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漱溟提出的乡村建设思想,肯定了农村和农民对国家复兴的作用,强调通过社会组织再造、文化教育和多主体合作等途径解决乡村问题,对我国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价值。A省D县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主体关系异化的问题。乡村建设思想的部分主张对整改现实问题、推进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国家提出要"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既是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三大路径,也是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的继承和印证。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在中国有着深远影响,把乡学村学作为建设农村的中心措施,有着历史必然性。传统的乡约思想、流行的村治思想、定县思想、合作思想以及其他人的实践都成为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的起因入手,分析了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对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借鉴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国家政权建设进程中,如何有效地监督乡村权力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梁漱溟指出,国民政府依西方"箝制与均衡原理",试图增设监察委员会以监督乡村权力的路只会"越走越窄",而邹平实验则是本民族精神通过"中西具体事实之沟通调和",完成重建新社会组织构造的乡村建设任务。借助于村学和乡学这一独特的组织体系,梁漱溟主张,以学长直接发挥监督教训作用,确立乡村民众作为乡村权力监督主体,并循"义"、遵"礼"实施监督教训,最终由新型乡村组织的构造与运转,实现对乡村权力的有效监督。当前,在国家资源的大量下乡同时伴随着监督下乡,然监督下乡常使上下级政府陷入"互相卸责"的怪圈,梁漱溟的方案至少能够在审思监督目的、发挥民众及"新乡贤"监督和盘活乡村组织等方面继续予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是中国20世纪前半期著名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其农业思想系统地阐述当时代乡村建设的理念与措施。梁漱溟将促使乡村建设的要素称为"积极功夫"。充分领悟梁漱溟关于乡村建设的见解和设想,结合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实际,有选择性地借鉴其有益经验,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价值遵循和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以其文化哲学为基础,从对中国社会的现实理解出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教育思想,并在山东邹平付诸了实践。本文从梁漱溟乡村文化教育思想出发,结合当前农村文化和农村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这一思想可借鉴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太文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7):1276-1278
在乡村治理领域, 合作组织模式具有减少交易成本, 抵御外界风险的优势, 是解决小农面对大市场的有效途径。以色列的基布兹模式在世界农业组织领域中独树一帜, 作为将集体主义合作模式发展到极致的一种乡村组织, 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组织模式本身。本文引介基布兹模式的发展历程、治理理念、教育传统、村庄养老、合作运营的特色经验, 并提出致力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发组建的互助性组织嵌入到乡村治理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及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农民合作社自身的内在条件决定了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是必然趋势。分析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的方式,从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困境着手,提出通过强化农村合作社自身建设、构建乡村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等方式完善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进一步促进农民合作社有效嵌入乡村治理的良性乡村“多元共治”治理结构的形成,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治理有效目标。  相似文献   

9.
赵玉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285-20287,20292
阐述了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内在思路,分析认为梁漱溟所揭示的传统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对当今中国新农村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乡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在引领农民创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乡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转型发展,其引领和带动作用将更加显著。通过分析福建省乡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制"、"土地股份化+专业合作组织"等推动和引领农民创业的模式,指出各种模式的作用和应用条件,提出深化乡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引领农民创业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基于“三圈”理论视角,以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的典型案例为例,分析乡村治理中积分制政策执行在价值圈、能力圈、支持圈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服务对象精准靶向、执行主体内部再造、利益相关群体外部协作的角度,提出增进村民的价值认同、加强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的能力建设、寻求社会力量的行动支持等措施,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积分制政策执行网络,以提升积分制政策的执行效果,推动积分制政策在乡村治理中的长久运行。  相似文献   

12.
辛宝海 《甘肃农业》2005,(9):107-108
梁漱溟的乡村自治是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被抛在主流经济和政府社会保障之外群体(农民)的生计问题而设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范围的扩大使低文化素质和具有落后社会意识(保守)的农民在主流经济中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而在国家政权不统一、政府不能成为这一弱势群体依靠的情况下,在政府的公共部门和以市场为代表的主流经济之间就出现了权力的真空,农民就落在了这无依无靠的真空中。为维持这部分人的生计,客观上需要由新一级组织机构填补这一真空。梁漱溟的乡村自治就试图以乡村社区作为新的组织机构解决这一发展难题,在主流经济和公共部门之外建立起弱势群体的保护网,以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3.
汪海霞  李仙玲  陈利琼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706-8706,8709
梁漱溟在70多年前就曾谈论过知识分子在乡村中的作用,通过梁漱溟的观点结合实际情况引申出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对现在农村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至30年代,梁漱溟基于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认识,提出了以农为本先发展农业、后发展工业的经济建设路线.他认为当时中国只能走先振兴农业的道路,在农民合作、农村安定、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再引发工业,这是中国经济建设最符合客观实际的道路。同时他也认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需要注意各个方面的问题,要把振兴农业放在乡村建设中运作,注意解决经济问题必须与解决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此外他也着重提出土地和农民合作对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最后他也提到了工业化的初步思想。  相似文献   

15.
乡村治理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治理出现了一系列新形势、新问题,比如人口"空心化"、人口流动常态化、乡村社会阶层多元化等。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乡村治理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本文在充分认识到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乡村治理结构——合作共治治理结构,实施"丰"字型的乡村治理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巩固乡村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核心纽带作用、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上,梁漱溟立足民族文化之根基,反驳了西化的不可能性,论证了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指明了中国化的具体途径是进行乡村建没,以农业化带动工业化最终臻至现代化。他的现代化理论虽有缺陷,但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却仍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正全面推进中,国家与社会资源回流乡村,资源承接组织能力及承接过程与资源目标、效用扩展密切相关,更与乡村社会治理联系紧密。虽然乡村现有组织承接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侵蚀与效用偏离的现象,但乡村社会经济形态转型、乡村文化发展、治理结构多元等诸多新变化推动着市场参与强化、组织网络扩展、乡村治理完善,为村民合作组织参与资源承接及乡村治理提供了现实基础及主体条件。要实现村民合作组织与乡村治理的深入嵌合,则必然需要强化村党组织建设与治理引领,实现组织嵌合与监督完善;加大政策扶持并引入现代管理,促进村民合作组织现代化;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多元共治格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1929年建立第一所合作社开始,到国民党政权败退大陆为止,合作运动在无锡农村风行了20年。抗战之前无锡县的合作社,大致有信用、生产、运销、消费、利用、兼营、产销等七种。农村合作或将现代金融模式植入乡村,或将单个生产组织成集体协作,进行现代大生产尝试,或采取措施,促进农产品销售方式近代化,保证近代乡村贸易市场健康运行。它适应了近代乡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铲除了当时农村中的积弊,推动了乡村经济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精英围绕乡村社会的各种利益点发生着密切的博弈关系,这些博弈有合作博弈也有非合作博弈。采用合作博弈中联盟、核心、稳定集、Shapely值和讨价还价集等概念,对特定村落L中乡村精英之间的合作博弈进行了分析,以期寻求乡村精英合作博弈的内在规律,为引导乡村精英的博弈行为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对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把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共生系统,从共生的视角对乡村旅游产业链概念进行再认识,得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共生互利性、自组织性、共演化性、协同性等系统特征;在分析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模式演化阶段及其特征基础上,提出构建山西省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3种途径:横向产业链共生——寻求共生合作组织、纵向产业链共生——链条一体化、乡村旅游价值链共生——文化共生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