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合理的放牧方式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轮牧方式对滩羊牧食特性、体重及繁殖性能的影响可为草地放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宁夏面积最大的荒漠草原为对象,在载畜率为0.75只/hm2水平下,设置连续放牧(CG)、二区轮牧(TG)、四区轮牧(FG)、六区轮牧(SG)4个处理。采用跟群全天观察法测定滩羊的牧食习性,利用差额法测定采食量,采用常规方法测定草群和滩羊摄入牧草营养成分,每个轮牧周期结束观测滩羊的体重,统计放牧期间繁殖性能等。【结果】放牧全天,滩羊采食时间占据了主体,比例达64%以上。随轮牧分区增加,滩羊采食、游走站立时间下降(P0.05),反刍卧息时间增加(P0.05);排泄、争斗、瘙痒、啃食异物等其他行为受个体行为影响更大,所占时间比例不到1.4%。草地牧草采食量表现为四区与六区轮牧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连续放牧和二区轮牧,连续放牧采食量最低(P0.05);草地采食率呈现连续轮牧二区轮牧四区轮牧六区轮牧的趋势,连续放牧达到39.06%,六区轮牧仅为27.9%;滩羊日采食量在二区、四区、六区轮牧方式下差异不大(P0.05),在连续放牧区最低(P0.05)。滩羊摄入的牧草的粗蛋白、粗脂肪、磷的含量总体高于草群相应养分含量,而粗纤维和钙低于草群养分含量,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比较接近,说明滩羊具有选食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牧草的能力;随轮牧分区增加,滩羊摄入的牧草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粗纤维呈上升变化,但滩羊摄入干物质、粗蛋白和磷的总量增加;各处理下滩羊营养摄入量均超出了美国NRC绵羊饲养标准,说明暖季滩羊放牧不需要补饲。放牧期间,滩羊体重和日增重以连续放牧最低(P0.05),二区、四区及六区轮牧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下滩羊产羔率、羔羊平均初生重等繁殖性能接近,说明在适宜载畜率水平下,轮牧方式对滩羊繁殖性能影响不大。【结论】轮牧方式对滩羊牧食特征和增重产生了影响,相对于连续放牧,随轮牧分区增加,草地牧草采食率、滩羊采食时间和摄入的牧草粗蛋白含量下降,但草地采食量,滩羊日采食量及摄入的干物质、粗蛋白等营养物质总量增加。划区轮牧没有提高滩羊繁殖性能,但更有利于滩羊体重增加。若仅考虑滩羊牧食特征、增重性能以及生产中放牧管理的便利性,二区轮牧方式是宁夏荒漠草原滩羊暖季的最优放牧方式。  相似文献   

2.
短花针茅草原划区牧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绵羊野外放牧试验,连续5a在内蒙古高原短花针茅草原研究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续放牧对草地植被、土壤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为草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划区轮牧有利于发挥绵羊的生产性能,在草地可利用牧草生物量供应短缺时,表现更为明显。在可利用牧草生物量供应十分充足的情况下,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续放牧绵羊的生产性能比较接近。划区轮牧下绵羊发挥较高的生产性能是绵羊放牧行为、可利用牧草生物量、牧草营养物质含量、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绵羊放牧行为格局的改变是最重要的。绵羊在轮牧小区内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游走时间大大减少,对牧草选择性采食明显降低,极大地提高了绵羊的采食效率和饲草的转化效率,并且绵羊消耗的能量也大为降低;草地可利用牧草生物量是草地放牧制度评价的可靠,当可利用牧草生物量低于24g/m^2时,划区轮牧优于季节连续放牧,而且绵羊的采食量受到明显影响,它能作为牧场确定绵羊冬季补饲育肥日期的有效参考指标,草地植被、土壤对放牧制度的反应不很敏感。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续放牧区植被、土壤装况很接近,或轮牧稍好一些,在短期内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放牧强度和放牧制度影响牧草贮藏养分及草地早春生产力。全年禁牧、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牧草贮藏养分及草地早春生产力较高;重度放牧两者均最低;夏秋季节放牧较冬春季节放牧低。划区轮牧与同等放牧强度的中度放牧相比牧草可贮藏更多的养分,而且草地具有较高的早春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鸟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花尔基林业局不同放牧强度草地内鸟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正常草地、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草地内共观察到23种鸟类,其鸟类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4、0.89、1.05、0.49。各放牧强度样地内的鸟类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沙(即鸟)的密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在重度放牧草地内达到最大,而蒙古百灵、小沙百灵和鹌鹑的密度则逐渐降低。从正常草地至中度放牧草地云雀的密度逐渐增加,在中度放牧草地内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将呼伦贝尔羊草草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草地退化程度分别设置围封草地(对照)、轻度放牧草地、中度放牧草地和重度放牧草地4个样地,对其群落数量特征分析、并且将凋落物量与群落高度、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围封草地、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4个样地中,中度放牧时群落物种数最大;群落密度在重度放牧样地中最高。当放牧强度增大时,群落高度、群落盖度都相应减少;地上生物量逐渐降低;凋落物量逐渐降低;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凋落物的量与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凋落物的量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家庭牧场尺度上放牧制度对绵羊摄食和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家庭牧场尺度上,研究了划区轮牧与连续放牧2种不同放牧制度对绵羊摄食和体重的影响,目的是比较不同放牧制度对绵羊体重的影响,为草地合理放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暖季连续放牧的条件下,绵羊采食的植物种类多,摄食营养高,体增重快。但就整个放牧季节而言,连续放牧制度不利于牧草的均匀利用,使草群营养与绵羊体重表现出较大的波动,而划区轮牧能够保持绵羊体重的稳定增长与较高的家畜生产。试验中比较了模拟采食法、活动围笼法与经验公式法3种不同的采食量测定方法,根据观察与试验结果,笔者认为在大群家畜放牧条件下用模拟采食  相似文献   

