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由于石油烃污染场地有显著不同于其它类型污染场地的特征,故以探讨石油烃类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一般方法为目的,选取某典型石油烃污染场地,对土壤和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得出了该污染场地主要关注污染物为总石油烃。且土壤和地下水中总石油烃均存在超标现象,通过对超标点位进行分析判断原厂石油烃的排放源为生产车间、潜在排放源为罐区,场地污染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油罐发生泄漏;对土壤和地下水中总石油烃的非致癌危害商与非致癌风险控制值表征,计算结果表明:石油烃污染物已对土壤造成污染,并迁移至地下水,该污染场地可能对居住地人群造成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土壤的石油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在分析土壤石油烃污染危害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技术,包括物理修复、生物修复和化学修复等,并对各种技术的修复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了综述。其中,原位化学氧化技术是修复城市保留建筑内的石油烃污染场地有效的技术之一,以上海市的工程实例对高压旋喷注射法在城市石油烃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污染地块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防控污染地块环境风险,各地依据《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发布了疑似污染地块的名单,并要求土地使用权人开展进一步的土壤环境初步调查。针对某化工企业停产搬迁遗留场地,通过分析场地用地历史、生产工艺和产污环节等,制定了调查方案,并开展进一步的采样和检测工作,综合评估场地环境质量状况,进而明确该疑似污染地块是否属于污染地块,为后续的再开发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CST固化剂修复重金属和有机复合污染土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金属Zn、Pb、Cd和总石油烃复合污染土为对象,对新型固化剂CST的修复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室内pH值、酸缓冲能力、毒性浸出和重金属形态分布等测试,详细考察了CST固化复合污染土的关键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ST能够显著提高污染土pH值和耐酸侵蚀能力,并通过有效减少弱酸提取态重金属含量、氧化分解总石油烃,显著降低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浸出毒性,改善复合污染土壤的环境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和《上海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编制、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工作的补充规定(试行)》(沪环土[2020]62号)等相关要求,土地储备、出让、收回、续期前,土地使用权人(含土地储备机构)应组织完成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并向环保部门申请备案。针对某汽车制造企业停产后的场地,通过分析场地用地历史、生产工艺和产污环节等,制定了调查方案,并开展了进一步的采样和检测工作,综合评了估场地环境质量状况,进而明确了该疑似污染地块是否属于污染地块,为后续的再开发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孤岛油区石油-重金属复合污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在不同时期的脱氢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石油烃含量,研究了微生物在石油-重金属复合污染盐碱土修复过程中降解石油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能促进石油烃的降解,60d后,添加降解菌的实验组和未添加降解菌的对照组石油烃平均降解率分别为45.60%和17.57%。加菌的实验组微生物活性高于对照组,15d时土壤脱氢酶活性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出25.98%,微生物生物量碳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出43.76%。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某工业园区企业清拆退场后地块的环境污染状况,通过分析地块用地历史、企业生产情况等,制定了调查方案,并进行了采样和检测工作。此次调查工作布设34个土壤点位、设置10口地下水监测井,采集108个土壤样品、11套水样品,检测因子主要为pH值、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石油烃。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各检测因子检出浓度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地下水样品中各检测因子检出浓度均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Ⅳ类水限值。根据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检测结果,该地块满足第二类用地要求,无需进行进一步的环境详细调查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现阶段吉林省工业污染地块的数量、空间分布,污染地块的污染特征,并对污染地块进行了风险分析,以期为地块修复与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同  高良敏 《绿色科技》2014,(5):166-168
应用GIS技术对淮北刘桥矿区的塌陷水体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分析,结合多因子综合评价水质模型研究了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建立了基于GIS的研究区环境数据图层,导入实验室检测出的研究区各环境数据,并结合ArcGIS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利用插值法得出了不同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图:各因子在分布图上整体分布比较均匀,有个别因子例如总氮、Zn在某些区域呈现出规则或不规则的分布情况。通过多因子综合污染评价的方法对刘桥采煤沉陷区整体水质进行了研究评价,水质情况整体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Ⅴ类水质标准,部分区域在某些时期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Ⅳ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0.
