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筛选适用于防治茭白胡麻斑病的药剂,选择6种杀菌剂开展大田防病试验。通过调查田间病情,并在采摘盛期测定茭白商品性和检测农药残留水平,分析供试药剂的有效性。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茭白胡麻斑病均有一定防控效果。其中,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表现最好,第2次药后14 d的病斑防效分别为88.53%和86.11%。调查施药对茭白的影响发现,苯甲·丙环唑处理区茭白株高显著低于对照;各药剂处理区收获茭白的净茭长、壳茭重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在采摘盛期收集的各处理区茭白样品中,均未检测到相应农药残留。在茭白胡麻斑病一般发生或者重发年份,可在发病初期施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2 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 d用药两次;轻发年份则不建议施药防治。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茭白成为圩区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茭白胡麻斑病又名叶枯病,由于茭白大面积扩种,其流行为害日趋严重。据8月中旬大田调查,一般病叶率为80%~100%,病情指数高达50~70,常造成大面积叶片半枯死或枯死。胡麻...  相似文献   

3.
诸暨市近年茭白种植面积稳定在666.7hm2左右,种植的多为单季茭,品种以八月茭为主。茭白胡麻斑病在茭白种植面积扩大之后已成为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田块产量损失10%~20%,严重田块减产50%以上。为有效控制此病,笔者近几年在田间开展了此病的消长动态观察及防治方法探讨。1发生为害及消长动态观察茭白胡麻斑病的病原菌为长蠕孢属菰平脐蠕孢(Helminthosporiun zizaniaeNishik.)真菌。发病初期先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成为椭圆形褐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情严重时,叶片上密布上百个病斑,并愈合成不规则的大斑,最后叶片干枯。此病如果发生…  相似文献   

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常用杀菌剂对茭白胡麻斑病病菌的抑菌活性。供试药剂抑制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活性高低排序为咪鲜胺戊唑醇丙环唑多菌灵,EC_(50)0.002 3~0.151 7 mg/L。安全性试验表明,连续施药3次后,25%咪鲜胺乳油处理对茭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而25%丙环唑乳油处理明显减少孕茭数量和重量。进一步开展田间防效试验,使用25%咪鲜胺乳油12.50 g/667m~2(制剂用量)喷雾3次后,对茭白胡麻斑病防效达到77%以上,且防效随用药剂量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5.
缙云县茭白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结果表明,缙云县茭白病害主要有锈病、胡麻斑病、纹枯病等。导致病害流行的原因是温湿度因子、生态环境、施肥不合理及病菌抗药性变异。控制病害要重视农业防治,适期早用对口农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茭白叶枯病俗称胡麻斑(Bipolaris zizaniae=Helminthosporium zizaniae),是茭白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病叶率60-80%,严重者达100%,影响产量1-2成。  相似文献   

7.
茭白胡麻叶斑病发生普遍且严重,已成为茭白的常见病害。为了明确病原菌,先后从茭白主产区采集胡麻叶斑病病叶,各产区分离纯化5~10株病原菌。通过对菌株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基因、延伸因子EF-1α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结合形态学观察、致病力测定等方法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茭白胡麻叶斑病病原菌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与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一致。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0 引言 茭白(Zizania latifolia)又名菰、茭笋,是我国特有的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水生蔬菜[1].茭白瘟病又称茭白灰心斑病,可对茭白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该病主要侵染叶片和叶鞘,病斑呈钝圆形,中部灰白,外缘黄褐色.一般年份该病发病率为30% ~ 50%,严重时高达70% ~ 80%[2-3].YANG等[3...  相似文献   

9.
无锡是我国水生蔬菜著名产区之一。茭白、慈菇、水芹是无锡郊区3大水生蔬菜。尤其无锡茭白,国内享有盛名,七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广泛引种,其商品1983年还传入日本。 为初步弄清我市郊区茭白、慈菇、水芹  相似文献   

10.
 在浙江省梨孢菌(Pyricularia)除感染水稻引起稻瘟病外,在蟋蟀草(Eleusine indica Gaertn.)、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Beauv.)、法氏狗尾草(S.faberri Herrm.)、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Scop.)、毛马唐(D.sanguinalis var.ciliaris Parl.)、稗(Echinochola crusgallis Beauv.)、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 Hand.-Mazz.)和碎米莎草(Ceperus iria L.)等植物上均发现梨孢菌的自然感染。除茭白和碎米莎草外,其他植物的感染症状基本与稻叶瘟相似,典型病斑为梭形或纺缍形,最外层为黄色的中毒部,内层为褐色的坏死部,中央为灰白的崩溃部,病斑两端有褐色的坏死线向外延伸成长条状,在幼嫩的叶片上也会出现急性型病斑,病斑表面有一层灰褐色的霉层,即梨抱菌的分生袍子梗和分生抱子;菱白上的病斑近圆形,病斑结构与稻叶瘟相同,但坏死线不如稻叶瘟明显;碎米莎草上的病斑为椭圆形,只有灰白色的崩溃和褐色的坏死部,没有中毒部和坏死线。  相似文献   

