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研究不同树种及不同龄组下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东北地区主要针叶人工林森林质量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林业局曙光林场以及红石林场下的红松中幼龄林、落叶松中幼龄林以及云杉幼龄林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设置27块试验样地,采用低(10%~20%)、中(20%~40%)、高(大于40%)3种不同强度对其进行间伐实验并测定基本因子,于2018年对其进行复测。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在中高强度的间伐下,生长速度更佳。云杉幼龄林抚育后期胸径较对照样地生长增幅最大,达到124.18%,红松幼龄林抚育后期胸径较对照样地胸径生长增幅最小,为49.75%。树高生长增幅最大的为红松中龄林,最小的为落叶松幼龄林。不同树种,不同龄组间断面积、材积、生物量以及碳储量整体而言增幅趋势较为一致。间伐前后Weibull函数的3个主要参数a、b以及c在间伐后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同林分、不同龄组之间间伐后,灌木以及草本的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Simpson指数均呈现一定程度的增加,且基本上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整体而言,间伐后对于草本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大于对灌木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地数据,依据兴安落叶松过伐林结构现状,围绕间伐对象的确定方法、间伐强度的生成,人工辅助更新措施,母树的培育及格局,林分演替调控,林木格局及垂直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了人工促进更新、诱导混交林、抚育间伐和局部抚育人工促进更新4种结构优化技术措施,初步分析了效果。结果表明:通过4种结构优化技术措施,能够有效调整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树种组成,降低林木聚集系数,优化林木格局,提高林分空间利用率,促进正向演替。  相似文献   

3.
杉木林历来采用下层抚育间伐作业。杉木林上层,下层抚育间伐对比试验说明,上层抚育间伐能比下层抚育间伐显著地提高林分生长量。本文论述了上层抚育间伐显著提高林分生长量的机理,并提出上层抚育可应用于杉木林的首次间伐。  相似文献   

4.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经营决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岔林业局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不同年龄采伐和更新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对于人工落叶松近熟林,在其采伐后更新树种的选择上应以云杉、红松为主,不宜选择落叶松造林;在采伐方式上,对落叶松人工近熟林的经营宜采用大强度间伐,每公顷保留400株为宜,不宜采用大面积皆伐和带状皆伐方式;落叶松人工林经济成熟年龄应定15~20 a;在一般公益林区,落叶松人工林数量成熟年龄应定在25-30 a为宜。  相似文献   

