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品种的增多,玉米瘤黑粉病在许多地方严重发生,区域不断扩大,损失日益增加,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武威市2005年玉米瘤黑粉病发生面积达2.98万hm^2,占玉米种植面积的70.5%,重发面积达到1.58万hm^2,  相似文献   

2.
草地贪夜蛾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害虫之一,具有寄主广泛性、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等特点,存在暴发为害甘蔗的灾害性威胁。2019年,云南景谷、陇川、耿马、勐海、盈江、澜沧甘蔗产区相继发现草地贪夜蛾危害甘蔗,发生面积1232.81hm^2、成灾面积415.67hm^2,最高百株虫口数32.3头。结合我国蔗区甘蔗生产实际,抓住低龄幼虫防治关键期,加强普查,通过科学引导,采取生态调控、天敌保护利用、生物防治、药剂防治和成虫诱杀等防控措施,实现草地贪夜蛾防治处置率≥90%,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比例≥30%,综合防控效果达到85%,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无为县位于长江中游北埠,耕地面积约9万hm^2,棉花常年种植面积在3.33万hm^2左右,是安徽省棉花种植大县。90年代棉铃虫发生严重,特别是1992年和1998年,棉铃虫发生之重,创历史最高记录。1992年,无为县白茆镇农民把当年棉花遭受棉铃虫危害描述成“辛辛苦苦四五个月,干干净净七八天”;  相似文献   

4.
2011~2014年,石门县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共示范推广超级杂交稻26533.3 hm^2,平均产量达9156 kg/hm^2,总产稻谷242935.8 t。介绍了实施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的措施与经验,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需在超级杂交稻品种适应性、抗性筛选、配套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领域加大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5.
依靠科技开发优质稻米推进河南水稻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省在优质稻米开发、节本轻简栽培、优质化栽培技术应用以及水稻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开发等方面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面积和总产稳定,优质稻比重加大。2000~2002年,全省累计水稻面积134.5万hm^2,总产858.0万t,年均面积47.0万hm^2,与“九五”相比基本持平。优质稻面积逐年增加,2003年达20万hm^2,所占比重接近70%,较“九五”期间提高了30%;二是先进技术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6.
土壤有毒重金属镉毒害及镉低积累型水稻筛选与改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胡培松 《中国稻米》2004,10(2):10-12
土壤中镉及对动植物的毒害作用据有关资料,1980年全国工业“三废”污染农田266.7万hm^2,1988年增加到666.7万hm^2,而1992年全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000万hm^2,目前我国污灌总面积的45%土壤受到污染,每年损失粮食120亿kg。而镉、汞、铅、砷、铬这些重金属对人类和动植物具有强毒害作用,在某些  相似文献   

7.
新闻集锦     
《中国稻米》2009,(6):74-74
农业部发布2009年全国超级稻发展情况全国超级稻推广面积继续扩大。据初步统计,2009年,69个经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示范推广面积预计达到606.6万hm^2,比原计划增加40万hm^2,超7.1%;与2008年示范推广面积556.1万hm^2相比,增加50.5万hm^2,增长9.1%。超级稻增产增收潜力不断显现。据初步统计,2009年69个经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平均单产556.3kg/667m^2,  相似文献   

8.
新香优80在我县已种植6a,表现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育期适中、高产稳产。1998年开始作为我县晚稻盘育抛秧栽培的主要组合大面积推广,普获丰收,2000年该组合盘育抛栽面积达到1.53万hm^2,占全县晚稻盘育抛栽面积的76.7%,占该组合种植面积的85.2%,1998-2000年平均产量达7.82-8.26t/hm^2。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主栽玉米杂交种SC704、掖单12、和单1号、户单1号和八农703为材料.用Gaussian模型拟合了年种植面积随推广年份的扩散特征。分析结果表明.SC704的经济寿命最长.最大推广面积和累积推广面积最大.分别为23年、12.44万hm^2和310.63万hm^2.主要原因是生育期适合、耐密性强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研究结果为本地区玉米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世界盐碱地面积近10亿hm^2。根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盐碱地资源面积约0.35亿hm^2,其中盐碱耕地0.059亿hm^2,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东北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11.
稻田福寿螺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描述了福寿螺的形态特征,总结其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减少稻田福寿螺对水稻危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农业部财政补贴资金的支持下,建湖县2007年以来在全县全面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3年来,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33万hm^2,覆盖行政村数201个,涉及农户30万户。施用配方肥总量5万t左右,施肥面积11.33万hm^2。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水稻平均单产达9.55t/hm^2,  相似文献   