7.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上,采用野外随机取样与室内分离相结合的方法,于2009年5月对连续8a不同强度放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无牧)条件下围栏草地地下生物量(包括活根和死根)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荒漠草原地下生物量变化与放牧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地下生物量总量总体上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在无牧、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条件下分别为965.6 g·m-2、874.0 g·m-2、701.9g·m-2和785.8 g·m-2,其中无牧和中牧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于植被类型和结构发生改变,造成重度放牧地下生物量高于中度放牧处理.各放牧条件下,活生物量与死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比例不同,其中活生物量所占比例在轻度放牧处理下最高,为19.49%,无牧条件下最低,仅为12.86%.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表层0cm~30cm,占总量的80%以上,各层生物量随取样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呈"T"型分布.从地下生物量积累角度考虑,放牧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植物根系的生长,表现为放牧处理间的地下活生物量所占比例均高于无牧.  相似文献   

8.
果树的叶面积指数(LAI)能为精确喷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但常规定义从垂直方向检测叶面积指数不满足水平方向精确喷雾的实际需求。采用LAI近红外透射检测系统从水平方向上检测柑橘树的LAI值,进而计算水平方向的叶片总面积,并以应用直接法得到的叶片真实总面积作为标准值衡量误差大小,同时与垂直方向的检测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东西和南北2个方向LAI检测结果的绝对误差的平均绝对值分别为0.45和0.40,相对误差的平均绝对值分别为17.37%和14.91%;叶片总面积的检测结果的误差与在垂直方向上应用LAI红外透射检测系统或WinSCANOPY型冠层分析仪的检测结果的误差接近;在水平方向上检测LAI和叶片总面积的准确性能够满足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评估不同放牧强度对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采用水浸泡法等测定不同放牧干扰条件(轻度1.50只羊单位/hm2、中度6.00只羊单位/hm2、重度9.00只羊单位/hm2)的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主要植物(功能群)叶面积比、鲜干重比及单位面积截留量,研究不同放牧干扰强度草地植被冠层层面对降雨截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与植被盖度随放牧强度增大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功能群)单位面积截留量不同放牧干扰强度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莎草、禾草及鹅绒委陵菜面积截留量随放牧干扰强度增加呈减少趋势,黄花棘豆呈增加趋势;地上生物量(x)与最大持水率(y)呈显著正相关性(P < 0.05),回归方程y=1.0982x+46.953;单位面积截留量(y)与叶面积指数(x)符合一元二次模型,回归方程 y=0.1132x2-0.2811x+0.485(R2 = 0.6982)。放牧干扰改变了植被盖度和含水量进而影响水源涵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玛曲县天然草地沙化动态及现状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通过对玛曲县2003年TM影像的解译判读,综合地形图、土地利用图以及前3期沙化监测资料,运用GIS技术,对2003年玛曲县草地沙化现状进行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并与前3期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玛曲县的沙化范围逐步扩展,沙化所涉及的黄河沿岸长度已达186.12 km,占县境内黄河总长的43%;1990年到2003年间,沙化土地面积呈指数形式增加,沙漠化总面积已增加到7 136.77 hm2;极重度和重度沙化草地面积已占到区域沙化面积的41.4%,中度、轻度沙化草地面积分别为31.4%和27.2%,另外还有潜在沙化土地3 616.11 hm2,区域沙化程度整体已达重度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建植8年经更新改良的人工草地上进行放牧强度、分区轮牧和连续放牧的比较试验表明,人工草地适宜的放牧强度为40%的利用率,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地牧草产量下降,杂草增加四川麻羊在人工草地当年和翌年牧羊分别为111.89头日数/亩和191.77头日数/亩.  相似文献   

12.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对比研究了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3种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土壤质地变粗;中度放牧有利于养分的供给;重度放牧使养分含量下降,pH值上升,削减牧场生产。  相似文献   

