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运城市坚持不懈地推广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小麦休闲期旋耕覆盖还田技术和玉米秸秆粉碎旋耕覆盖还田技术,全市机械化秸秆还田的实施面积逐年增长,2011年全市小麦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已达27.2万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运城市坚持不懈地推广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小麦休闲期旋耕覆盖还田技术和玉米秸秆粉碎旋耕覆盖还田技术,全市机械化秸秆还田的实施面积逐年增长,2011年全市小麦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已达27.2万hm2、玉米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已达16万hm2,分别占种植面积的80%。  相似文献   

3.
<正>如东县地处南黄海之滨,全县三麦种植面积达到72万亩,目前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小麦种植面积12万亩,集成应用水平仅为16%。随着全县第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和发展已成为提高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如东县通过科学组织和实施项目试验示范工作,优化稻秸秆还田后播种小麦的生产技术路线,实施稻秸秆还田集成小麦种植机械化复式作业技术模式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明显,形成了稻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4.
秸秆机械化还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焚烧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易引发火灾,阻碍交通。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彻底解决秸秆出路问题、杜绝焚烧现象的有效手段,它将田间的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后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增肥地力,改良土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常州市武进区推广应用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在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和思考。1.武进区秸秆机械化还田现状 武进区目前耕地面积41khm^2。水稻种植面积12khm^2,单产653kg;小麦种植面积9.7khm^2,单产323kg。稻麦秸秆生产总量19.39万t。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115台、大中型秸秆还田机829台、秸秆打捆机26台、配置秸秆切碎装置收割机389台,机具装备已全部满足还田作业需求。2013年全区完成三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7.66khm^2,还田率为78%;完成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3.41khm^2,还田率为28%。全年机械化还田秸秆7.9万t,占秸秆总量的41%。  相似文献   

5.
1999年河北省实施了机械化秸秆还田工程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坚持行政手段与技术措施相结合 ,加大以机械化秸秆还田为主要途径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普及力度 ,协调联动 ,多措并举 ,疏堵结合 ,机械化秸秆还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秸秆还田面积明显增加 ,还田能力明显增强 ,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禁烧工作重要性认识明显提高 ,焚烧现象明显减少 ,改善了生态环境。据初步统计全省1999年投入机械化秸秆还田资金达30980 85万元 ,实现新增联合收获机4959台 ,小麦秸秆切抛机600台 ,大中型拖拉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湖北省农机部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型机械化技术,积极开展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和秸秆回收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湖北省日前已拥有秸秆还田机1万多台,到9月中旬,全省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已达500万亩。  相似文献   

7.
<正>安徽省埇桥区把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2017年,区农机局先期在7个乡镇(街道)建设7个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示范片,实现秸秆还田面积37000亩,示范带动全区秸秆还田242万亩,秸秆还田率达到97%以上。加强政策推动,提供装备支撑。在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础上,2017年区财政拿出1849万元,对秸秆还田机、大型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机械化技术可分为粉碎还田和整秆还田两大类。现将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介绍如下 :一、小麦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技术该项技术属于免耕播种的范围 ,其作业工艺流程是 :联合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硬茬播种→喷施除草剂。使用的主要机具为江西南昌旋耕机厂生产的 1JQ - 15 0 (C/D)型甩刀式秸秆还田机和山东德州华北农机厂生产的 4J系列秸秆还田机械。其作业主要由三项环节组成 :小麦秸秆粉…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5月24日,江苏省农机技术推广站联合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根据全省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的实施情况,结合近年来的试验、示范,行文下发了《江苏省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指导意见》(试行),为我省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的加速推进提供了参照与依据。吴中区的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路线也不脱于此,但在实践中,结合本地特点和作业条件,在基本遵从规范的前提下,都有具体的调整,现归纳如下,聊作它山之石。1犁耕水整秸秆还田作业技术路线: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秸秆切碎匀抛(留茬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临泉县地处淮北平原,是我省重要的小麦产区,年种植小麦面积150万亩,秸秆产量约50万吨,秸秆资源丰富。但多年来小麦秸秆焚烧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级政府。为加快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发展,提高秸秆还田技术应用水平,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秸秆焚烧现象的发生,临泉县农机局、推广站就小麦秸  相似文献   

