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了探讨有效调控颗粒物的居住小区植物配置方式,将居住区绿地按照位置和功能划分为小区入口绿地、道路绿地和广场绿地3种类型,针对每种类型的绿地探讨了不同植物配置方式对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削减效应。结果显示:乔木数量较多且通风良好的小区绿地对居住区内颗粒物削减率较高;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搭配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作为行道树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能力较强,对TSP、PM_(10)和PM_(2.5)的削减率分别达18.87%、6.40%和6.02%;与开放式广场绿地和中心绿地相比,合理配置的半封闭式广场绿地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活动空间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2.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得不到控制等的影响,大气颗粒物已成为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通过绿化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截至目前,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对粒径较大的TSP和PM_(10)的吸附效应上,对PM_(2.5)等细颗粒物的吸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本文概述了PM_(2.5)沉降机制,从植物个体层面讨论了植物叶表面特征和植物结构特征对PM_(2.5)的吸附影响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对吸附效应的影响结果以及探讨了植物吸附PM_(2.5)的测定方法。通过对城市绿化植物吸附PM_(2.5)影响因素的阐述,提出了绿化植物吸附PM_(2.5) 3个方面的研究重点和趋势,为深化植物吸附PM_(2.5)的研究机制和筛选对颗粒物较高吸附能力的植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森林净化大气颗粒物污染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尘颗粒物污染,尤其是PM2.5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城市森林和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城市森林和绿地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概述我国粉尘颗粒物污染状况,并总结了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研究概况,从4个角度总结目前城市森林与PM2.5的关系研究,包括森林对颗粒物吸附机制、PM2.5对植物的危害影响、不同尺度下植被移除PM2.5的效果比较以及影响吸附过程的其他因素,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包括扩大研究树种的范围、针对研究不同树种特异性吸附偏好及加强各尺度研究的结合等,以更有效地应用城市森林进行大气污染修复.  相似文献   