13.
大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20余年大麦育种实践,采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经过四改五提高,经历了四个阶段,育成经省、市审定的品种4个,经品试有突出优点而推广面积在6.7万hm^2以上的品系13个。这些品种和品系累计推广面积已达到200万hm^2,为我省乃至全国大麦生产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从旭 《江西棉花》2009,31(1):64-64
棉花微钵育苗技术(即塑盘育苗)具有轻型、简化、高效、节工、节本等特点。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可节省制钵摆钵用工15个/hm^2,苗床管理用工15个/hm^2,取苗移栽用工15个/hm^2,节省塑膜等成本1/3以上,同时育苗面积明显减少,且育苗过程有所缩短和移栽劳动强度也有所降低。现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1 2009年江苏洋口港地区棉花高产创建情况 江苏南通市如东县丰利镇2009年全镇植棉面积1081.5hm^2,涉及光荣、环农、周桥、环堤、张家园、包场、兴南、南宁、龙口、双灰山等10个村,面积比2008年减少133hm^2。在品种布局方面,稻棉轮作区主推科棉6号,沿海棉区应用冀生棉19、鲁棉23、冀杂1号等,其中科棉系列棉花应用近400hm^2。  相似文献   

16.
(续上期)从1987年起,由于苎麻原麻供过于求,导致卖麻难,种植面积下降较快,1988年下降到78000hm^2,1989年下降到42387hm^2,1991年下降到11153hm^2,1992年开始回升,面积为12953hm^2,1997年恢复到21000hm^2,1998年23307hm^2。从1999年起,由于苎麻国际市场看好,湖南省苎麻种植面积稳步回升,当年达到29267hm^2,此时湖南省苎麻栽培品种开始大面积更新,产量上升较快,产量达到6.00万t。调查表明,至2002年底,湖南省的苎麻种植面积已恢复到66060hm^2,总产14.63万吨,且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趋于稳定,最近5年来没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表8)。  相似文献   

17.
海盐县地处浙北杭州湾北岸,属长江下游棉区,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单产水平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棉花种植面积为历史最高,达到了4000hm^2,并于1984年创下皮棉产量1515kg/hm^2的历史纪录。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海盐县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植棉面积仍保持在1300-2000hm^2,21世纪初在700hm^2上下徘徊。作者于2012年3月抽取了海盐县三个棉花主产乡镇(街道)、15个村(社区)具有代表性农户共112户进行调查,以了解2012年海盐县棉农对棉花的种植意向,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建议,为棉花生产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以稳定棉花生产。  相似文献   

18.
春小麦复种谷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永娟  李晶  勾福山 《杂粮作物》2009,29(2):132-132
台安县小麦种植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全县小麦播种面积已达到1500多hm^2,随着品种的不断更新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小麦产量也由原来的1500kg/hm^2到现在的6000kg/hm^2。前些年下茬一般种植蔬菜、大葱、豌豆等作物。为了稳定粮食作物的面积及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2007年我们在台安县新台镇进行小麦复种谷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2008年种植面积3.3hm^2。经过两年的研究总结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杂粮作物》2009,(1):F0002-F0002
王家堡村位于海城市接文镇东北部,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距市区35km,总面积1653hm^2。主要以林、果、蚕生产为主,现有耕地47hm^2,有林面积300多hm^2,果园面积900多hm^2,柞蚕场320hm^2。其中,南果梨生产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有南果梨等各种果树40万株。  相似文献   

20.
甜菜稳产提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促进甘肃省甜菜生产发展,引进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LN90910、HYB-74、MK4081、LN90909、MK4087等丰产高糖甜菜新品种,并积极开展适宜密度、地膜覆盖、科学施肥、合理轮作等稳产提糖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经组装配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成效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引进适种甜菜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00 050~111 150株/hm^2;白色和黑色地膜全覆盖均对甜菜根产、含糖及节水有明显促进作用,黑色地膜略优于白色地膜;氮磷钾硼锌等营养素合理配比有利于提高甜菜产质量,氮肥过量不利于糖分积累;甜菜施用莱姆佳专用肥1125 kg/hm^2,比常规施肥增产,含糖增加,增加纯效益2443.5元/hm^2;重茬和迎茬的甜菜褐斑病、黄化毒病、丛根病和根腐病发病率分别比3年轮作高8.7~23.6、16.5~40.8、19.8~34.0和18.2~24.6个百分点,轮作年限越短各种病害越重。示范结果表明,在张掖市甘州区,示范推广面积150 hm^2,平均甜菜根产量达到85 200 kg/hm^2,含糖率16.6%;在武威市凉州区,示范推广面积110 hm^2,甜菜根产量达到88 440 kg/hm^2,含糖率15.7%;在酒泉肃州区,示范推广面积140 hm^2,平均甜菜根产量达到88 050 kg/hm^2,含糖率15.9%;示范区平均甜菜根产量增加14.0%~16.5%,含糖率提高1.5~2.0度,成效显著。本研究为甘肃甜菜生产发展提供适宜的集成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