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渭北旱塬区春玉米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3414田间试验,建立本地区春玉米的肥料效应函数,获得该地区春玉米的最佳经济产量、最佳施肥量以及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为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豆生育后期根外喷肥增产效果显著,与大豆吸肥特点及土壤供肥规律有关。大豆根系吸肥随植株生长发育向土壤深层推移,即大豆生育前期主要吸收土壤上层的养分,生育后期主要吸收耕层以下土壤中的养分。据测试,大豆根系对10厘米深养分吸收占总量的百分率为:  相似文献   

3.
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的改进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针对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盆栽试验中以高梁作指示植物的非普遍性及其供肥方式的特殊性,本研究在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的化学分析和吸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对盆栽指示作物及供肥方式进行了改进,以期进一步简化原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提高盆栽试验结果的应用性。试验较系统的研究了四川省简阳市棕紫泥土的养分丰缺状况及供肥能力,结果表明,棕紫泥土壤上玉米生产的养分主要限制因子是氮、磷、次为钾,锌和锰可能是潜在养分限制因素。利用玉米做盆栽指示作物和习惯供肥方法比用高梁做盆栽指示作物更能准确反映田间种植玉米时土壤养分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应用系统研究法时,盆栽试验最好采用与大田一致的作物,且用习惯供肥方式更好。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适应性广种植面积大,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营养价值及附加值高。准确掌握玉米种植技术和施肥水平,是玉米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玉米对养分的需要量及吸收特点,同时介绍了玉米施肥技术,以供玉米种植户参考。1养分需要量玉米植株高大,对养分需求较多,其所吸收的养分因种植方式、产量高低和土壤肥力水平高低而异。玉米总体施肥原则是:施足基肥,轻施苗肥,重施拔节肥和苞肥,巧施粒肥。一生需肥规律:氮肥最多,钾次之,磷较少。而玉米在不同生育  相似文献   

5.
大豆生育后期的养分由根系从耕层以下土壤中吸收,而耕层以下土壤中养分转化释放能力远低于耕层,这就导致大豆需肥高峰期对养分的需求与土壤供肥能力之间存在不协调性。针对以上问题在大豆初花期采用全方位二次追肥技术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生育后期根外施肥增产效果明显,这可能与大豆吸肥特性及土壤供肥规律有关。  相似文献   