4.
以贵阳市常见园林绿化竹种琴丝竹为研究对象,应用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I)分季节测定了不同污染程度的4个地点(城市广场绿地、城市公园绿地、城郊绿地、城郊林区)的琴丝竹叶片对TSP、PM_(10)、PM_(2.5)、PM_1的吸附量,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叶片上、下表面微形态,分析不同污染背景的琴丝竹叶片滞尘能力及其季节变化、叶表面微形态与滞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污染背景下生长的琴丝竹叶片滞尘能力差异明显,依次表现为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绿地城郊林区城郊绿地;城区郊区。叶片对不同类别颗粒物的滞留能力也存在差异,4种粒径颗粒物的滞留量均表现出城市公园绿地和城郊绿地差异显著,PM_(2.5)和PM_1的滞留量在城市公园绿地与城郊林区也表现出显著差异;琴丝竹叶片滞留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的季节变化在不同地点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城郊(林区、绿地)季节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城区(公园绿地和广场绿地)则在冬季最高,春季或夏季最低;琴丝竹叶表面结构粗糙皱褶多,叶片分布条状突起,有深沟槽,被细柔毛,属于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可广泛用于园林绿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聊城市徒骇河风景区10种常绿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群落内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和叶面积指数、叶表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10种群落对3种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刚竹、圆柏对PM2.5和PM10的吸附作用较强,而白皮松、红叶石楠对PM2.5和PM10的吸附作用则较弱;圆柏、广玉兰对TSP吸附作用较强,大叶女贞、红叶石楠对TSP的吸附作用则较弱;叶面积指数和叶表特征对植物群落吸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观测冬季不同常绿植物群落对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削减作用,以及叶表面特征和群落冠层对其影响,为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治理在植物选择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气中的重金属主要以PM2.5等颗粒物为载体在大气中悬浮和扩散,植物叶表面复杂的微观形态结构可以吸附PM2.5等颗粒物,对消减近地表的大气重金属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对植物叶片吸附与吸收PM2.5等颗粒物中重金属的能力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并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展望:1)深入探讨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与其在大气—植物系统中的化学行为关系,进一步阐述植物叶面吸附和吸收重金属的相关机理;2)大气颗粒物粒径越小,附着的重金属含量越高,但关于亚微米级颗粒物(PM1)的研究十分有限,进一步探究植物叶面对亚微米级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吸附和吸收有助于筛选更高效的城市绿化树种;3)需要从角质层厚度、结构组成等角度深入探讨角质层吸附和吸收大气重金属的差异,为实现大气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精准化和专业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细颗粒物(PM2.5)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状况,森林植被可以通过叶表面吸附PM2.5等颗粒物,从而降低PM2.5浓度,充分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文章从植被滞纳PM2.5过程、测定方法、影响因素和负离子以及降雨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目前有关植被调控PM2.5的机制研究还比较缺乏,今后应加强空气负离子与空气颗粒物关系的研究,研究不同污染程度下植物对PM2.5影响的关键因素和降雨天气下植物叶面吸附PM2.5动态和影响因素,找出不同树种受降雨的消减量和差异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减轻城市大气PM2.5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园林树种叶片滞尘能力与叶表结构及颗粒物特征的关系,为筛选优良园林绿化树种、提高植被的滞尘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杭州市富阳区5个常见园林绿化树种(红花檵木、海桐、红叶石楠、桂花和香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工业区、交通区和清洁区进行采样,采用质量差值法测定植物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观测植物叶表面结构、颗粒物形貌特征及所含元素,分析叶片表面结构、颗粒物形态、粒径大小与植株滞尘能力的相互关系。[结果 ]在工业区中绿化树种对总颗粒物的滞留量大小为:红花檵木(7.36 g·m-2)桂花(6.53 g·m-2)海桐(6.44 g·m-2)红叶石楠(4.28 g·m-2)香樟(2.59 g·m-2),交通区和清洁区也呈现同样的规律。不同功能区绿化树种对PM10的总滞留量达11.34 g·m-2,不同树种的滞留能力依次为红花檵木、海桐、红叶石楠、桂花和香樟。不同功能区内绿化树种对颗粒物的滞留量呈现工业区交通区清洁区的趋势;植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形态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常见球形、椭圆形、蓬松状聚合体、链状聚合体、不规则块状、不规则片状等。[结论 ]各功能区内,均以红花檵木的滞尘量最大,香樟的滞尘量最小;叶片滞留颗粒物中粗颗粒物占比大于细颗粒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多为烟尘集合体和矿物颗粒。  相似文献   

9.
城市园林绿地消减大气PM2.5浓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绿地能有效消减城市空气中的PM2.5浓度,缓解大气污染状况。文中结合现有研究,综合阐述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作用机理,探讨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分析园林绿地中植物种类、绿地结构、绿地面积和宽度对大气PM2.5浓度的消减作用,总结温度、相对湿度、风速、车流量等环境因子以及不同污染条件对PM2.5浓度分布和扩散的影响,提出了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研究趋势,指出应进一步探讨PM2.5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尺度效应、城市绿色空间滞尘功能评估以及PM2.5的消减量与健康效益的关联性等。  相似文献   

