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毛竹凋落物对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林地凋落物分解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是森林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蒋有绪,1981;曹群根等,1996).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凋落物的主要分解者,其群落结构和功能以及微生物活性受到凋落物的影响(赵吉等,2002;Paul et al.,2005;Bragazza et al.,2006).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景观结构又称景观空间格局 ,是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嵌块体在景观空间上的排列 (伍业钢等 ,1992 )。景观结构决定着景观功能 ,而功能的改变最终将从结构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因此 ,景观空间格局研究是景观生态学三大核心问题的核心 (贾宝全等 ,2 0 0 1)。景观异质性是景观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Formanetal .,1986 ;Risseretal.,1984 ;Turner,1987) ,而景观空间格局既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者 ,同时又是多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最终结果 (贾宝全等 ,2 0 0 1)。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和发展是自然、生物和社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影响着…  相似文献   

3.
施肥对板栗林土壤水溶性有机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水溶性有机氮(WSON)是指通过0.45 μm滤孔,且能溶解于水的,具有不同结构及分子质量大小的有机氮化合物.它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氮素组分之一,一方面,WSON可以被植物和微生物直接吸收,从而对提高土壤生物学活性,改善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Nsholm et al.,1998;Barak et al.,1990);另一方面,它可以随水流失,会造成环境污染(Perakis et al.,2002).  相似文献   

4.
连栽杉木林不同生育阶段林下植被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生产者,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Chpin,1983;Chastain et al.,2006),如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褚建民等,2007)、提高人工林的水土保持功能(袁正科等,2002)和保护环境(刘苑秋等,2004;Fabia et al.,2002;Kume et al.,2003;Taylor et al.,2006).对森林林下植被结构和生态功能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Taylor et al.,2006;吴鹏飞等,2008;李春义等,2007;段劼等,2010).  相似文献   

5.
施肥对毛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氮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全球植被碳库的86%和土壤碳库的40%(Houghton et al.,2001;胡会峰等,2006).因此,森林在调节全球气候、维持全球碳平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Fang et al.,2001;Woodbury et al.,2007;Hu et al.,2008).然而,森林土壤也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退耕造林对土壤氮矿质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昆  岳彩荣 《林业科学》2005,41(5):180-183
土壤中供林木吸收利用的氮元素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其矿化率常常是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Reichet al.,1997)。矿化氮含量常作为土壤供氮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Campbellet al.,1995),由于缺乏田间条件下测定矿化率的有效方法,矿化率和其他生物化学过程间关系的确定受到制约,因此,一直以实验室培养来模仿田间氮矿质化过程,好气性培养法(Stanfordet al.,1972;Bondeet al.,1987;Maimoneetal.,1991;Motavalliet al.,1995)是广泛采用的方法,但缺乏对土壤中氮动态变化的长期研究(Richteret al.,1994a;Leighet al.,1994;Richteret a…  相似文献   

7.
用气象站资料推算附近森林浅层地温和气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森林的碳循环包含着复杂的生理和物理过程,主要包括树木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对这些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土壤呼吸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呼吸的40%~80%(Raich et al.,1992),一般认为土壤呼吸强度与浅层土壤温度呈指数关系,所以浅层土壤温度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Anthoni et al., 1999; Hollinger et al., 1994;吴家兵等,2003;关德新等,2004;于贵瑞等,2004),而森林冠层气温是决定树木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重要环境因子(胡新生等,1996;1997;何维明等,2003).  相似文献   

8.
安徽老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降雨中的养分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系统对降雨化学性质的影响十分明显,降雨经过森林植被后,其养分种类和数量都发生很大变化.通过降雨输入的养分不仅对森林群落的生长和演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基础.国内外有关森林降雨化学的研究较多,涉及到不同的森林类型( Parker,1983;Amezagaet al.,1997;Schmitta et al.,2005;Xu et al.,2005;刘菊秀等,2003;巩合德等,2005;武秀娟等,2008).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北美及日本就森林降雨化学进行了长期监测(Staelens et al.,2008),结果表明森林降雨化学表现出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Cronan et al.,1983;Parker,1983;Staelens et al.,2008),难以得出普遍规律.为了深入认识森林植被降雨化学的形成机制,需要系统和长期的定位观测.我国有关森林降雨化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温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落叶松(Larixgmelin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云杉(Piceaasperat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单一群落,而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复杂群落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安徽老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降雨化学动态,以期了解森林水文过程中养分元素的迁移规律和循环特点,为其生态功能评价和科学经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森林采伐方式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中国提出"生态采伐",对于合理采伐、保护森林资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唐守正,2005;张会儒等,2007;2008).随着景观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森林景观研究为合理采伐提供了新思路(Baskent et al.,1996;Bettinger et al.,2003;Zollner et al.,2008;Gustafson,1998;2007;邓华锋,1998;张会儒等,2008;张正雄等,2006).  相似文献   

10.
森林火灾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发生和蔓延很大程度上受气象条件的制约(林其钊,2003;宋志杰,1991),气候波动是过去几千年来林火动态(forest fire regime)发展演变的重要影响因子(Whitlocka et al.,2006;Yalcin et al.,2006;Talon et al.,2005;Carcaillet et al.,2001;Hallett et al.,2006;Grenier et al.,2005;Goff et al.,2007;Hu et al.,2006).当前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IPCC(Intergovem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第四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称(Morton et al.,2007):过去100年(1906-2005年)中,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气候变暖必然会对林火的发生和蔓延产生重要影响(田晓瑞等,2006).  相似文献   

