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香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180-185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和灾害风险评估原理,构建一个简单的集洪灾致灾因子、承灾体和防灾水平于一体的区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采用福建省灾害性气象年鉴和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借助数字地图技术,编制以县域为单元的福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布图和时间变化图.研究表明:福建省暴雨洪涝灾害年内分布不均,群发性强,年际变化大,呈波动上升趋势,反映承灾体易损性加大对洪灾的影响;综合考虑各因素的洪涝灾害,风险最高值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漳州、泉州、福州和宁德沿海以及闽西的宁化、建宁、长汀、松溪等地,风险高值区的分布与近35a福建暴雨洪涝灾害年均灾次值的分布相似,据此提出福建省应加强洪泛区风险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与民众共同制定安全转移规划等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漓江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漓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及其空间分布范围,以期从流域生态水文功能的角度为区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基于表层土壤(0—10cm)最大、最小持水量和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采用地统计学和空间叠加分析的方法分析漓江流域地表土壤排水能力和年降雨量空间变异格局。[结果]漓江流域表层土壤排水能力的变异系数相比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大,受外界随机性因素影响大,空间结构比降低。桂林市城区、临桂新区与灵川县城区3区交界范围为极易发生洪涝区域,而漓江流域中上游的3个保护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洋山和青狮潭水源林保护区)为不易发生洪涝灾害区域。[结论]考虑流域下垫面生态水文过程和气候(降雨)变化相结合的方法,能够预测和划分流域洪涝发生风险可能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桂林市区与灵川县城交界范围为极易发生洪涝区域。  相似文献   

3.
冯水志  罗德富 《山地研究》1995,13(4):255-260
统计分析了西南地区洪涝灾害面积、经济损失等,本区洪涝灾害成灾率高,损失大,活动在加强,损失的相对指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区是我国洪涝灾害的严重危害区域之一,选择洪涝灾害活动强度,人类活动强度和经济活动强度为基础指标,建立洪涝灾害度计算模型,并按计算结果对洪涝灾害进行区划。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的省份。进入21世纪以来,湖南省洪涝灾害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如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山丘区洪涝灾害所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频繁、洪涝灾害损失严重等,对湖南省各方面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基于此,通过分析得出的这些特点和原因,为政府部门制定出相应的防洪抗灾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变化环境下黄河中下游洪涝灾害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黄河中下游流域水循环多过程发生变化,影响了洪涝灾害的成灾模式和发展趋势。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对黄河中下游流域洪涝灾害现状、降水丰枯周期变化、降水强度和频率等进行了分析。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沙关系和凌汛形成机制,剖析了黄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强度和承灾体脆弱性变化特征。结果发现,黄河流域洪涝灾害发展有如下新形势:黄河流域洪涝灾害整体呈现加重态势;支流和小流域洪涝灾害态势严峻;"小水大灾"频繁发生,损失惨重;凌汛灾情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6.
应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分析了湖南省1949~2002年洪涝灾害成灾面积波动情况。结果表明:湖南省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存在着准3年、准8年和准22年左右特征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波动;分析各时间尺度周期性振荡的贡献率,其中以准3年时间尺度成灾面积振荡的贡献最大,即湖南省洪涝灾害成灾面积波动以准3年时间尺度为主;从各时间尺度的振荡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洪涝灾害成灾面积的波动频率增加,洪涝灾害成灾面积仍处在增加阶段,同时近年来洪涝灾害成灾面积振荡幅度增大,即某些年份可能会出现大灾,说明湖南省洪涝灾害强度加剧,频度增加。并进一步分析了洪涝灾害加剧的成因,提出相应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7.
秦淮河流域大部分位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市境内,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近年来流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风险显著增大,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基于遥感与GIS方法,从时、空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化对秦淮河中下游洪涝灾害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城市化过程加剧了洪涝灾害风险,城市化发展与洪涝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呈现一致性;②伴随着城市化发展,1994-2001年,洪涝灾害风险的增大以南京城南和沿江地带较为突出,2001-2008年,风险增大区域沿秦淮河干流向中上游发展,至2008年,秦淮河干流沿岸的洪涝灾害风险相对较高;③秦淮河下游南京城区和江宁新市区的防汛压力增大,应加强防汛水利综合配套工程建设及科学调度,提高洪涝灾害的气象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8.
