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不同浓度的威尔柏(0.5%、1%、5%、10%),对营造1~4a的华北落叶松幼树不加任何保护措施进行喷施,观测其药害情况,结果表明:在不保护幼树的条件下,喷施威尔柏使华北落叶松幼树产生药害,幼树死亡率达20.3%~100%,当年新梢生长量为0~14.8cm,低于对照(2.5~15.3cm)。  相似文献   

2.
西伯利亚落叶松扦插较难生根,1992~1993年在哈密林木良种基地进行了全光喷雾嫩枝扦插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以锯末为扦插基质,用1.5a生西伯利亚落叶松嫩枝扦插,平均生根率达到80.39%;平均生根数量5.86条,每穗平均根长1.781cm。初步认为,提高西伯利亚落叶松幼龄母树嫩枝扦插生根效果的最佳组合是:锯末(基质),扦插密度2cm×4cm,生根粉(ABT)500μg/g,插条长度8~10cm。  相似文献   

3.
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年在江西省德兴市和信丰县进行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试验,10a研究结果表明:(1)更新初期次生林组成抚育树种选择应以林分中速生丰产树种米槠、丝栗栲、木荷等为主。米槠等速生树种材积定期生长量在林分中所占比例比其株数所占比例多10%以上;(2)幼龄林疏伐强度的生长效应以中—强度疏伐对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林分主要速生树种数量和材积比例可分别提高15%和5%左右。伐后保留1500株/hm2,疏伐间隔期8~10a;(3)中龄林密度管理后,槠栲类、木荷和次要树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7%、33.9%和29.1%。4a后3类树种在林分产量结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7%、29.4%和16.9%,槠栲类直径和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2类树种,表明密度管理能较有效地提高槠栲类树种的生产力,林分保留密度以600~8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太行山区华北落叶松天然林经营密度表编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逻辑斯蒂(Logistic)函数建立太行山区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平均胸径与平均冠幅间的回归模型;确定修正指数函数式为郁闭度与树冠重叠度间的最佳回归模型;并由此探讨了华北落叶松天然林的理论密度、最大密度和郁闭度为0.6~0.9时的适宜经营密度指标。首次编制完成太行山区华北落叶松天然林经营密度表,为该区域的抚育间伐作业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1993、1994年秋,通过对1989年秋在围场县育汰和乡双峰山村所造的66.7hm ̄2华北落叶松无性苗试验林生长情况的调查分析,初步得出华北落叶松1.5a生移植无性苗造林4、5年后,在树高、新梢长和胸径方面与2a生母树林实生苗无明显差异;在基径方面,无性苗极显著低于实生苗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全封闭扦插棚中,对经过0.5%酒精浸泡7.5h的华北落叶松1a生硬枝,进行了3个关键因素最佳组合的选择,得出对于10cm长的插穗,用YL1或YL2浸泡20h,生根率可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7.
幼龄材范围的确定及树木生长速率对幼龄材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元 《林业科学》1997,33(5):418-426
本文以杉木、日本落叶松的人上林和天然林木材为对象,选择y=a+blnx回归模式。利用其管胞特征因子随年轮数的变化,研究划分幼龄材年轮界限的最适因子,并就生长速率对幼龄材生长量的影响进入了探讨。结果表明:杉木和日本落叶松的人工林及天然林木的管胞特征值在径向水平上的变化均遵循y=a+blnx模式,尤其管胞长度与年轮数回归的相关系数R均达0.98以上;管胞长度与管胞宽度及纤丝用相比,遗传率最大,随年轮数变化的模式最稳定,是划分幼龄材界限的最佳因子,由此得出杉木人工林幼龄材界限年轮为20-22(距髓心距离为12.9-13.2cm)、天然林为16-18(4.1-4.5cm),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19-23(8.7-10.5cm)、天然林为23-24(2.9-3.1cm);幼龄材生长量与树木生长速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叶树树种选择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可达100%,保存率为88.5%,而华北落叶松保存率为零,樟子松的高生长,胸径生长,材积生长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最大,为油松的5.4倍,樟子松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亦远远高于油松,杜松,侧柏和华北落叶松,因此在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樟子松固沙造林,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9.
华北落叶松扦插育苗年龄效应和家系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北落叶松扦插育苗中存在十分明显的年龄效应,采穗母株的年龄不仅影响插穗的扦插生根,而且影响扦插苗移栽时的生长,3.5a生、5.5a生母株混合扦插苗移栽后,当年苗高生长停止比1.5a生母株扦插苗早18d,苗高低5.4cm。家系效应也存在于华北落叶松扦插育苗中,家系间、家系内单株间生根率差异明显,控制授粉家系和优株的生根率变幅和变异系数较自由授粉家系和优株大,优株较家系大,华北落叶松无性育种应采取家系选择和单株选择并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依据管涔山华北落叶松次生林37a抚育试验资料,先编制出标准表,再分别不同生长阶段和立地条件根据生长量大小优选出最佳密度组成适宜密度中心线。当林分平均胸径在7~21cm时,其适宜密度中心值相对应的相对密度为0.76~0.80,逐渐递增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东北东部山区33a生落叶松纯林与胡桃楸和落叶松混交林下土壤的团聚程度与水分能量特征进行了外业调查与室内分析。结果表明:胡、落混交林下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效含水范围明显优于落叶松纯林,更有利于林木生长。混交林土壤和纯林土壤相比,0~10cm、10~20cm、20~30cm三层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前者较后者分别提高了1.4%、0.3%、2.1%,平均重量直径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20%、119%和107%,有效含水范围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34%、115%和113%。  相似文献   