6.
猪粪型有机肥对春玉米地土壤养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猪粪型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对春玉米地土壤养分含量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养分含量的无机肥相比,猪粪型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可以提高春玉米生长期土壤速效氮、速效磷的含量,但对速效K含量影响不明显;猪粪型有机肥可以提高春玉米百粒重、产量和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其中以化肥和猪粪堆肥配合施用(化肥N占90%,有机肥N占10%)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在大豆生长中后期,根系吸肥随着植株生长发育向土壤深层推移,即大豆生育前期主要吸收土壤上层的养分,生育后期主要吸收耕层以下的养分,而耕层以下土壤中养分转化释放能力远低于耕层以上,从而导致大豆在生育中后期的需肥高峰期与土壤供肥能力之间存在不协调性,并且大豆根系尤其侧根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中,到生育中后期易出现营养不足而早衰,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玉米需水量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Thornthwaite计算土壤蒸散量的方法,求算了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十市(县)玉米生育期的土壤潜在蒸散量及其生育期间逐月和不同生育阶段玉米的需水量。通过对同期实际降水及与土壤和蒸散有关的有效降水的分析,讨论了玉米各主要生育阶段的日耗水强度及需水量。同时计算了各地区玉米生长期间需水及土壤供水之间的平衡关系。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土壤供水基本能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而西部地区土壤供水远不能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玉米产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在大豆生长中后期,根系吸肥随着植株生长发育向土壤深层推移,即大豆生育前期主要吸收土壤上层的养分,生育后期主要吸收耕层以下的养分,而耕层以下土壤中养分转化释放能力远低于耕层以上,从而导致大豆在生育中后期的需肥高峰期与土壤供肥能力之间存在不协调性,并且大豆根系尤其侧根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中,到生育中后期易出现营养不足而早衰,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于1990—1991在山西省榆次市的黄土垣区对旱地玉米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地膜加秸秆覆盖等几种覆盖栽培形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地膜加秸秆覆盖能明显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提高达23.4%,能有效结合单独使用地膜和单独使用秸秆的优势,克服其不足,是黄土高原旱地玉米增产丰收的一项先进技术,宜向该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多点试验综合归纳方法,从90—92三年试验中,阐明了降水量与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及其有不同阶段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提出在旱垣地区地下水资源极缺情况下,稳定和增加旱地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玉米对自然降水利用率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赤泥、石灰对Cd污染稻田改制玉米吸收积累Cd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利用Cd污染稻田改制玉米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赤泥、石灰对玉米吸收积累Cd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赤泥、石灰对春玉米、秋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与施用石灰相比,施用赤泥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和生物量;施用赤泥、石灰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减少了玉米对Cd的吸收积累;春玉米、秋玉米施用赤泥后其籽粒Cd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7.5%和21.1%,施用石灰后则分别降低了26.4%和31.1%;施用赤泥、石灰皆抑制了玉米对Cd的富集和转运,且赤泥抑制玉米茎、叶、籽粒富集Cd的能力优于石灰,但石灰阻控玉米由茎向籽粒及叶片中转运Cd的能力优于赤泥。大田试验结果还表明,稻田改制玉米结合赤泥、石灰等钝化剂的施用可能是一条实现Cd污染农田安全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也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4.
旱塬地玉米套种马铃薯农田水分效应及产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玉米套种马铃薯与单作相比,农田水分动态变化和作物耗水量均产生变异,受降水和土壤水分消耗的影响,最终导致不同处理的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出现明显差异。其中4∶4套种具有较好的产量和水分效应,水分利用率较单作玉米、单作马铃薯分别提高1.2%,10.4%。套种玉米产量12450kg/hm2,较单作玉米7950kg/hm2增产56.6%;套种马铃薯产量22500kg/hm2,较单作马铃薯19500kg/hm2增产15.4%。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不同株型群体库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紧凑型掖单13号和平展型陕单9号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群体库容量、源供应能力和库源比值与产量的形成规律研究结果发现,紧凑型比平展型玉米的总花数多,受精率高,耐密性好,库容量大,而且叶面积系数大,净同化率高.因而源供应能力强,群体库源比值和库容量实现率高,库源关系协调,产量潜力大.此外,提出了用群体库源比值,单位叶面积系数承受潜在库容量和库容量实现率作为衡量群体库源特征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讨论了当前农村在施肥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指出测土配方施肥在合理施肥中的重要意义。从土壤养分测定值的变异系数分析,土壤有机质样本的代表面积可大些,有效磷样本的代表面积可小些,有效钾样本可按质地类型取样分析,这样可节省劳力、时间和费用。根据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的实践,提出土壤测定值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水旱轮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旱轮作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渍水稻田水改旱后,土壤的三相组成、结构性、孔性、透水性、持水性和供水性明显改善,土壤逐步向旱地方向发展;而旱改水后,则上述土壤物理性状出现向水稻土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耕作层比犁底层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根系养分吸收动力学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众多的试验表明:对于给定的养分离子,吸收动力学参数Imax(最大吸收速率)、Km(I=1/2 Cmax时介质的离子浓度)、Cmin(离子吸收速率为零时介质中离子的最低浓度)和E(离子外溢速率)在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植物间有明显的差异,且受植株的苗龄,养分供应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动力学参烽在研究根系吸收根系,根系对土壤养分的适应性,在鉴定和筛选养分吸收高效基因型及预测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等方面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9.
靖宇山区中低产田春小麦合理施肥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最优回归设计311-B方案,在靖宇县白浆土中低产田上研究了春小麦合理施肥问题,提出了春小麦产量与化肥有效成份N、P_2、O_5、K_2O用量之间拟合度较高的二项回归方程,探讨了化肥最佳养分用量,最佳产量及化肥有效成份的单素效应和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在以干旱为主要特点的气候条件下,晋东南旱地冬小麦生育特点是幼苗期长、有效生长期短、穗分化期短、灌浆期短、成熟晚;冬前分蘖多,春生分蘖少,分蘖高早、两级分化早而快,分蘖成穗率低.旱地冬小麦耗水特点是幼苗期少,拔节后增多,抽穗开花前后达到高峰,而后逐渐减少.麦田土壤水分供需不平衡,以拔节至灌浆期亏缺最严重,水分满足率仅50%左右,是开发小麦降水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旱地小麦耗水来源,幼苗期以降水为主,中后期以土壤供水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