5.
为说明不同抚育强度对黄土高原南部辽东栎林幼苗更新的影响,本文以黄龙山林区蔡家川林场辽东栎群落为研究对象,未采伐为对照,对经过5年恢复后,皆伐、间伐30%、间伐15%三种抚育强度的辽东栎林地,实生和萌生幼苗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抚育强度后的实生、萌生幼苗数量、幼苗生长状况、林地生态指标均与未采伐林地有差异;经过间伐30%的林地,其幼苗个体平均基径、高度、冠幅、叶面积、土壤养分、水分等指标均有显著增加;间伐15%林地上述指标均有增加;皆伐后的林地相对未采伐林地,萌生苗数量增加,实生苗数量减少,土壤养分、水分等指标降低。间伐与皆伐措施后比较,间伐措施的林地辽东栎实生幼苗数量多,个体发育良好,土壤养分水分相对较高;皆伐措施的辽东栎建群种萌生幼苗数量多,但土壤水分养分下降。未来该地区辽东栎林经营管理中,应以近自然抚育为主,尽量减少对灌草层破坏,完善群落复层结构;间伐强度拟定为30%,尽量间伐劣质木、病虫木,促进群落向异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小气候定点观测方法,从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表层土壤温度、风速等气象因子方面对兴安落叶松原始林、抚育间伐更新林、渐伐更新林、皆伐更新林和无林地等5种不同干扰方式下的兴安落叶松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说明不同干扰方式下的兴安落叶松林小气候特征有区别,大气温度、表层土壤温度、风速气象因子方面原始林、抚育间伐更新林、渐伐更新林、皆伐更新林、无林地数值依次递减,而大气相对湿度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人工林的调控要素有间伐对象、间伐时间、间伐强度和间伐方式等。间伐方式应根据林分的特点和培育的目的来确定,必须从落叶松的生物学特性出发,确定一个科学的间伐强度。在进行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时,间伐对象的选择相当重要。提高林分生长量的关键在于:根据落叶松的生物学特点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采取合理的抚育措施,科学地调控林分生态因子。对落叶松近熟林也可以高强度间伐,然后采取林下更新的经营方式,既促进了林木的径级增长,又充分地利用了生态位空间,提高了林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间伐对华北落叶松林分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使得森林结构分布更加合理,对关帝山林区的华北落叶松采取不同抚育强度的间伐,测定林分内物种丰富度和生长指标,依托胸径计算不同间伐样地的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分析间伐对林分物种结构和空间结构参数的影响,综合评价森林结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物种多样性各参数无明显变化规律,但当强度大于17%时整体物种多样性优于对照样地,角尺度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混交度呈先上升趋于稳定后下降的趋势,大小比增加并趋于稳定。由此可知,17%以上的间伐强度能够改善林分整体物种结构,13%~17%的间伐强度适用于调整华北落叶松林分分布状态,间伐对于改善林分内树种组成结构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间伐使得林分内树木竞争减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进一步完备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障碍的研究体系,本研究从幼苗更新特征方面,揭示或反映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9—2020年,对不同强度间伐作业(于2010年6月完成)的27年、31年和47年共3个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林下幼苗群体展开调查研究。  结果  (1) 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在经过35%极重度间伐、30%重度间伐、20%中度间伐和15%轻度间伐作业以及自然稀疏后的9 ~ 10年里,林下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天然更新,更新苗层次均为幼苗,无落叶松幼树存在。幼苗以1年生幼苗为主,多年生幼苗的年龄多为2年。在幼苗更新频率的表现上,更新能力与林龄间呈反比,以27年华北落叶松林的表现最好,47年人工林的最差。(2) 幼苗苗龄分布中,1年生幼苗占比高,更高苗龄的幼苗占比极少,1年生和2年生幼苗的损失较大,在向多年生幼苗的过渡过程中存在更新断层。(3) 幼苗地径和苗高在不同时期以及林分间的差异均较小(P > 0.05)。经过一个生长季,幼苗地径明显减小(P < 0.05),苗高则存在不显著增长(P > 0.05)。(4) 连续2年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等级的观测结果均为更新不良。林龄和林分密度对更新密度的影响较大(P < 0.05),2年内均以31年落叶松林整体更新密度最大(P < 0.05),更新密度则与林分密度间整体呈现正相关(P < 0.05)。相较于2019年,绝大部分样地内更新密度在2020年的表现均存在一定程度地下降(P > 0.05)。(5) 连续2年生长季内幼苗密度的动态变化在3个人工林中相对一致,7月底为萌发高峰期,幼苗损失主要发生在冬季。(6) 生长季成活率和越冬成活率在不同人工林间的差异较小(P > 0.05)。2019年27年落叶松林中生长季成活率要显著优于2020年的(P < 0.05);越冬成活率则在各人工林中均显著低于生长季成活率(P < 0.05)。  结论  塞罕坝地区3个龄级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经过4种强度间伐后的9 ~ 10年里,各人工林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天然更新。林龄和林分密度主要通过影响林下幼苗的更新频率和更新密度影响到天然更新;而对于林下幼苗的年龄分布、生长状况、更新动态以及成活率等更新特征的影响则较小。即林龄和林分密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幼苗数量来影响林下更新状态。相对而言,对结实能力更强的幼、中龄林,可通过间伐促进母树生长,提高林分整体的种子产量。并可能通过加大间伐强度和缩短轮伐期等方式,增加间伐对于林分的整体种苗品质、林下更新的环境因子和塞罕坝地区幼苗生长季期限等方面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保留木的生长状况与正常林分无大差异,总观伐前更新效果,如果采用伐前更新,当前推带状皆伐,更新树种可考虑以红松,云杉为主。  相似文献   

