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电镜观察淤泥湖的近太湖新银鱼第Ⅳ时相、第Ⅴ时相的卵母细胞和受精卵的卵细胞粘丝的出现时相;卵细胞粘丝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讨论了卵细胞粘丝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大银鱼卵细胞粘丝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银鱼的第Ⅲ时相,第Ⅳ时相,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和受精卵的卵细胞粘丝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它们的粘性,并讨论了卵细胞粘丝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黄颡鱼性腺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光学显微镜对黄颡鱼性腺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的精巢为小叶型,其精原细胞存在于精小叶内壁上,精母细胞和未成熟的精子细胞位于精小囊中,精子成熟后精小囊破裂释放精子进入小叶腔,完成发育过程。精小叶间存在大量的间质细胞、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黄颡鱼卵巢属于同步发生类型的卵巢,本研究采用的是发育到第Ⅳ时期的卵巢,卵巢内几乎被第Ⅳ时相的卵母细胞所占据,但仍存在第Ⅴ时相的卵细胞,并且在卵巢内产卵板上可见发育期为Ⅰ、Ⅱ、Ⅲ时相的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4.
采用常规生物学调查方法和组织切片技术,对瓯江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各期卵巢和卵母细胞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及繁殖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光唇鱼卵母细胞发育可分为5个时相,其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Ⅰ期卵巢透明,呈细线状;Ⅱ期卵巢以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为主;Ⅲ期卵巢以第Ⅲ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只有少量第Ⅰ和Ⅱ时相卵母细胞,此期伴有液泡和卵黄颗粒的出现;Ⅳ期卵巢呈长囊状,卵巢中卵粒清晰可见,以第Ⅳ时相卵母细胞为主,此期卵黄颗粒增多,核移位;V期卵巢为成熟期的卵巢,卵细胞游离。Ⅵ期卵巢处于衰退期,此时卵巢松弛,体积缩小。瓯江光唇鱼的繁殖期为每年5-8月。进入繁殖期的5-6月的卵巢以Ⅳ期为主,7-8月的卵巢有Ⅲ或者Ⅴ期卵巢。在繁殖期内5-8月平均成熟系数分别为2.75%、8.54%、3.25%和1.44%。瓯江光唇鱼的产卵类型属于连续产卵类型,在同一繁殖期内可以反复产卵数次。  相似文献   

5.
布氏罗非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布氏罗非鱼性腺分化的时间和性腺发育的特点,本研究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布氏罗非鱼(Tilapia buttikoferi)性腺的组织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布氏罗非鱼出膜后的20 d卵巢分化,分化的标志是出现卵巢腔;精巢分化晚于卵巢,分化标志为精巢内形成精小叶;雄性个体在180日龄达到性成熟,而雌性个体240日龄才完全成熟。布氏罗非鱼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小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大生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第Ⅱ时相卵母细胞有多个核仁,出现单层滤泡膜;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出现空泡,核仁环状贴核膜排列,后期出现双层滤泡膜结构;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出现卵黄颗粒和粗大的核仁;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其核膜溶解,核仁消失,细胞质内充满大的卵黄颗粒,空泡与卵黄颗粒交互排列。在五期卵巢中同时存在Ⅱ、Ⅲ、Ⅳ时相卵母细胞,并且靠近卵巢壁的卵母细胞发育时期要早于中间,布氏罗非鱼产卵类型为非同步分批。布氏罗非鱼精巢为小叶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南方白甲鱼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特点。[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对南方白甲鱼卵巢周年变化和卵母细胞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南方白甲鱼卵巢发育分为6期,其卵母细胞相应地划分为6个时相,其中第Ⅰ时相的卵母细胞呈原始分化状态;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出现明显的卵黄核;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出现液泡;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分化明显,卵黄颗粒部分融合;第Ⅴ、Ⅵ时相分别为卵子形成和退化吸收时相。卵巢发育为不完全同步型,属多次产卵。南方白甲鱼的产卵季节自每年的4月开始,盛期为5 ~7月。[结论]为南方白甲鱼的人工繁育提供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规生物学调查方法和组织切片技术,对瓯江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各期卵巢和卵母细胞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及繁殖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光唇鱼卵母细胞发育可分为5个时相,其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Ⅰ期卵巢透明,呈细线状;Ⅱ期卵巢以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为主;Ⅲ期卵巢以第Ⅲ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只有少量第Ⅰ和Ⅱ时相卵母细胞,此期伴有液泡和卵黄颗粒的出现;Ⅳ期卵巢呈长囊状,卵巢中卵粒清晰可见,以第Ⅳ时相卵母细胞为主,此期卵黄颗粒增多,核移位;V期卵巢为成熟期的卵巢,卵细胞游离。Ⅵ期卵巢处于衰退期,此时卵巢松弛,体积缩小。瓯江光唇鱼的繁殖期为每年5-8月。进入繁殖期的5-6月的卵巢以Ⅳ期为主,7-8月的卵巢有Ⅲ或者Ⅴ期卵巢。在繁殖期内5-8月平均成熟系数分别为2.75%、8.54%、3.25%和1.44%。瓯江光唇鱼的产卵类型属于连续产卵类型,在同一繁殖期内可以反复产卵数次。研究亮点:现今江浙一带已经开展了瓯江光唇鱼网箱养殖生产,但由于天然苗种远不能满足瓯江光唇鱼养殖业发展的需求,已严重制约了瓯江光唇鱼养殖业的发展,而瓯江光唇鱼全人工繁殖技术尚未完全突破。本研究首次阐明了自然条件下的瓯...  相似文献   