12.
通过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木材热值、木材化学性质的测定,树皮单宁的定性、定量分析,树叶饲用成分的分析测定,生物量的测定等得出:木材宜做人造板、细木工、刨切单板等;木材有效热值高,属优质生物质燃料;木材综纤维素含量达74.5%,适合制浆造纸。4年生树皮单宁含量达32.8%,纯度82.4%,属凝缩类,为优质栲胶原料。树叶含粗脂肪3.0%以上,粗蛋白10%~14.17%,含17种氨基酸,有开发利用饲料的价值。生物量大,4.5年生幼林地上部分生物量达23.48t/hm ̄2年;林下土壤0~30cm内的有效氮含量比西南桦、山桂花、高阿丁枫三种人工纯林高2.16%~2.36%;比天然林高1.88%~2.19%,是优良的固氮树种。其经济效益显著,4.5~3.5年生人工纯林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7.37,1:4.49。  相似文献   

13.
培育水曲柳优质用材林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优质水曲柳用材林的配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母树林、种子园、雄性无性系采穗圃其子代遗传增益分别为5%,10%,12.5%。最适宜生长立地条件是排水良好、土层肥沃的阴坡中部凹形地带,其生长量比其它地形提高76.92%。水曲柳最佳混交树种为落叶松,混交方式为带状混交,带宽为5~10m为宜。水曲柳适宜的造林密度5000株/hm2。适宜的庇荫度为40%。平茬最佳季节在冬季,其萌发率96.67%,平茬的部位是根际上部,最佳年龄为3~5年。  相似文献   

14.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针叶树种选择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可达100% ,保存率为88.5% ,而华北落叶松保存率为零。樟子松的高生长,胸径生长,材积生长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最大,为油松的 5.4 倍。樟子松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亦远远高于油松、杜松、侧柏和华北落叶松。因此在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樟子松固沙造林,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5.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效果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药乡林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内设置固定标准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第1次间伐强度分别为12.2%、23.6%、34.2%,第2次间伐强度依次为23.0%、15.1%和10.4%。间伐能显著地促进林木生长,第1次间伐3年后林分蓄积量增长率比对照高5.8%~38.4%。第2次间伐2年后,不同间伐强度间林分生长差异不显著。认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初植密度可较大,第1次间伐宜采用中、强度间伐,第2次再采用较小强度的间伐。  相似文献   

16.
在太行五台山地区,调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16块标准地,并测定了单株平均木各器官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拟合了华北落叶松林木各器官生物量随年龄变化的logistics生长方程。试验表明:华北落叶松立木及林分生物量年平均生长随年龄呈抛物线变化,24年生时达到高峰,而叶片对干材的净光合同化率18年生时即达顶峰,约为400g/m2。15年生林木各器官主要营养元素总积累量,从大到小顺序为N、Ca、K、Mg、P,林分每公顷可积累以上五种营养元素的总量是888.91kg。N为406.86kg,其中叶片中N积累214.56kg,占总N积累的52.74%;干中N积累54.35kg,占总N积累的13.36%。15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分,生产1吨干物质即固定N3.5kg;而生产1m2木材需固定N4.6kg;伐倒1m3木材所消耗的N仅为0.611kg,占1m3木材需固N总量的13.36%。  相似文献   

17.
花椒盘二抱为花椒褐斑病的病原菌,是作者近年发现的新种。经室内培养试验,明确该病原菌菌落生长及及分生抱子萌发的适宜条件为:菌落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温度10~30℃均可,25℃最适,好气,pH4.5~5.0为宜,碳源以蔗糖为好,氮源以蛋白胖为好。分生孢子发芽温度为10~30℃,20℃最适,需在水滴或相对湿度100%下才能发芽,pH4~6为宜,不需营养,光照影响不大。由以上结果可了解该病的有关发病规律,并作为防治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10a生旱地毛白杨用材片林为试材,分析了河北平原农区旱地片林改造的必要性。试验结果表明:投资年均效果系数林地为2.36,介于相同土壤类型的农田(1.45)和梨园(2.89)之间。平均年纯收入以林地最低,为2925元/hm ̄2,农田为3388元/hm ̄2,是林地的1.16倍,梨园为19159.5元/hm ̄2,是林地的6.55倍。7~10a生的4年间,林地纯收入分别只有农田的73%、85%、53.8%和26%。片林改造后的间作地纯收入为6115元/hm ̄2,是同年度林地纯收入的4.65倍。林地水分和光照试验表明,造成林木生长减慢和牧草无法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水分亏缺。  相似文献   

19.
光肥对长白落叶松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0%,2.5%,1%和0.5%浓度的光肥溶液及清水对照处理对长白落叶松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浸种时间分别为48小时和72小时,结果表明:经10%和2.5%的光肥溶液处理的种子萌发受到抑制,发芽率,发芽势均比对照显著降低,平均发芽天数较对照明显延迟;经1%光肥溶液处理的种子,其发芽率较对照提高4%(48小时),13%(72小时),发芽势较对照提高4.5%(48小时),12.%(72小时)经0.5%  相似文献   

20.
以密植超短轮伐为主的栽培经营试验,在全国12个省(区)、市建立了13个试区,26个试验点,共分5种自然类型。每公顷的造林密度一般为5000~10000株;沿海试区15000~20000株。轮伐周期1~2a;北方局部地区为3~5a。试验林的生物量较一般薪炭林提高3~5倍;西北地区为5~8t/(hm2·a);东北、华北7~10t/(hm2·a);华中地区6~20t/(hm2·a);西南10~20t/(hm2·a);南部沿海20~50t/(hm2·a)。同时从全国传统薪炭林树种和乡土树种中,筛选出60个优良树种,供各地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