13.
山西亚高山草甸青草期羔羊划区轮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羔羊于青草期在亚高山草甸类草地进行了划区轮牧试验,试验羔羊分为四组,第Ⅰ、Ⅱ和Ⅲ组对草地牧草的利用率分别为40、50和60%,第Ⅳ组为对照,自由放牧。其结果表明,划区轮牧三组羔羊的增重分别比自由放牧提高52.16、47.15和41.62%(P<0.01),胴体重分别较自由放牧增加43.56、23.22和29.67%(P<0.05).通过实施划区轮牧,既能合理利用草地,又能提高放牧家畜的畜产品产量。亚高山草甸类草地四个月的青草期划区轮牧育肥羔羊,每只羊约需草地面积0.09~0.13ha.  相似文献   

14.
采用控制放牧试验,在昭苏研究了短期放牧强度对草甸草原植被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后草群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明显降低(P<0.05),密度变化不显著,且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间植被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显著增加了草原苔草重要值,降低了针茅重要值(P<0.05),其余草种相对较为稳定;放牧显著影响了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且轻度放牧下达到最高(P<0.05),而对Margalef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Mclntosh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短期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较缓慢,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15.
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植物多样性与退化程度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退化程度下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草原退化程度加重,植物种数目逐渐减少,其中禾本科植物物种明显下降,而豆科、菊科、莎草科植物物种数目变化不大;生活型内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半灌木类植物种逐渐减少,而一、二年生草本则呈现"低-高-低"的波动变化;中生植物物种数目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而中旱生和旱生植物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在草原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发生了羊草+杂类草草原-羊草+寸草苔-寸草苔的逆向演替;随草原退化加剧,群落α-多样性明显下降,其中重度退化草地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分别比轻度退化草地下降了27%、62%、61%;β-多样性指数表明,轻度退化草地与中度、重度退化草地的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中度与重度退化草地之间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群落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草地利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确定新源县则克台镇春秋草地不同利用方式,对比分析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放牧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高于打草地,其中,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分段放牧方式,划区轮牧和分段放牧草地土壤P、K含量高于自由放牧方式.分段放牧和划区轮牧物种数高于自由放牧和打草方式,划区轮牧的地上生物量最高.[结论]放牧利用方式在保持土壤养分、提高草地群落数量特征和生产性能上均高于打草地,划区轮牧是当地适宜的草地生产方式,而分段放牧具有潜在的优势,长期自由放牧则不利于草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伦贝尔草原中优势植物功能性状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方法]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放牧强度下羊草(Leymus chinensis)12个性状指标的变化。[结果]放牧强度对羊草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含水量、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厚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及单株重均有显著影响,对光化学反射指数和株高无显著影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叶片氮含量显著降低;轻度放牧的叶片磷含量显著高于中度放牧;轻度放牧的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含水量、叶片干物质含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与中度放牧、重度放牧之间均呈显著差异;中度放牧的叶片厚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的单株重显著高于重度放牧。植物通过对性状的权衡改变其资源利用策略,对不同的放牧强度作出响应。[结论]该研究可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选择青海省海北地区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初步分析了该地区高寒草地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地上生物量逐渐降低。