8.
【目的】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是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水系的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野生资源逐少,开展中华沙鳅繁殖性能相关的研究对其种质资源保护和经济价值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试验采集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的中华沙鳅卵巢组织和血液样本,采用组织切片法方法进行了卵巢组织学特征观察,并进行了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组织学特征表明,中华沙鳅繁殖前期卵巢内以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可见少量第Ⅲ时相卵母细胞;繁殖期以第Ⅳ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可见少数第Ⅱ、Ⅲ、Ⅴ时相卵母细胞;繁殖后期卵巢中以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可见少量的第Ⅲ时相和第Ⅵ时相卵母细胞,核周细胞质内出现空泡。中华沙鳅第Ⅱ时相卵母细胞直径约50~110μm;第Ⅲ时相卵母细胞直径约110~260μm;第Ⅳ时相卵母细胞直径约470~720μm;第Ⅴ时相卵母细胞胞直径约700~950μm。血液生化指标表明:中华沙鳅繁殖过程中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白蛋白(ALB)等血液生化指标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碱性磷酸酶(ALP)则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糖(GLU)、总蛋白(TP)、球蛋白(GLO)等血液生化指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则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但均未呈现出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为中华沙鳅繁殖过程中卵母细胞变化规律、不同时期的卵径和血液生化指标提供参考数据,为进一步探究中华沙鳅繁殖过程中卵巢发育特点、提高中华沙鳅繁殖力和了解其繁殖期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圆口铜鱼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于长江木洞江段和金沙江攀枝花江段的165尾圆口铜鱼进行了常规解剖,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卵巢发育可分为Ⅰ~Ⅴ期。Ⅰ期卵巢较细,呈线状,以卵原细胞为主。Ⅱ期卵巢体积增加,呈“V”形;第2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小生长期,产卵板明显;细胞质中出现卵黄核和生长环,周围有零散滤泡细胞。Ⅲ期卵巢因血管分布呈微红色,第3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核仁外排明显;液泡、卵黄颗粒及放射带出现,形成单层扁平滤泡层。Ⅳ期卵巢呈囊状,血管分布丰富,可见卵粒;第4时相卵母细胞,液泡逐渐退化,卵黄颗粒充满细胞质,滤泡层分化为2层。  相似文献   

10.
对采于长江木洞江段和金沙江攀枝花江段的165尾圆口铜鱼进行了常规解剖,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卵巢发育可分为Ⅰ~Ⅴ期.Ⅰ期卵巢较细,呈线状,以卵原细胞为主.Ⅱ期卵巢体积增加,呈"V"形;第2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小生长期,产卵板明显;细胞质中出现卵黄核和生长环,周围有零散滤泡细胞.Ⅲ期卵巢因血管分布呈微红色,第3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核仁外排明显;液泡、卵黄颗粒及放射带出现,形成单层扁平滤泡层.Ⅳ期卵巢呈囊状,血管分布丰富,可见卵粒;第4时相卵母细胞,液泡逐渐退化,卵黄颗粒充满细胞质,滤泡层分化为2层.  相似文献   

11.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