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pH值是对酸碱性的量化检测指标。耕地土壤的pH值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还影响着土壤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是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锦州市松山新区(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技术部门十分重视耕地土壤pH值监测分析工作,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松山新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检测数据对全区近三十年耕地土壤pH值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了影响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秦岭巴山耕地土壤pH分布特征,以陕西省汉中市为研究区域,结合地统计学和GIS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耕层土壤pH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土壤pH 4.15~8.41,平均值为6.50,整体土壤为弱酸性到中性;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中部低,东部和西部高的特征;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层土壤pH变异函数的最优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块金效应值为0.366,说明区域化变量的空间异质性是由随机因素和结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土壤类型、耕作制度、成土母质和海拔为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为合理利用耕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pH值是土壤重要属性之一,研究耕地pH值的分布及其与土壤主要养分之间的关系,对土壤改良和合理高效施肥具有重要参考作用。研究利用统计分析以及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长株潭地区耕地土壤pH值分布情况,及不同pH值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状况。结果表明,长株潭耕地pH值以湘潭县最高,炎陵县最低;土壤类型中的pH均值依序为:紫色土潮土水稻土黄壤红壤黄棕壤;除有效磷外,各土壤养分在不同pH值组分间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何金富 《广西农学报》2009,24(3):48-50,99
将耕地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适宜性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和预测性评价,前者通过耕地所种植作物的产量、质量状况来反映,后者则以类比法进行。以重金属污染耕地作物产量减产不超过10%,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为依据,确定该区域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现状对该种植作物的适宜性;在现状评价基础上,除土壤重金属污染之外的同等条件区域,类比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该区域耕地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对该作物的适宜性。与其它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耕地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到我国土壤、气候、作物类型及栽培技术等因素,评价结果更为直观。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鑫  王旭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5):144-146,156
黄土高原属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过去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作物秸秆不还田以及对耕地直接进行翻耕,导致耕地表土裸露,因而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土壤侵蚀、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为此,以保护环境、提高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保护性耕作在该地区逐渐展开。比较分析深松、免耕、传统翻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创建合理有效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磷是作物必须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它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均有显著的影响。磷素充足能促进作物体内的物质合成和代谢,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得到提高和改善。笔者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根据耕地土壤养分监测结果,对平山县寨北乡南滚龙沟区域耕地土壤有效磷现状及时空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该区域耕地土壤速效磷的管理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澄江县区域内的8 321.7 hm2耕地中采集1 235个土样检测pH值,根据土壤不同pH值与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发病程度的相关性,将该县十字花科作物种植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结果表明,澄江县最适宜和适宜种植十字花科作物的耕地面积为3 611.3 hm2(占43.4%),主要分布在坝区水田和少部分旱地区域。此调查结果为澄江县十字花科作物种植区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广西扶绥县亚热带典型丘陵区,探究1980-2020年间耕地土壤pH的时空变异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为提高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作物产量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0年广西扶绥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20年耕地土壤监测数据,分析坡度、海拔、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耕地土壤pH变化...  相似文献   

9.
