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除草技术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人  栗移新  潘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95-10697
除草剂的广泛使用引发了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杂草群落变迁和杂草抗药性等诸多问题。热除草方法是替代化学除草的潜在方法,热除草方法有火焰除草、热水除草、蒸汽除草、红外辐射除草、激光除草等。热除草是快速加热植物体内的水分使植物细胞破裂失去活性、死亡的方法。各种热除草技术的传热机制不同。重点介绍了各种热除草技术的机理和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所适用的环境和发展方向。随着有机农作的发展,热除草技术将发展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化学除草剂在杉木幼林抚育中的除草效果。结果表明,草甘膦和百草枯混合施用的除草效果好,优于单独施用,添加洗衣粉可以增强2种除草剂的除草效果。与传统的人工除草相比,杉木幼林采用化学除草可节约用工70%,节约资金53.8%。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水田行间除草装置,并详述了该装置结构和工作原理。在秧苗插秧后第7天时进行除草试验,采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方法,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获得了轮齿个数、除草深度和轮齿倾斜角度之间交互作用对除草率的影响,并优化得到工作参数范围。最终确定插秧后第7天作业时除草装置的最佳工作参数为轮齿个数12、除草深度42 mm和倾斜角度8°,此时除草率为68.7%。经过整机试验证明,行间除草装置为整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除草部件。  相似文献   

4.
基于水稻除草的问题,设计了一款水田除草粉碎还田机,主要针对环境污染、效率低等问题,使水田除草达到更环保、更方便、便捷和更高效的效果。首先,运用了PID算法作为视觉导航系统控制机器的行走路径;其次,在行间除草和株间除草的基础上增加了粉碎装置。  相似文献   

5.
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以来,便一直与草害作斗争,过去主要靠人工和机械除草,但由于杂草生活力特别顽强,不但费工费时,收效也不理想.化学除草具有效果好、及时、省劳力、成本低和保持水土等优点,特别是高密度作物的田块,人工除草十分困难,而化学除草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莲藕从栽植到莲叶封行前,莲田水层浅,温度低,藕苗生长慢,杂草易滋生,与藕苗争肥、争空间,遮光挡风,对藕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应及时除草。1、人工除草从出现浮叶开始,到荷叶封行前结束,一般要进行2~3次除草。除草前先将田水排去,再进行除草松土。除草时可将行间搅动,脚步要轻慢  相似文献   

7.
1989年在棉花上对除草地膜进行了多点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除草地膜对出苗率及棉苗安全性一般与普通地膜及普通地膜+除草剂无差异;除草效果与普通地膜+除草剂相似,残效期约80天,在本地基本上可抑制覆膜期间的杂草危害,但对双子叶杂草防效较低;对棉花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及增产效果优于普通地膜.  相似文献   

8.
除草是苗圃的一项重要工作,杂草生命力顽强,生长迅速,与苗木争夺水分、养分和光照,有些杂草还是病虫害滋生传播的根源,因此必须本着"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有效清除杂草.除草方法有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我场采取人工除草结合化学除草的方法,除草效果良好,为苗木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近几年来,由于林场女工陆续退休及进城陪读、外出打工等原因,林场熟练劳动力明显减少,所以我们因地制宜侧重采取化学除草法中的封闭除草法,在播后苗前根据苗木特性选择合适的封闭型除草剂进行封育,遏制杂草萌发,实践证明,这是一项经济实用行之有效的除草方法.  相似文献   

9.
影响化学除草剂药效发挥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的发达,科技不断进步,科学种田水平大大提高,在作物除草方面也应用了新的方法。过去我们对农作物都是采用人工除草,即费工又费力,还延长除草时间,不但误农时,除草效果还不够理想,从而影响了经济效益。现在普遍采用了化学除草,即省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化学除草剂在宜林荒山造林中的应用效果,在福建省福安市进行了多种高效林用除草剂单用、混用除草的随机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森泰单用能把宜林荒山中多年生恶性杂草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刚竹Phyllostachys viridis、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等杂草灭除;以草甘膦为主剂,森草净、果尔为辅剂的混用能灭除五节芒、大芒Miscanthus sinensis等杂草,在有效剂量内除草率分别达到92%和96%以上.药剂除草造林比人工除草造林减少除草用工61.5%~87.7%,降低除草成本40.2%~70.9%.药剂除草与人工除草相比能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水分蒸发,为幼苗和幼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表6参8  相似文献   