11.
<正>江淮地区地貌以丘陵为主,稻茬麦种植面积近930万亩,多年来小麦秸秆处理都是付之一炬,火光冲天,狼烟四起。随着秸秆禁烧工作的力度加大,小麦秸秆机械化综合处理提上政府议事日程。合理的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既可以改善土壤理化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培肥地力,又能避免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天长地处江淮,小麦常年种植面积110多万亩,2014年在各级政府的"严看死守"下,99%小麦秸秆实现了全量机械粉碎还田。政府强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山东省临沂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资金9000万元用于实施小麦、玉米秸秆切碎还田作业补助项目,资金总量创历年新高。预计全年实施小麦、玉米秸秆切碎还田面积600万亩,秸秆切碎还田率超过75%。近年来,临沂市高度重视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工作,各级农机部门创新工作思路,真抓实干,狠抓秸秆切碎还田技术推广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了自主实施秸秆切碎还田的良好氛围,秸秆切碎还田稳步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粮食生产以稻麦轮作为主,水稻种植面积约2 200 khm2,小麦种植面积约2 067 khm2。每年水稻秸秆产量约2 000万t,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稻秸秆机械化还田以及后续小麦机械化种植,是农机、农业部门所面临的新问题。1稻秸秆还田情况目前,江苏的农场以及种田大户都将稻秸秆全量还田。部分农户由于需要秸秆另作它用(用作燃料等),会收取一部分秸秆;也有部分农户因对秸秆全量还田的认识不足,不愿意将秸秆全  相似文献   

14.
简单介绍了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概况,详细阐述了目前推广应用的水稻、小麦、玉米等秸秆还田机械,小麦秸秆水田机械化还田配套技术及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工艺路线,分析了现有秸秆还田机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今后秸秆还田机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6月1日前后是北方小麦收获季节,机械化作业为小麦秸秆还田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期特约介绍了山西省中南部冬小麦一年二作或二年三作生产区近年实践创新的小麦秸秆还田技术,以促进应用推广小麦等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省小麦节水播种机械化技术主要有两种模式:①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振动深松→播种小麦.②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小麦. 下面主要介绍机械化秸秆还田、振动深松和小麦兔耕播种技术.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润州区被首次列为江苏省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县。全区水稻播种面积290 hm2,小麦播种面积56.27 hm2,油菜播种面积219.33 hm2,玉米大豆等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19.33 hm2。全年实际产生各种农作物秸秆总量5 200 t,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269.6 hm2,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数量2 100 t,水稻三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77.8%,高出江苏省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县指标12.8百分点。秸秆多种  相似文献   

18.
<正>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及综合利用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禁止农作物秸秆焚烧,充分利用好农作物秸秆资源是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绿色农业的重要手段。汉川市农机局根据全市农田机械化作业的情况,围绕找准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最有效途径和办法,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进行了水稻、小麦、油菜及棉花秸秆的机械化还田作业试验示范,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农作物秸秆还田受到农村传统还田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农作物秸秆收获还田机械化技术 小麦秸秆收获还田的主要方式是在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同时,使用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专门装置粉碎秸秆,抛洒于地表。玉米收获还田机械化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在玉米成熟后,一是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技术,在收获玉米棒穗的同时实现秸秆还田;二是应用玉米青贮收获技术,在玉米摘除棒穗或连带棒穗时直接收获玉米秸秆,粉碎后用作青贮饲料,进行过腹还田;三是在人工摘除玉米棒穗后,应用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粉碎直接还田。  相似文献   

20.
<正>小麦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是解决禁烧后小麦秸秆出路问题的最好办法。并且,小麦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可补充土壤养分,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