11.
缙云县大洋区海拔860m,是单季茭白的主栽区。由于气温适合,茭白结茭早,产量高,以茭质鲜嫩而著称。近年来,随着茭白多年连作,茭白锈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已成为茭白生产的主要制约因子。为了寻求茭白锈病防治方法,2000年8月以来我们对该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和试验。1主要症状茭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开始在叶片上出现散生的褪绿小点,逐渐成为稍隆起、黄褐色小疱斑。后疱斑破裂,散出锈褐色粉末(夏孢子)。严重的叶片布满黄褐色疱斑,不但降低光合效能,还使病叶早枯。叶鞘上症状与叶片相同。发病后期,叶片、叶鞘…  相似文献   

12.
茭白是无锡的传统蔬菜,品质鲜嫩,营养丰富,闻名全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施用有机氯农药,残毒量较高。据市防疫站1980年在南站公社抽样测定,有机氯残留量为0.02PPM,土中有机氯残留量达0.151PPM。 1981年改用40%乙酰甲胺磷乳剂(杀虫灵)取代  相似文献   

13.
在佛罗里达州,水稻主要种植在亚热带气候下的有机土壤中.这种土壤富含有机质而植物可利用硅(Si)含量低.1987和1988年分别用硅酸钙炉渣按0、5、10和15Mg/公顷用量撒施.1987年,使用硅酸钙炉渣后,稻瘟病比对照减少30.5%,胡麻斑病减少15.0%.1988年,稻瘟病和胡麻斑病分别比对照减少17.4%和32.4%.硅渣-病情和硅渣-产量关系可用线性方程和二次方程分别描述。且相关显著(P<0.05).在水稻秸秆样本中,只有硅(Si)含量随着硅渣使用量增加,而比对照显著增加(P<0.05)。钙(Ca)则不表现明显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硅含量是病害强度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30%苯甲&#183;丙环唑乳油(爱苗)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胡麻斑病、叶鞘腐败病等穗期综合症有显著防效。能调节水稻生长,保护功能叶,抗早衰,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项目实施情况表明,使用爱苗后平均可增产10%~15%,亩增产50~75kg稻谷,亩增收100~150元。  相似文献   

15.
徐觉民 《植物保护》1966,4(2):54-54
塑料薄膜保温育秧法是培育壮秧的好经验,但是它所造成的特殊环境条件,对于有些病害会发生一定的影响。1964年我们在农村蹲点时,观察了膜内和露地秧苗被胡麻叶斑病为害的情况。 一、膜内秧苗与露地秧苗感病情况:据在各地观察结果:膜内秧苗比露地秧苗的病害严重,如范家山区老龙潭大队露地秧苗病林占16.7%,(叶片有病斑的  相似文献   

16.
韭菜灰霉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韭菜灰霉病又称白色斑点病,是我国冬春扣塑料膜韭菜的主要病害。就作者所见,在北京(1981)、大连(1983)、无锡(1984)等市均有发生,轻则叶片生斑,严重时全叶枯死,产量明显下降。病叶往往伴有霉味,使品质、口味都受到明显的影响。过去有的菜农把这一现象误认为蓟蚂为害或冻害。经我们鉴定,是一种国内尚未报导过的韭菜灰霉病。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菌和胡麻斑病菌的碳氮营养有明显的差别。
稻瘟病菌对碳源利用的顺序是:麦芽糖、葡萄糖 > 果糖、蔗糖 > 乳糖、淀粉 > 木糖 > 门冬酰胺、半乳糖、阿拉伯糖,不能利用甘油。胡麻斑病菌利用碳源的顺序是:麦芽糖、乳糖 > 淀粉 > 蔗糖 > 木糖 >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 阿拉伯糖,不能利用门冬酰胺和甘油。  相似文献   

18.
抗白粉病胡麻种质资源田间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粉病目前已成为影响胡麻产量和质量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病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措施, 然而抗病亲本材料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抗病品种选育的关键因素。为筛选出抗白粉病胡麻材料, 本研究在田间自然感病的条件下, 采用病情指数法对300份国内外胡麻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抗白粉病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 所有供试材料均程度不同地感染胡麻白粉病, 无免疫材料, 仅有5份材料为中抗; 其余295份均为感病材料, 其中8份材料中感, 52份材料感病, 235份材料高度感病。本研究可为抗白粉病胡麻品种的培育及相关抗病基因的发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茭白锈病(UromycescoronatusMiyabeetNishi-ha)是茭白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常年重发成灾,一般田块叶发病率70%~100%,病指25~55,产量损失15%~30%,成为茭白优质高产的最大障碍。茭白锈病的发病期从分蘖到孕茭采收,长达4个多月。在常规等距的栽培方式下,茭白密度高,封行早,群体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浙江省余姚市茭白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复种面积已超过0.34万hm2,然而茭白较易感染病虫害,并以二化螟为害最为严重.其幼虫蛀食茭白植株的叶鞘、茎和肉,严重影响了茭白的产量和品质.二化螟同为水稻和茭白的主要害虫,但目前技术部门对茭白二化螟的研究较少,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手段,主要依靠化学农药防治,施药频次高,用药量大,造成茭白农药残留超标,成为无公害茭白生产的瓶颈.因此,探明茭白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