11.
红松、樟子松、落叶松是我国北方三大用材树种。80年代初,针对三树种人或幼龄林抚育间伐技术的指标,开展了定位与半定位试验研究。结合林业生产,探讨了红松、樟子松、落叶松林持久能间的开始期、间隔期、终止期、抚育采伐强度及间代方法。  相似文献   

12.
抚育间伐强度对侧柏林及林下植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干旱阳坡侧柏为研究对象,分析抚育间伐强度与侧柏林生长、天然落种更新、林下植被生长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间伐强度进行森林健康等级评价。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对林木单株的直径和高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天然更新的数量及其分布特征与抚育间伐强度关系较大,低强度间伐林分天然更新数量和种类较少,随着间伐强度增大,更新数量和种类随之增加,40%间伐强度为40%时,林内中生树种更新最多;抚育过程中林窗的分布情况是决定林下灌、草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不同强度抚育后林下植物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增大;从生产力、群落结构功能、抵抗力(干扰)、效益等4个方面9个指标对林分健康等级进行评价,间伐强度为40%时,林分达到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从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分整体出发,围绕优化林分结构,调控演替,促进林分生长,提高林分生产力和自然更新能力为目的,根据林木个体大小、年龄、位置、作用、用途和其他重要程度,提出了林木分类管理方法与技术。(1)目前林木分类方法应为一般性的指导,针对现实林分,要注重考虑林木格局、更新、演替、空间利用等因素,以符合结构优化经营要求。(2)将林木分为用材树、用材后备树、伴生树、演替树、母树、更新幼树和间伐树等7类,从而明确了结构优化目的性,有效分解了结构优化途径,方便抚育经营操作,可为确定合理的间伐强度及方式提供依据。(3)不同结构的林分各类林木株数比例不同,相应的间伐强度、间伐树组成也不同。伐除一定比例的被压木以外,选定间伐树时应考虑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等各个层次。(4)依据林分结构现状、各类林木株数比例及构成,从林分整体上考虑优化问题,确定了较低间伐强度(5.1%~19.5%)。这将更有利于减少干扰,促进更新,调整树种组成,优化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14.
抚育间伐是主动干预人工林生长的主要营林措施,合理的抚育间伐对改善森林林冠层营养空间,保证林木生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抚育间伐对森林生长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采取合理的间伐方式实现优化管理。研究造林树种杉木不同抚育措施的林分效果,探讨抚育间伐对林分直径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平均胸径、单位面积蓄积量等影响;提出通过林下补植措施进行人工更新。  相似文献   