湖南四水流域洪涝灾害特性与减灾战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均属山区暴雨型河流 ,汛期洪涝灾害频发。通过对四水流域近数 10 a洪涝灾害资料分析表明 :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 ,且具有多发性、共生性与地域差异性的整体特征。在时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季节性、连年性和循环周期性 ;在空间分布上 ,中上游山丘区山洪灾害频发 ,中下游河谷平原洪涝灾害交织 ,下游尾闾洪溃涝渍灾害并发。随着时间的演进 ,洪涝灾损和发生频率均呈明显的增大趋势 ,据此提出了减灾战略以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9.
莆田市洪涝灾害日趋严重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莆田市历年洪涝灾害特点,指出导致莆田市洪涝灾害日趋严重的潜在因素和加剧的因子,旨在为莆田市防洪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208BC-2010AD)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该区域洪涝灾害等级、时间(阶段、季节、周期等)和空间变化规律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 220a间,汉江上游共发生洪涝灾害336次,平均6.6a发生1次,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5-9月份)。该区域洪涝灾害划分为轻度洪灾、中度洪灾、重度洪灾和特大洪灾,分别占洪涝灾害总数的24.7%,29.5%,40.5%和5.3%。小波分析显示各级洪灾分别存在2~5a,38~40a,120a,160a的周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清代道光年间前期、清代光绪年间和民国后期至20世纪末为洪涝灾害多发期。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以安康盆地为中心向南、向北、向东、向西递减,存在两个高频中心和两个低频中心。大气环流异常,特殊地形条件,河流本身的水系特征,河道的弯曲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造成该区域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洪涝灾害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研究城市经济发展对洪涝灾害承灾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经济发展带来新诱导因子的基础上,阐述了洪涝灾害、承灾能力的概念及关系,探讨了城市洪涝灾害承灾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新诱导因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对洪涝灾害承灾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分析安阳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的相关度,研究了典型年份生产总值、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与经济损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阳市生产总值和房屋建筑面积同步增长,增长曲线呈"J"型,且二者相关系数为0.97。典型年份相对较少的降水却造成损失相对较大的经济损失,说明了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等不透水面的增加相对削弱了城市的洪涝灾害承灾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EMD的洪涝灾害成灾面积波动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经验模态分解(E如)方法分析了1950-2002年全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波动情况。结果表明:(1)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存在准3年、准6年、准11年和准50年左右特征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波动;(2)各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振荡的贡献率中以准3年时间尺度的成灾面积振荡的贡献最大,说明洪涝灾害成灾面积波动以准3年时间尺度为主;(3)从各时间尺度的振荡来看,自70年代中期以来,洪涝灾害成灾面积的波动频率增加,从各时间尺度振荡的趋势看,洪涝灾害成灾面积仍处在增加阶段;而且近年来洪涝灾害成灾面积振荡的幅度增大,说明洪涝灾害强度加剧,频度增加。因此,应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对洪水进行实时跟踪、预报,尽可能减少其损失。  相似文献   

13.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14年297个气象站的日雨量数据,耦合单季稻生育期和洪涝灾情数据,统计单季稻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等级的洪涝灾害样本过程降水量序列,基于S-W分布拟合检验,采用t-分布区间估计法计算样本序列95%可信区间的下限值,确定指标阈值,构建各省单季稻分生育阶段洪涝灾害的等级指标,并采用预留独立水稻洪涝灾害样本进行指标验证,分析了区域1961-2010年单季稻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和风险分布。结果表明:同等洪涝灾情等级时,抽穗-成熟期的洪涝灾害指标阈值最高,拔节-孕穗期次之,移栽-分蘖期最低;同一生育阶段、同等灾情等级时,5省份的洪涝灾害指标阈值从低到高依次是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浙江;各省每年均有单季稻洪涝灾害发生,发生次数呈波动增减,无明显的线性趋势;随着洪涝灾害等级加大,洪涝发生的次数减少;灾害的多发区主要位于鄱阳湖和黄山地区、浙江沿海及恩施和张家界一带;移栽-分蘖期灾害风险指数普遍较高,大部分地区风险指数在0.6以上;拔节-成熟期,风险指数高值区明显缩小,主要位于浙江沿海地区,其余大部分地区处于低值区,风险指数大都低于0.3。  相似文献   

14.