农田土壤酸化改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酸化导致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变差,改变了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生态环境条件,使作物生长发育不良,导致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为了探索和研究土壤改良技术对淮南市农田土壤酸化的缓解程度,提出适于提高全市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为制定科学合理、实效的施肥结构调整、培肥地力、防止酸化等耕地综合治理方案奠定基础,该文特进行了不同化学改良剂的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改良措施均能提高pH值,其中以生石灰、磷矿粉或草木灰措施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临沧市耕地土壤酸碱度时空变化情况,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对2007-2014年采集的21195个耕地土壤样品进行酸碱度(pH值)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临沧市耕地土壤总体属于强酸性土壤土质,pH平均值为5.47。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临沧市耕地土壤总的趋势是酸性土壤面积比例增加,酸度升高,土壤呈现酸化趋势,不同土类、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种植制度土壤pH值时空变化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农技服务》2019,(7):9-12
掌握威宁县耕地利用管理地力变化,为区域耕地合理利用管理、质量提升提供有效依据,对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设置的无肥区、习惯施肥区、配方施肥区处理2016~2018年作物产量、土壤养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年度作物产量均是配方施肥区习惯施肥区不施肥区;2)不施肥作物产量随利用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而配方施肥区、习惯施肥区作物产量基本稳定;3)化肥投产比是配方施肥区优于习惯施肥区;4)无肥区、习惯施肥区、配方施肥区土壤肥力主要指标pH(酸碱度)、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年度间均有一定差异,总体是土壤pH值呈上升趋势、有机质呈下降趋势、碱解氮呈上升趋势、有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速效钾呈上升趋势、缓效钾呈下降趋势,但各处理上升或下降幅度均较小,且无肥区低于或高于习惯施肥区、配方施肥区。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防控、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的科学途径,以福建省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与ArcGIS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对福建省4 261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福建省耕地土壤pH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pH自东南沿海至内陆山地地区呈逐渐降低趋势:全省耕地土壤pH为3.00~9.62,平均值为5.35,变异系数为14.95%,69.3%的耕地土壤pH小于5.5;南平市(5.09)、三明市(5.16)、龙岩市(5.21)、宁德市(5.22)及漳州市(5.42)70%以上的耕地土壤pH<5.5;而厦门市(5.58)、泉州市(5.90)、福州市(5.62)及莆田市(5.96)50%以上耕地土壤pH>5.5。海拔、降雨量、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显著影响土壤pH,土壤pH与海拔、降雨量和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砂土土壤pH为5.38,显著高于壤土(5.20)和粘土(5.14);滨海盐土土壤pH为6.36,显著高于潮土、水稻土、砖红壤、紫色土、黄壤和红壤;黄壤和红壤土壤pH显著低于潮土和水稻土,潮土和水稻土土壤pH差异不显著;茶园土壤pH为4.67,显著低于果园、蔬菜、烤烟、水稻、块茎和油料作物土壤pH;油料、蔬菜和块茎类作物土壤pH显著高于水稻、烤烟和果园土壤pH,水稻和烤烟土壤pH差异不显著。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和海拔是驱动土壤pH变化的重要因子,其次是降雨量和作物类型。整体而言,福建省近70%的耕地土壤处于酸性或强酸性水平,建议通过养分综合管理、增施碱性物料等农业措施提升土壤pH,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昌吉市阿什里乡牧民定居区耕地的土壤养分情况,为其合理施肥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常规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等指标.[结果]研究区域土壤养分中有机质的含量在9.82~ 15.96 g/kg,平均为14.24 g/kg;碱解氮含量在20.67~ 82.70 mg/kg,平均为39.05 mg/kg;速效磷含量在0.54~ 7.63 mg/kg,平均为3.12 mg/kg;速效钾含量在19.30~ 34.47 mg/kg,平均为25.80 mg/kg;pH值在6.9~8.6,平均为7.9.[结论]该牧民定居点的耕地土壤养分水平较低,耕地质量以四至六级耕地为主,耕地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4.
根据江西省1979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和2005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和2005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时期的耕地土壤pH值数据,分析了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的现状。结果表明:2005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时期的耕地土壤pH值数据,分析了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的现状。结果表明:20052012年全省耕地土壤pH平均值是5.2,比19792012年全省耕地土壤pH平均值是5.2,比19791983年下降了0.3;土壤pH值低于6.5的酸化耕地面积比例为98.72%,比19791983年下降了0.3;土壤pH值低于6.5的酸化耕地面积比例为98.72%,比19791983年提高了7.48个百分点。江西耕地土壤酸化的本质原因是酸性的成土母质,主要原因是长期大量施用生理酸性化肥。合理施用石灰、科学施肥是改良酸化耕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耕地土壤pH值和养分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推荐的土壤养分和pH值的分级标准,对2014年江西省5个不同区域(赣南、赣北、赣中、赣西、赣东北)的94个县(市)具有代表性的4 188个耕地土壤的养分和pH值的测定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明江西省耕地土壤养分及pH状况。结果表明:江西省耕地土壤pH值平均为5.3,偏酸性;赣南、赣北耕地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28.5、25.8 g/kg,属中等水平,而赣中、赣西和赣东北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31.9、33.9、31.1 g/kg,属较丰富水平;赣南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均值为144.4 mg/kg,属较丰富水平,其他4个区域的均值均高于150 mg/kg,属丰富水平;赣南、赣中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21.8、21.6 mg/kg,属较丰富水平,其他3个区域的属中等水平;5个区域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均值均在50~100 mg/kg,属较缺乏水平。可见,江西省耕地土壤酸化严重,养分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16.