15.
由于林地劣化或遭受天然灾害等,致使人工林经营区林分次生林化,降低生产力,亟需复育建造以符人工林经营目标。以生长不佳之人工林,实行列整理伐改善林相,并逐步更新建造为复层林,探究复层林营造方式对林分组成结构、栽植苗木、微环境的影响。试验林分包含整理伐带与保留带各20 m(A区)、整理带8 m与保留带10 m (B区),整理伐对象主要为下层灌木及形质不良之林木,于整理伐带林地进行更新建造。伐后选用经济树种无患子、乌心石、台湾肖楠栽植造林,进行孔隙环境之生长适应比较。经整理伐2 a后之林分结构调查结果表明:林分整理伐虽可促进留存林木的生长,但林木易受风害;林分受光量因整理伐带宽及地形影响于日域间变化大,A区平均受光量高于B区,且B区于整理伐2 a后已渐回复林冠覆盖;A区更新苗木之存活率略高于B区,但无显著差异;无患子之存活率(87%以上)显著高于乌心石、台湾肖楠(约50%)。无患子及乌心石由于环境与生物为害,苗木死亡率变化随季节而有所变动,台湾肖楠则受初栽之苗木质量较差影响。各树种苗木之苗高及基径生长均以A区为佳,树种间以无患子苗高生长最快;以苗木健壮指数(高径比)表现,小孔隙之B区苗木形质均成细长形。2种林冠孔隙环境3树种苗木经栽植2 a之生长表现,小空隙之B区较不利于栽植苗木生长,建议整理伐带宽大于林分树高。未来进行带状之复层林营造时,行列整理伐带宽应大于原林分树高形成较大之林冠孔隙,较有利于栽植苗木更新成长;并建议采用优质大苗,但更新阶段之苗木易受环境及周遭野生动物啃食等危害,建议加强初期之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长的影响,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间伐提供依据.在坡向、海拔一致,林龄为30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选取了9个监测样地,分别代表3种间伐强度:20%、25%、30%,每一种间伐强度3个重复;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的保留密度分别为1050、1200、1350株/hm2.同时,在同一林分中设置了3个对照样地.调查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各间伐样地和对照样地中树木的胸径和树高,并通过对林分平均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以确定不同保留密度下样地与对照样地中各指标的差异,从而认识不同间伐强度的抚育效果.结果表明,林分抚育间伐明显改变了林分的结构,但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的胸径、树高、蓄积增长量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强度为30%的间伐效果最显著.这说明适度地间伐对林木的胸径、树高、蓄积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量有明显的影响,且林木生长速度、生长量都随着林分保留密度、郁闭度的加大而减小,说明适度抚育间伐措施对华北落叶松人工中龄林的生长有明显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帝山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关帝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强度间伐后林下植物群落调查,分析了抚育间伐对林下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水文生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后林下植被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随抚育间伐强度的提高而增大,林下植被木本植物各指标都随抚育间伐强度的提高而减小,抚育间伐对林下植被草本植物的影响显著大于对林下木本植物的影响,各林分水分指示植物以潮润型为主,伐后林下潮湿型指示植物较未间伐林分增加;间伐后短期内灌木层的植物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间伐强度(15%,30%和40%)进行均匀间伐,在林下采用5个树种(柞树、红松、胡桃楸、云杉和水曲柳)按照1 000、1 500和2 000株/hm2 3种更新密度进行人工更新,研究更新幼树的成活率、及苗高、地径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更新1年后,采伐强度40%成活率>采伐强度30%成活率>采伐强度15%成活率,更新密度1 000株/hm2成活率>更新密度1500株/hm2成活率>更新密度2 000株/hm2成活率,水曲柳成活率>红松成活率>柞树成活率>胡桃楸成活率>云杉成活率;生长情况的高低顺序是:采伐强度40%林下更新生长>采伐强度30%林下更新生长>采伐强度15%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1 0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1 5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2 0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水曲柳林下更新生长>云杉林下更新生长>胡桃楸林下更新生长>柞树林下更新生长>红松林下更新生长.  相似文献   

19.
抚育间伐和修枝对落叶松用材林生长和冠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揭示抚育对林木生长的影响,确定森林抚育经营方式,以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用材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间伐强度(10种)和不同修枝强度(4种)对林分生长和冠层的影响。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和冠层的主效应显著。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胸径和单株材积4 a总生长量逐渐增加,且各抚育间伐强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抚育间伐强度下,树高4 a总生长量间差异性不显著,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再减的趋势。在不同修枝强度下,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单木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与抚育间伐强度的关系符合指数模型,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与抚育间伐强度呈现二次多项式的关系。各抚育间伐样地冠层的叶面积指数、冠下总辐射通量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再减的趋势,冠下总辐射通量呈现先减再增的变化趋势。不同修枝强度间各项指标差异性不显著,综合分析来看,兴安落叶松用材林最适宜的修枝强度为1/2。  相似文献   

20.
次生蒙古栎林抚育改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0a对次生蒙古栎林进行抚育改造试验,结果表明:次生蒙古栎林采取带状皆伐和带状疏伐相结合的抚育改造经营方向是可行的,皆伐带及疏伐带带宽均以10m为宜,疏伐带簇状更新红松,红皮云杉,皆伐带则单株或簇状更新樟子松,红松,红皮云杉均可,疏伐带二次疏伐抚育时间15a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