渭河关中段近400a来洪涝灾害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600-1995年396a间渭河关中段洪涝灾害发生频次、等级和周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渭河关中段在这一时段内共发生了99次洪涝灾害,平均约4a出现1次;其中轻度涝灾52次,中度涝灾35次,大涝灾8次,特大涝灾4次.根据洪涝灾害频次变化,可将这一时期洪涝灾害分为3个阶段,其中1600-1669年和1670-1859年属洪涝灾害少发阶段,但两阶段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前者主要以灾害加剧为特征,后者则主要以灾害频次稳定为特征;1860-1995年是洪涝灾害多发阶段.周期分析发现准3 a洪水周期最为明显,其次是7.14 a的周期.初步判断准3 a洪水周期可能与ENSO(赤道厄尔尼塔和南方涛动是一种海气耦合过程,统一称为ENSO)的2~7 a周期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5.
西南地区水稻洪涝等级评价指标构建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构建水稻洪涝灾害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水稻洪涝致灾风险,对开展水稻洪涝防灾减灾、灾害保险意义重大。以西南地区一季稻为研究对象,利用气象资料、水稻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在水稻洪涝灾害反演的基础上,构建水稻洪涝灾害样本过程雨量序列。基于Kolmogorov-Smirnov(K-S)分布拟合检验,采用置信区间下限值确定阈值的方法,构建水稻洪涝等级评价指标,并采用预留独立水稻洪涝灾害样本进行检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计算西南地区各站点洪涝致灾风险指数。结果表明:水稻洪涝灾害的过程降水强度为抽穗成熟期拔节孕穗期移栽分蘖期;构建的西南地区水稻洪涝等级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水稻洪涝实际受灾程度,指标验证完全一致的吻合率为66.7%,完全一致及相差1级的吻合率为100%。水稻洪涝灾害风险移栽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成熟期,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云南南部和东北部、贵州南部、以及四川中部的成都、眉山和德阳地区。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收集宁夏暴雨、灾情资料、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及遥感数据,综合考虑在形成宁夏暴雨洪涝灾害过程中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及当地的防灾减灾能力等因素,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宁夏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并借助GIS技术进行等级划分和专家讨论,形成宁夏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成果。由研究成果得出了经济较发达的整个宁夏平原都属于暴雨洪涝灾害中等以上风险区等诸多结论,为本地区灾害规划与预案制定、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新兴社区为例对平原区洪涝灾害调查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在分析平原区洪涝灾害调查评价原理、特点及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灾害场次频率分析法和实测水面线反推法从低洼易涝和外洪威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确定告知预警和警戒预警雨量及水位预警指标;通过绘制地势图及H-F-V关系图,根据危险区划分标准确定新兴社区为洪涝灾害一般危险区。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洪涝灾害与气候事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和等级。[方法]根据历史文献统计分析,并应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发生洪涝灾害89次,平均每3a发生1次。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洪涝灾害可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在1644—1733年,第2阶段在1734—1783年,第3阶段在1784—1813年,第4阶段在1814—1863年,第5阶段在1864—1912年。第1,3,5阶段是洪涝灾害低发阶段,第2,4阶段是高发阶段。在该区清代发生洪涝灾害89次中,轻度灾害占24.7%,中度灾害占65.2%,重度灾害占10.1%。[结论]该区清代水涝灾害变化主要有65,32,17,10和3~4a的周期。该区清代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年降水增加和年内降水集中造成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出现了2次湿润气候事件,分别出现在1774—1783和1814—1823年。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50年洪涝灾害灾情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结合中国近50年的洪涝灾害统计资料,对洪涝灾害发生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20世纪后50年各年代全国受涝面积和成灾面积呈上升趋势,其中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年份有10年;占全国39%播种面积的多涝区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占全国的47%,多涝区河南以及少涝区北方各省受灾和成灾面积在减少,其他各省受灾和成灾面积多呈增加趋势。分析了形成90年代几次大的洪涝灾害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洪减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突变理论,选取城市人口状况、城市经济状况、生命线工程状况、城市环境状况等指标,构建洪涝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评价模型应用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2000-2010年洪涝灾害易损性综合评价中。结果表明,湘桥区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在波动中有所减小,其易损性变化有两个转折点,分别是2004和2008年。影响承灾体易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降低该区洪涝灾害易损性:(1)控制人口增长速度;(2)增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增加排水管网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