文登市耕地土壤酸化现状及改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pH(土壤酸碱度)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酸化直接导致了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变差,打破了原有的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应对酸化耕地土壤进行改良。1文登市耕地土壤酸化现状及影响1.1土壤pH分级分析根据2005~2012年文登市11 478个样品的化验分析,耕地土壤pH的变化范  相似文献   

17.
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砖红壤理化性质差异,以期为粤西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地块(林地、草地、耕地、荒地、绿化地)作为研究区,通过比较研究区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差异,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限制因子,提出相应的土地改良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pH值、有机质含量、全量氮磷钾、速效氮磷钾含量影响显著:(1)土壤容重大小为绿化地耕地草地、林地荒地;土壤孔隙度大小为荒地草地、林地耕地绿化地;(2)土壤pH大小为绿化地耕地、草地、林地荒地;土壤有机质大小为耕地、草地和林地荒地和绿化地;(3)土壤全量氮磷钾大小为耕地、草地和林地荒地和绿化地;土壤速效氮磷含量大小为耕地草地、林地荒地绿化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大小为耕地荒地、林地草地绿化地。建议通过增施有机肥、中耕松土、深耕等种植措施对绿化地、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改良;通过施用有机肥、速效化肥,以及有机—无机肥料的合理配施来改善荒地和绿化地的土壤氮磷钾养分状况。并为种植牧草的草地施用更多的速效钾肥,来补偿每年收获所带走的钾元素。  相似文献   

18.
姚静  张永娥  王瑞良  闫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431-7434
以山东费县为例,对3种不同耕地利用方式(粮田、果园、菜地)下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利用方式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偏低;菜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硼含量明显高于粮田和果园,有效铜和有效钼含量受耕地管理措施影响较小;粮田土壤pH值最高,菜地土壤pH值最低,蔬菜地土壤具有明显的酸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酸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的酸化情况,为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启动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料,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作比对,分析两个时期该县耕地土壤pH值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对于第二次土壤普查,该县耕地土壤pH值总体平均下降0.73个pH值单位,微酸性至强酸性土壤样点所占百分比由9.8%上升到55.8%。非石灰岩母质发育的耕地土壤酸化程度较重,石灰岩母质发育的耕地或碳酸盐含量较高的耕地相对较轻。旱作连作土壤酸化程度较重,水稻连作次之,水旱轮作和玉米—黄豆轮作相对较轻。土壤酸化程度与氮肥投入和作物吸收带走氮素的盈余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土壤全氮含量均呈非线性高度负相关。【结论】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酸化现象比较突出,先天成土条件以及后天有机肥投入量少、过量施用氮素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耕地土壤酸化现状与改良措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江西省1979~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和2005~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时期的耕地土壤pH值数据,分析了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的现状。结果表明:2005~2012年全省耕地土壤pH平均值是5.2,比1979~1983年下降了0.3;土壤pH值低于6.5的酸化耕地面积比例为98.72%,比1979~1983年提高了7.48个百分点。江西耕地土壤酸化的本质原因是酸性的成土母质,主要原因是长期大量施用生理酸性化肥。合理施用石灰、科学施肥是改良酸化耕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