10.
2016年7月,选取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内4种不同结构绿地计6个样地,采用TSIAM510粉尘仪观测PM_(1.0),PM_(2.5)质量浓度变化,并使用KESTREL4500小型气象站实时记录森林植物园内主要气象因子变化,分析不同结构绿地2种细颗粒物变化规律以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8:00-18:00,各样地中2种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规律为上午高,下午低,高峰值集中在8:00-10:00,低谷值出现在14:00-16:00;植物群落对2种细颗粒物均具有削减作用,不同绿地中2种细颗粒物浓度均值大小为:乔-灌-草绿地乔-草绿地草地灌-草绿地;在乔-草结构绿地中,以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主的针叶林削减2种细颗粒物的能力强于以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主的阔叶林;2种细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温度、风速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大气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化植物滞尘效益及滞尘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城市绿化植物滞尘效益的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不同主体下植物滞尘量的高低以及时空角度下城市绿化植物的滞尘规律.不同植物种在滞尘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群落角度来看,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结构能够发挥最大滞尘效益.从时空变化上来看植物的滞尘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植物滞尘量的大小主要受到植物叶片特性、树冠枝叶结构密度、叶面倾角以及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植物粉尘抗性、地被植物和垂直绿化植物滞尘效益、植物滞尘机理研究以及城市绿地滞尘总量估算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绿地作为消减颗粒物污染的重要载体,对缓解空气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虽然从不同尺度对绿地和空气污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从遥感数据的时间序列对以AOD为代表的综合空气污染物与绿地的相关性及其模型规律研究却鲜少涉及。文章选取武汉市2000—2015年的绿地与AOD为对象,运用ENVI解译遥感影像获取绿地和MODIS AOD数据,进而运用Fragstats计算绿地及其因子的景观指数,在10km网格尺度探讨绿地及其因子的景观指数与其对应的平均AOD值的相关规律,并得出规律模型,旨在为城乡规划设计、生态类相关规划设计与空气污染防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植物滞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粉尘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城市绿化对区域粉尘污染有较好的净化作用,绿化植物更是有粉尘过滤器之称。本文主要从植物滞尘能力、粉尘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以及叶面尘研究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城市植物滞尘研究的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郑州城市绿地净化大气经济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郑州城市绿地统计与观测数据,计算城市绿地的净化大气的物质量,用替代价格法对城市绿地净化大气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郑州城市绿地净化大气的总价值为238.09万元。  相似文献   

15.
菜阳河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国云南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选择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应用市场价值、影子价格和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保护区内的优势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以及另外2种植被类型(季节雨林和山地雨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涵养水源价值为4 919.56万元/a,固持土壤的价值为9 631.76万元/a,固定CO2的价值为1 365.05万元/a,净化空气的价值为2 504.92万元/a。4项合计的总价值平均每年为1.842 1亿元。  相似文献   

16.
大气污染对森林昆虫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概述了大气污染对森林昆虫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污染区内森林昆虫种群变化的几种类型,可能的引发机制和对森林害虫种类构成的潜在影响。目前我国酸雨污染严重,应重视和加强大气污染对森林昆虫种群动态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森林影响降水水质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质型缺水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充分利用森林对水质的净化调节作用是解决该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文中在归纳国内外森林水质研究历程的基础上,将森林影响水质整个过程划分为大气降水输入,森林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再分配,以及溪流输出3个部分,概述这3个部分降水中的不同阴阳化学离子的变化规律及响应机制,分析不同空间层次(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水质的影响因素和理化过程;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重点:细化研究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与降水发生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重视森林影响溪水和周边流域水质的作用机制,丰富研究树种,并将野外试验与室内控制试验相结合,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进行长期和系统观测,定量评价森林净化水质的能力,从而了解森林净化水源的作用机制,为我国解决水质型缺水问题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园林植物挥发性气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大面积种植园林植物,而园林植物的挥发性气体能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需引起广泛关注。园林植物的挥发性气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对人体心理、生理的响应,或通过改变城市环境等间接途径来影响人体健康。在心理方面,植物挥发性气体能调节情绪及舒缓压力,提高认知能力和想象力,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在生理方面,植物挥发性气体能产生刺激作用,减低血压,调节心率和脑活动,提高人体免疫力。植物挥发性气体还可以通过抑制微生物生长、调控昆虫行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间接改善人体健康。因挥发性气体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既会对人体有一定功效,也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在进行康复景观植物规划与设计时,可根据植物挥发性气体的作用来进行植物选择和群落配置,以实现植物景观对人体康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