠,一般在田间情况下,高品质的种子不发芽,除受虫食为害以外,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种子在苗床中得不到发芽条件的最低要求,并不是由于种子突然变为休眠,误解这一情况,说明许多苗圃  相似文献   

14.
种子发芽能力是播种品质中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它决定种子是否适于播种,并决定播种量。发芽能力高的种子,出苗迅速整齐、幼苗健壮,种子的使用价值高,播种量就少。要确定种子的用价和播种量,除需进行发芽测定外,通常还要测定净度和千粒重。1959年“林业科技快根”发表的“重量发芽捡验法”,不需进行净度和干粒重测定,只测定一定重量的种子中,有发芽能力的种子数,并以此表示种子的使用价值。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减少  相似文献   

15.
以解除休眠的水曲柳种子为材料,研究种子再干燥脱水贮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已解除休眠的种子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再干燥是可行的,干燥处理后种子的萌发率和平均发芽时间没有明显变化;但在5℃条件下再干燥是不可行的,干燥后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显著下降,平均发芽时间明显延长。已解除休眠的种子在室温条件下再干燥处理后贮藏16个月内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变化,但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发芽指数显著下降,平均发芽时间显著延长。已解除休眠水曲柳种子再干燥贮藏后使用KT、GA3和乙烯利处理对种子的萌发都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树木种子休眠是植物为了种的生存,适应环境,在长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特性。树木种子的休眠从休眠程度上分为:强迫休眠和长期休眠。引起长期休眠的因素很多,如种皮的机械障碍、含有抑制物质、生理后熟、综合因素的影响。无论哪种休眠都极大影响种子的发芽。在播种育苗或在室内检验种子的品质都需采取措施,克服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的发芽,不同树种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克服种子休眠的方法称为催芽。在实验和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催芽方法:一、浸入催芽法此方法主要是通过不同温度的水在一定时间内浸种,使种子的种皮软化、通气、…  相似文献   

17.
具有生活力的种子的发芽能力,取决于种子内在因素(如生理成熟等)和适宜的环境条件。未生理成熟的休眠种子,有的也可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促进生理成熟,使之发芽。握掌各树种的发芽条件和促进发芽的措施是种子检验方法标准化的前提,也为育苗时种子处理提供合理的方法。试验所用种子来自本所试经林场育苗用的生产性种子。发芽天数以置床之日开始计算,发芽势天数计算是以开始发芽高峰那天,发芽率天数计算至发芽末期开始一连5天发芽不足1%时的前一天。  相似文献   

18.
林木种子播前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东省46种林木种子进行播种前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无休眠特性的种子用45℃温水浸种或随采随播,湿沙储藏,其发芽率均较高;具休眠特性的林木种子,可采用60~100℃热水浸种、化学药剂处理、机械擦伤或层积催芽,可破除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发芽。  相似文献   

19.
种子贮藏质量得到保证 ,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培育好壮苗是造林的物质基础。根据不同类型种子 ,其主要贮藏方法有干藏和湿藏两种。一、干藏法 凡是含水量较低的种子 ,经过适当的干燥处理就可以贮藏 ,如针叶树种中的松、柏、杉以及泡桐、漆树、杜仲、枫杨、枫香等都可以采用干藏的方法。凡是容易丧失发芽能力的种子 ,如杨、柳、桑、榆等贮前要进行精选并充分晾干 ,放入塑料袋中 ,用 3%福尔马林消毒 ,然后放入器皿中用石料密封 ,必要时可在容器内放些氯化钙、生石灰等作吸湿剂 ,以控制种子的呼吸强度 ,保持种子的发芽力。二、湿藏法 凡是含…  相似文献   

20.
选择鬼针草和侧柏这两种广泛分布的植物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目的是在掌握它们发芽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探讨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种子发芽的差异,为以后的研究和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提供参考。试验分析表明:①鬼针草和侧柏种子的含水量分别为14.15%和9.59%。②鬼针草种子净度为91.83%,千粒重为1.64 g;侧柏种子净度为82.8%,千粒重为8.46 g。③侧柏种子具有休眠特性;鬼针草种子在冬季室温条件下也能发芽,即鬼针草种子没有休眠特性。④鬼针草种子发芽的温度为9℃以上;侧柏种子需要经过冬季低温休眠才能发芽,发芽温度为24.5~2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