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小麦是新疆的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65%以上,春小麦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5%左右。随着以滴灌技术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以及配套栽培技术的提高,小麦单产水平提高很快。近年来,博州滴灌春小麦生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每hm2产量普遍在6750kg以上,部分滴灌麦田产量达到7500kg以上。依据生产经验及技术指导,现将春小麦滴灌栽培综合配套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甘肃滴灌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规定了春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中的材料及设备、整地、播种、水分管理、养分管理、水肥耦合、设备维护等环节的操作技术。适用于甘肃石羊河流域春小麦滴灌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3.
<正>采用节水滴灌技术种植春小麦是一项成功的技术创新,具有省地、省工、肥水利用率高等特点,可显著提高小麦单产,增加小麦种植效益。在总结2008~2009年兵团农八师滴灌春小麦种植经验的基础上,现提出一套滴灌春小麦单产500~600 kg/667 m~2栽培技术规程,以供滴灌春小麦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宁夏水资源匮乏、水分管理不合理和春小麦分蘖成穗率较低等小麦生产现状,将滴灌水肥一体化和匀播栽培技术相结合,开展了不同播种方式和灌溉方式试验,研究了匀播和滴灌对春小麦分蘖消长规律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匀播和滴灌技术均促进了小麦的分蘖,较条播漫灌多0.5~1.2个,其中匀播的分蘖成穗率在15%左右,而统计显示条播的分蘖成穗率成负值;产量三要素方面表现为匀播滴灌处理收获穗最高,较其他处理多8%~16.7%,穗粒数也最高,较其他处理多3~8个。  相似文献   

5.
南疆滴灌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设施滴灌技术种植冬小麦具有省地、省工、提高肥水利用率等优势,可使小麦单产提高25%以上,冬小麦种植效益明显增加。本文根据2013—2014年第三师五十一团青年连滴灌冬小麦高产示范田经验,总结了该团滴灌冬小麦单产550~600 kg/667 m2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南疆滴灌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海河平原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河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2004年以来,在该区域进行小麦超高产(9000kg/hm2)典型创建的基础上,对超高产冬小麦的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参数进行测定,并设置田间析因试验进行研究。明确了超高产小麦的品种类型和产量结构、群体性状及其共性特征、个体形态和生理性状特点以及超高产冬小麦对氮、磷、钾、硫、锰、锌、铜、硼等无机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特点。明确了实现小麦玉米两茬均衡超高产的适宜接茬方式及实现冬小麦超高产的播种期、密度、种植形式和水肥运筹技术,对实现冬小麦超高产的综合栽培生态条件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海河平原冬小麦节水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技术体系体现在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技术规程及农民技术培训内容中,作为小麦生产的技术支撑,在小麦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播前土地准备、种子准备、播种要求、生育期水肥管理等方面综合阐述了二十一团春小麦滴灌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地区春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规范宁夏滴灌小麦水肥一体生产技术,对其生产中的材料及设备、整地、播种、水分管理、养分管理、水肥耦合、设备维护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适用于宁夏黄河灌区春小麦滴灌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9.
<正>春小麦加压滴灌技术在新疆建设兵团推广以来,使小麦单产从200千克提高到了350~450千克,部分小块条田甚至突破了600千克大关,提高小麦单产实现了技术性飞跃。现将北疆地区春小麦滴灌种植技术介绍如下,供干旱区春小麦种植户参考。一、冬前准备春小麦各项生育进程期限短、进程快。因此,冬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加压滴灌春小麦以早播种和密植为基  相似文献   

10.
小麦超高产形态生理指标与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广才 《作物杂志》1999,15(2):28-28
小麦超高产形态生理指标与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是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中的招标课题。该项研究的主要攻关指标为建立0.33~0.66hm2单产9000kg/hm2以上的样板田,并系统总结出相应的高产形态生理指标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体系。我们课题组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小麦高产栽培资料,借鉴国内外小麦高产栽培经验及本课题组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工程原理,集成包括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单项技术,结合当地生产情况,进一步深入开展试验研究,提出综合配套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从探索小麦高产规律和生产管理诊断的需要考虑,实行超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小麦持续增产,根据多年来从事小麦超高产栽培的实践,特提出适合本地生产条件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2.
兵团农八师的小麦生产为集约经营和机械化生产,过去一直采用小畦地面灌溉方式。为了省水、省肥、增加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2008年从春小麦开始,农八师在小麦滴灌种植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利用原有滴灌设施。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挖掘宁夏春小麦增产节本潜力,针对宁夏水资源匮乏、春小麦产量不高、水分管理不合理和灌水量较大等突出问题,以优化水分管理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目标,开展了春小麦滴灌、匀播试验。以宁春50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匀播、滴灌技术对春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匀播、滴灌技术均增加了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时间;产量表现为匀播滴灌(YD)处理较匀播漫灌(YM)处理增产17.3%,YD、条播滴灌(TD)处理较条播漫灌(对照)分别增产17.1%和14.1%。  相似文献   

