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旱地地膜玉米双垄沟格膜集流增墒技术的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该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较常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平均增产600.0kg/hm^2以上,同时还具有增加地温、集流增墒、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和受土壤墒情限制小等特点,适宜在甘当省和我国北方大部分旱地作区大面积推广。在分析旱地地膜玉米双垄沟覆膜集流增墒栽培技术特点及主要技术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旱地地膜玉米双垄沟覆膜集流增墒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农业》2016,(19)
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顶凌覆膜避免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减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显著;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  相似文献   

3.
玉米双垄沟覆膜集流增墒栽培技术是旱作区为提高集雨效率, 灌区为提高水分利用率而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玉米栽培技术, 旱作农业区应用较多。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刘、盐库区通过“玉米双垄沟集流增墒补灌种植试验”、“温室西红柿滴灌试验”和“地膜玉米限额灌溉试验”,初步总结出了刘、盐库区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5.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顶凌覆膜避免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减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显著;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的盐碱为害。  相似文献   

6.
陇东旱地玉米双垄沟覆膜集雨增墒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凉地区1992年引进“旱地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法”后,即将其与当地推广的地膜玉米栽培技术配套应用,并经过不断研究探索和逐步完善,形成了适合平凉地区旱地玉米种植的双垄沟覆膜集流增墒栽培技术,,取得了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全区累计示范推广该技术22.1万hm^2,较常规地膜玉米(微弓垄型或宽平垄播种法)增产900.5kg/hm^2,增产率13.7%。其中2000年示范推广5.004万hm^2,占当年地膜玉米播种面积的74.5%。该技术除具有地膜玉米的增温、保墒和抑制杂草等作用外,最明显的效果在于能集流增墒,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克服了早春常因干旱而不能按时播种的困难,并且能保证苗全苗齐。  相似文献   

7.
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栽培是一项降低土壤水分散失并有效提高地温、抑制杂草生长,同时利用起垄沟播实现集雨增墒,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旱作高产综合栽培新技术。我县从2011年开始引进该项技术进行试验、示范,2013年全县推广,种植面积达2006.7hm2。通过多点取样测产,  相似文献   

8.
<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栽培技术,可以达到保墒蓄墒效果。一方面,该技术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覆膜技术,避免水分无效蒸发,减轻风蚀和水蚀影响,保墒效果显著,另一方面,具备十分明显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间的大小垄面正好可以作为雨水的集流面,将平时的降雨集中起来,渗透到玉米根部,提高降雨利用率。最后,全膜双垄沟播还能有效抑制田间杂草的生长,减轻土壤盐碱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双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在常规地膜玉米栽培的基础上,在膜带上开沟播种,在垄面形成两条集流沟从而集流增墒的种植模式,该技术除具有常规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外,还具有集流增墒、播期不受土壤墒情限制、促进生长发育、改善产量构成因子和便于田间管理等优点和效果。1及时选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较好,保水保肥性好,南北垅向的地块为宜。2整地与施肥于春季土壤化冻5~10cm深时用旋  相似文献   

10.
依靠科技抗旱 全面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渭县地处甘肃中部,属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东西长78km,南北宽64k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410~2521m,总土地面积2908.50km^2,现有耕地面积183.30万亩,占总耕地的96.21%。年平均气温7.20℃。全年无霜期120~170d,年降水量在350mm左右,且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达1700mm以上。干旱是制约通渭县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旱作农业主推核心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我省旱作农业发展的一项突破性技术,其特点是变地膜半覆盖为全覆盖垄沟栽培,变只在垄面覆膜为垄面、垄沟全覆膜,从而大大提高了雨水集流效果和保墒、增温效果。使整个耕作地面全部变为雨水集流面,使自然降水得到了充分利用,更加适宜于年降水350mm左右的半干旱旱作区推广,从而达到保墒、集雨、增墒、增温、增产、增收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秦安县浅山区观测了玉米不同春覆膜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顶凌全膜双垄沟播对0~20cm耕层的保墒增墒效果最好,玉米生育期最短,折合产量最高,为12297.98kg/hm^2,较对照增产66.21%;其次为全膜双垄沟播,折合产量为11969.70kg/hm^2,较对照增产61.77%。建议在生产中首推上述两种覆膜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2.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省农技部门研究推广的一项新型抗旱耕作技术。该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保水保肥、增加地表温度,提高肥水利用率的效果。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  相似文献   

13.
旱地玉米双垄沟覆膜栽培试验结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武山县干旱区进行的玉米双垄沟覆膜栽培与垄作覆膜栽培对土壤水分含量和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浅山半干旱区相同施肥条件下,玉米双垄沟覆膜栽培较垄作覆膜栽培玉米的株高、穗长分别增加12cm、1.7cm;穗粒数增加66.7粒;百粒重增加1.1g;秃顶长则减少0.21cm。双垄沟覆膜栽培玉米产量可达7647kg/hm2,较垄作覆膜栽培增产18.9%。双垄沟覆膜栽培技术可在旱作区玉米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作者就张掖市甘州区的玉米全膜双垄沟灌栽培技术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5.
粮饲兼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粮饲兼用玉米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栽培密度的试验,得出粮饲兼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在大垄宽70cm、小垄宽40cm时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1000株/hm^2,即株距35cm。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玉米品种金凯3号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栽培密度的试验,得出玉米品种金凯3号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为窄行距40cm,宽行距70cm,其最佳种植密度4 445株/667m2,平均株距27.3cm。  相似文献   

17.
旱地地膜玉米集流增墒覆盖法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干旱地区气候和土壤特点及常规覆盖栽培的缺点,在调查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和试验提出了6种旱地地膜玉米集流增墒覆盖法,对集流膜上水分、增加膜下根际土壤含水量、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玉米产量均有明显效果。一般较常规覆盖法降水利用率提高2~3 倍,产量增加61% ~244%  相似文献   

18.
辽西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时空分布不均、春季干旱少雨多风及降水利用率低,在传统地膜覆盖基础上引进甘肃省玉米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取得效果。经过不断完善和提高配套栽培技术,其保墒增墒和增产效果更加明显,不仅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就地渗入和雨水富集等叠加效应,而且增产效果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在试验示范推广旱作农业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索该技术的高效栽培模式,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探索出了旱地全膜覆盖垄腰秋播大蒜高效栽培技术,大蒜种植密度从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栽培的18万株/hm2提高到37.5万株/h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安定区地膜蚕豆不同栽培模式的试验研究,选择适宜安定区蚕豆栽培的地膜覆盖方式,研究了地膜不同覆盖方式对蚕豆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处理增温保墒效果为最好;与对照(CK)相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处理在株高、分枝数、结荚数、百粒重分别提高13.5 cm、0.26个、1.43个、22.1 g。各处理产量以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处理最高,是5 310.61 kg/hm~2,比露地处理(CK)增产1 636.36 kg,增产率为44.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