2)随着放牧强度增加,高寒草甸物种数目逐渐降低;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对于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干扰增加了物种多样性指数。3)优良牧草生态位均较高,但放牧强度对其有显著影响。认为:对处于轻度、中度放牧草地,需要维持一定放牧强度,辅助采取补播、耙松、或适当去除毒杂草等方式。对于重度、极重度放牧草地,需要降低放牧强度,通过施肥或者采取建植人工草地方式,有助于其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不同类群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2014年9月在川西北红原县的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内选取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15 sheep/hm2)、中度放牧(medium grazing,MG,22 sheep/hm2)、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36 sheep/hm2)及无放牧(对照)(no grazing,NG) 4个样地。使用Vortis便携式吸虫器采集地表小型节肢动物;用环刀采集0-5、5-10和10-15 cm层土样,每层采2份,分别用干漏斗法(Tullgren)和湿漏斗法(Baermann)分别分离土壤节肢动物和土壤线虫。【结果】主成分(PCA)分析结果表明,无放牧处理与其他放牧处理样地间的3类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放牧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而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在3种放牧强度之间的差异最明显,其次是地表节肢动物,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3中放牧强度间的差异相对最小。3种放牧强度样地中的土壤节肢动物及土壤线虫的群落密度均显著高于无放牧处理样地(P<0.01),而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密度则以轻度放牧样地最低。地表节肢动物的类群数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加,但不同放强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且以无放牧处理最高,中度放牧处理最低,不同放牧强度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均是中度放牧强度样地的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强度样地(P<0.05);而Pielou 均匀度指数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土壤线虫的类群数以轻度放牧最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则是随放牧强度增加而下降,Pielou均匀度指数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以中度放牧最低,无放牧处理最高;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线虫的多样性指数在各放牧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和土壤节肢动物的密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化学性质呈显著相关(P<0.05或P<0.01),土壤线虫群落密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化学性质和放牧强度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不同类群土壤动物对放牧强度的响应不同,重度放牧有利于地表节肢动物,中度放牧利于土壤节肢动物,轻度放牧利于土壤线虫。因此在评价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时选取合适的土壤动物类群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其中草甸草原处于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在我国温性草甸草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再生资源。且内蒙古草原在我国温性草甸草原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大部分是放牧场。放牧是人类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过度的放牧会导致草原群落发生逆行演替,草地的生产性能不断降低,从而限制了草地畜牧业的稳定发展。【目的】 全面准确及时地评估放牧场退化状况,为维护和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方法】 通过总结草地放牧场退化演替规律及驱动机制,采用层次分析、专家调查以及比较矩阵分析方法,构建了内蒙古草甸草原放牧场退化指标体系,包括地上生物量、盖度、平均高度、植物种数、枯落物量、退化指示植物比例、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共8个指标。基于评估综合指数模型的建立,提出对照基准指标的参数,利用定量评估的综合指数反映草甸草原放牧场退化的整体状况。同时,探讨和研究了内蒙古草甸草原放牧场退化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技术方法,以呼伦贝尔谢尔塔拉控制放牧试验为基础,对该方法进行了评估验证。【结果】 研究得出内蒙古草甸草原放牧场评价指标体系的8项指标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地上生物量、盖度、平均高度、退化指示植物比例、植物种数、枯落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增加比例。草甸草原退化分级可以分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4个等级,当放牧等于零或很轻的放牧状态时草地属于未退化草地范围。当放牧为90%以上时草原属于重度退化草地范围。【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更长时期的探讨,对基准参考值做进一步的完善和更新,对放牧场退化评估指标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有利,可以为放牧场退化定量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