14.
北疆滴灌春小麦毛管适宜布置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新疆滴灌技术已在小麦作物上普遍推广应用,但由于滴灌毛管布置及种植模式不统一,很多毛管布置间距不合理,既影响农田耕作、浪费水资源,又使得作物水肥需求困难,同时还影响小麦滴灌工程设计。通过田间测坑试验,在北疆典型土壤中壤土条件下设置了6种滴灌春小麦毛管布置模式,对比分析了不同毛管布置模式下滴灌春小麦的土壤水分变化及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水情况下,不同毛管布置模式造成了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的差异,引起作物对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差异,从而影响滴灌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系数及产量,以一管两行(A)布置模式在0~10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含水量最大,更有利于春小麦的生长发育,一管五行(F)布置模式次之,一管六行(D)布置模式最小,但考虑投入产出关系,一管五行(F)的经济效益最好,其次是一管四行(B)。综合评价认为北疆在中壤土条件下滴灌春小麦的毛管适宜布置为一管五行(F)。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量对滴灌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滴灌春小麦不同施肥量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施肥量对小麦群体结构、倒伏、穗粒数以及产量的影响,为滴灌春小麦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麦超高产形态生理指标与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九五”科技规划 ,国家把小麦超高产形态生理指标与配套技术体系研究列为重中之重科技攻关招标课题 ,这对深入开展小麦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以及全国小麦生产的发展和栽培学科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 5年各中标单位协作攻关 ,在不同试验基点进行多层次、多学科的试验研究 ,完成了招标课题规定的各项主要任务指标 ,进行了八项小麦超高产形态生理指标及技术指标的研究 ,提出了“三优二促一控一稳”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并在生产实践中示范推广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现将主要研究结果简要介绍如下 ,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小麦超…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通麦2号是青海省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8年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为了加快新品种推广和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产品商品率,形成产业化;建立种子生产体系,保证种子的纯度,提高效益。2010年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申请并实施了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春小麦通麦2号试验与示范》,在课题组的精心组织下,圆满完成了项目的各项技术指标。项目的实施,不但进一步熟化了项目核心技术,明确核心技术的保优调优高产栽培技术关键,研制并集成出通麦2号标准化栽培技术,而且通过项目技术的示范推广,促成大通旱地春小麦区优质高效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种植,形成优质春小麦产业带,提高了大通春小麦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春小麦是甘肃河西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30万hm2左右,是我国重要的春小麦高产区和商品粮产区。过去近30年间,区内春小麦生产上持续推广种植的当家品种宁春4号,表现高产、稳产、广适、优质(标准的优质中筋面条、馒头加工用品种),满足了区域内不同时期生产及消费市场对小麦品种特征特性的不同要求。能够替代或局部替换宁春4号的接班品种选育,是春小麦育种研究工作的具体目标。甘肃省农科院小麦所在选育超高产、优质中筋面条馒头专用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小麦种植地区,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4,因此河南的小麦生产和发展状况对全国的小麦生产与供求平衡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利用统计数据,结合生产实际对河南省1949年以来小麦生产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表明:58年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21.24%,总产量增加了8.8倍,单产提高了7.1倍。自1999年以来,河南省优质小麦面积和总产也不断增加,2006年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占到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的41.75%,总产量占到河南省小麦总产的39.32%。近年来,随着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河南省小麦高产、超高产面积不断增加,但是河南省小麦单产平均水平还不到6000 kg/hm2,不同区域之间小麦单产水平差别较大,品种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生产资料投入较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作者认为今后应该要大力推广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品种的生物学潜力,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加强优质小麦的研究与管理,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节水新模式,通过地下滴灌在新疆兵团第五师九十团棉花生产试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对棉花地下滴灌与膜下滴灌在灌溉水量、施肥及棉花产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棉花地下滴灌增产效果明显,综合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