11.
烟田杂草防除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5种地膜和2种除草剂进行烟田除草试验。结果金都尔地膜、玉溪除草膜、绿色除草地膜和黑色除草地膜相对于普通白膜而言,对单子叶的防除效果分别为93.22%,95.27%,95.42%,99.83%,对双子叶的防除效果分别为43.12%,52.20%,73.85%,77.27%。敌草胺2次施药的防效明显优于1次施药。不同除草膜对地温的作用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绿色植保技术.我们做了黑色地膜覆盖除草与化学药剂除草的对比试验,检测出了两种除草效果的差异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水田机械除草作业质量,以株间立式除草装置为研究载体,阐述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压埋式除草机理,建立除草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为提高除草部件作业性能,确定最佳工作参数,以除草弹齿旋转速度、机具前进速度及弹齿入土深度为试验因素,株间除草率及伤苗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分析不同工作参数下除草性能规律,运用Design-Expert 6.0.10软件处理试验数据,建立因素与指标间数学模型以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除草弹齿旋转速度69.3 r·min~(-1),机具前进速度0.44 m·s~(-1),弹齿入土深度38 mm时,机具除草性能质量最优,除草率81.5%,伤苗率4.6%,满足机械除草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4.
稻糠施入稻田具有防除杂草、增加肥效和增产的综合效应。对化学除草、稻糠+化学除草和稻糠除草下水稻的除草效果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用稻糠除草的处理前期除草效果明显,后期效果不佳,不如化学除草,稻糠+化学处理除草效果最佳,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的大力推广使用,化学除草剂被广泛应用于稻田除草实践中,但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稻田除草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6.
阐明了除草专用肥产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产业化开发应用的可行性和先进性;论述了我国土壤肥力和杂草危害的现状,指出了施肥和除草技术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推行平衡施肥技术和化学除草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新型高效除草地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高效的含除草剂的除草地膜。[方法]对新型高效除草地膜的药膜成分的配比进行了优化,并研究了该药膜的干燥时间、水溶性及田间除草效果。[结果]药膜药液的最佳配比为:水溶胶A(g)∶水溶胶B(g)∶吸水剂(g)∶水(ml)∶禾宝(ml)=6∶2∶1∶12∶2;药膜室温下的干燥时间为75 min左右;除草地膜覆盖土壤14 d后,药膜绝大部分脱落;除草地膜对1年生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具有较好的除草效果。[结论]该除草地膜透光性好、含药效成分的涂层水溶解性强、农药有效成分渗入土壤性能高、残效期长、制膜工艺简单并对作物安全,有望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8.
菜田土壤肥沃,灌溉次数多,有利于杂草滋生.特别是在夏秋季节,杂草生长快,危害重,不仅与蔬菜争肥、争水、争光,严重影响蔬菜生长,而且有利于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因此,菜农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用于除草,增加了劳动强度.为了探索简便、高效、安全,适合在我市菜田推广应用的化学除草技术,作者于1999年选择了都尔和施田补两种土壤芽前处理剂进行了除草试验.  相似文献   

19.
除草微肥施用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草微肥是将除草剂和多种微肥混合加工而成的除草剂。经对比试验表明,除草微肥与单用除草剂处理对水稻除草效果均在90%以上,但除草微肥对水稻安全性提高,减轻了施用除草剂后出现落黄,株高矮化,分蘖力差等负面影响,使水稻每丛分蘖数和有效穗数较对照分别提高1和1.5个,增产达30%左右。  相似文献   

20.
水稻机械除草技术装备研究现状及智能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杂草是造成水稻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施用化学除草剂会带来作物药害、杂草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诸多负面问题,机械除草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绿色除草方式,可以有效地替代化学除草,缓解施用除草剂带来的危害。本文针对水稻株间机械除草的技术难点,从苗草根系差异特点的角度对水稻株间机械除草装置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介绍,归纳了水稻机械除草新技术的类型和特点,总结了几种新型水稻机械除草装备的特色和优点。提出具有高精度杂草定位功能的智能除草技术将是未来水田机械除草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