11.
中山市7种林分类型土壤涵养水源效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尾松、湿地松、大叶相思、竹林、杉木、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等7种林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山市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贮水能力和土壤渗透性能。结果如下:7种林分类型0~100 cm土壤最大持水量平均值为562.7 mm,以大叶相思和阔叶林这两种阔叶林分为最大、在600 mm以上,而杉木、湿地松和马尾松等针叶林较小、在510~536 mm之间;针阔混交林和竹林居中。土壤的初渗速度15.78~39.50 mm/min,稳渗速度2.08~4.40 mm/min;土壤入渗过程的回归方程表现为幂函数形式,回归系数R值均大于0.95,方程拟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利用模糊数学和多元统计分析原理,对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4类森林植被下土壤化学和生物化学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类林分土壤化学、生物化学综合肥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0-20cm土层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7412、0.5796、0.4798、0.3476,20-40cm土层则分别是0.2357、0.1746、0.1592、0.1168。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和单项肥力指标分析结果一致,但比单项肥力分析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持水性和肥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尾松与格氏栲、青栲、火力楠及杉木等树种混交试验,13年生时测定不同混交林土壤的持水性、土壤结构和养分。结果表明,马尾松格氏栲和马尾松青栲混交林土壤饱和持水量大于马尾松火力楠和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土壤结构破坏率以马尾松格氏栲和马尾松青栲混交林较低,而马尾松格氏栲混交林土壤孔隙度最大,且马尾松格氏栲和马尾松青栲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性养分含量高于其他2种混交组合。格氏栲和青栲为马尾松伴生树种可以促进林分涵养水源,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4.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ARC/INFO支持下,将广州市流溪河森林公园划分为16个景观类型,选取12个景观稳定性指标,建立森林景观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FRAG STATS软件定量计算景观指标值,建立景观指标标准化矩阵,构造森林景观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流溪河森林景观类型的稳定性差异较大,其稳定性大小依次为硬阔叶林—阔叶混交林—竹林—软阔叶林—非林地—针阔混交林—杉木—木荷—相思—茶叶—马尾松—荔枝—湿地松—龙眼—木本果树—未成林造林地.  相似文献   

15.
杉木林迹地不同树种更新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杉木人工林连栽容易引起产量下降和地力衰退等问题,对杉木林采伐迹地采用火力楠、湿地松和马尾松进行更新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火力楠为更新树种形成的人工林生长快、蓄积量大,林下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较大的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快。火力楠是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较为理想的树种。  相似文献   

16.
陕南低山丘陵区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防护林体系是改善环境,恢复生态平衡的关键性措施。对陕南低山丘陵区防护林体系进行层次分析表明,本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应以发展经济林为突破口,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并重,各林种的相对权值分别为40.33%、23.52%、28.61%和7.54%。在树种选择上应首先考虑柑桔、桃、杏、马尾松、油松、华山杉、杉木、水杉、刺楸、樱桃、栎类、漆树、刺槐、杜仲、红椿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在福建北部高纬度区引种邓恩桉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以闽北建阳市引种的邓恩桉为研究对象,比较了由土壤养分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所得的土壤综合肥力值,结果表明:邓恩桉人工林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为0.669,土壤肥力等级为第Ⅱ级,土壤肥力状况良好;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综合肥力值分别为0.511和0.406,土壤肥力等级均处于第Ⅲ级,土壤肥力状况一般。此外,邓恩桉人工林相对于造林前其土壤综合肥力值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8.
对一个侵蚀小流域内不同海拔梯度坡面的马尾松天然林群落、杉木人工林群落、杜仲人工林群落、油桐人工林群落、润楠次生林群落、毛竹杉木混交林群落、荒草灌丛群落的样地调查,真实地反映了侵蚀小流域植被群落恢复的垂直结构,同时也反映了人工、天然群落植物组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广东省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阔叶混交林等5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状况的比较,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东省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层表土呈酸性,石砾含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4.0%、1.11 g/cm3、58.01%、37.73%和20.28%;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分别为296.02,442.95,321.38 g/kg;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为5.99-8.20 cmol(+)/kg,电导率为57.87-97.44,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为1.88 g/kg、105.20 mg/kg、0.19 g/kg、2.22 mg/kg和130.53 mg/kg。(2)土壤孔隙度、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小持水量、阳离子交换量、电导率、全磷、速效磷在不同林分类型间差异不显著,但土壤容重、石砾含量、最大持水量、土壤pH值、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在不同林分类型间差异显著。马尾松林的石砾含量与针阔混交林、毛竹林、阔叶混交林有显著差异(p=0.003,p=0.009,p=0.01),全氮与针阔混交林差异显著(p=0.025),碱解氮与针阔混交林差异显著(p=0.028),速效钾与阔叶混交林差异显著(p=0.012);毛竹林pH值和杉木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差异显著(p=0.026,p=0.030,p=0.035)。(3)从土壤理化性状来看,阔叶混交林、毛竹林的土壤质量和肥力要比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好。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闽北地区杉木、马尾松和阔叶树3种主要森林类型不同龄组林木年均生长量差异程度和变化趋势,以福建省松溪县362个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测算每个样地林木单株年均生长量;分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4个龄组,采用SPSS软件,进行不同龄组单株年均生长量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组间差异显著,马尾松组间差异极为显著,阔叶树各龄组年均生长量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