田丰  高鹏程  陶涛  齐杰  朱晓玉 《绿色科技》2019,(16):165-167
指出了关停、搬迁后的工矿企业通常都会遗留大量场地污染环境,且通常表现为复合型污染。污染场地修复应在完成污染场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修复范围,选定修复方案。对某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的污染特征进行了实例分析,总结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土著菌群、无机盐、向日葵进行了石油烃降解试验,结果表明:石油烃降解率达到了76.3%,土壤石油类含量由5621.6mg/kg下降至1332.3mg/kg,为石油烃污染土壤治理提供了生物联合修复的实验数据支撑,该技术是土壤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陈蓓 《绿色科技》2019,(6):108-109
以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中地下水分层止水方法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开展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围绕如何进行场调中的分层止水方法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应用中的样品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场地中高浓度残留的多环芳烃污染已成为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难题。选取我国山西某典型焦化类污染场地,筛选化学氧化技术对场地污染土壤进行修复。为研究不同的化学氧化药剂对本工程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为后期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启动化学氧化修复试验。试验样品来自于现场两个不同地点,土壤中6种目标污染物总浓度分别高达24.43 mg/kg、74.96 mg/kg。试验分别研究了两种化学氧化药剂K药剂(主要成分为过硫酸钠和硫酸亚铁)及S药剂(主要成分为过氧化氢和硫酸亚铁)对轻度和重度污染土壤修复的效果,并结合工程修复目标值、现场土质特点等情况,确定采用S药剂修复本场地PAHs和TPH污染土壤,建议工程药剂投加比为2%且分批次投加。结果表明: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具有去除效率高的特点,非常适合我国焦化类场地污染土壤的修复;试验除为山西某焦化类污染场地提供技术外,对其它场地多环芳烃和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化学氧化修复也具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某化工厂场地PAHs污染土壤化学氧化修复工程为例。综述了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根据场地污染情况,将污染土壤分为中度及轻度污染土壤,通过现场中试确定活化过硫酸盐作为工程的修复药剂。现场施工中,采用筛分混合设备对土壤进行修复施工,修复后进行暂存养护。养护完成后,由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了取样检测,并评估了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工程土壤中PAHs总体达到修复目标值,修复达标。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江苏某原油管道泄露石油污染土壤开展了修复治理工程,修复土方量共计4902.5m3,工程采用异位生物修复对石油烃污染土壤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所用生物修复药剂为森诺公司自主研发的营养盐。工程结果表明:对于该项目初始浓度约为45000mg/kg的石油烃污染土壤,通过森诺自研发营养元素刺激土著菌的生长,在适宜条件下,土壤中的石油烃能够达到项目的修复目标值(≤4500mg/kg)。工程项目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降解最优条件为:药剂投加比为2%,pH值为中性7,含水率为35%,降解时间为90d;增加药剂投加量和降解时间能提高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在土壤含水率为20%~50%或pH值为6~8的范围内,过高或过低的土壤含水率和pH值会抑制生物对土壤中石油烃的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污染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尤其重金属污染不仅引起了我国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而且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铬(Cr)因具有致癌、高毒性特点,给土壤造成的污染在重金属污染中尤为严重,加强对铬污染的治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无论是环保部门还是相关生产企业都应将铬污染治理当做工作中的重点.考虑到我国铬污染场地比较多,而且治理形式严峻,因此,需要对铬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进行一定的研究.鉴于此,分析Cr的存在形态及当前Cr污染现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Cr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为有效降低Cr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我国东部某沿海城市企业搬迁地块拟开发为商住用地,对该场地进行了场地环境初步调查和水文地质调查。按照相关导则和指南布设土壤监测点23个、下水监测点5个,采集土壤样品共191个,地下水样品5个,依据相关标准进行了场地评价。结果表明:场地土壤检出的污染物中砷最大值超过筛选值,地下水中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和氯化物存在超标。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场地满足商住用地环境要求,属非污染地块,无需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石油开采由内陆向滨海区域转移,滨海湿地植物石油污染胁迫的风险正在增加。柽柳是滨海湿地优势植物物种,为探索柽柳对石油组分污染的响应,本试验以典型石油芳香烃组分菲为研究对象,利用砂基培养的方法,分析5mg/L、10mg/L菲污染浓度下,柽柳生长的变化,以及柽柳对菲吸收、转运作用。结果表明,试验污染浓度下,菲对柽柳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柽柳地上部菲富集显著小于地下部,富集系数(CF)较地下部低10倍以上;菲能够通过柽柳根系向地上部茎叶传导转移,传导系数(TF)为0.08左右;随污染浓度增加地上部、地下部富集系数显著降低(p0.05),而传导系数变化不大。研究结果为准确评价菲等疏水性石油组分在柽柳体内的吸收、分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构树是桑科构树属植物,基于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2015年构树被确定为国家精准扶贫树种,构树扶贫成为国家战略,为了解构树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ArcGIS技术对构树在国内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域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预测结果的精度采用ROC曲线法检测,结果显示数据精度为0.935,预测结果极准确,获得了较好的预测结果。(2)模型预测认为构树适生区域面积为307.104万km~2,适生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为31.99%;高适生区和极高适生区面积为178.752万km~2,占比为18.62%,长江流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为高适生区域。(3)降水和温度是影响构树潜在分布的气象要素。构树潜在适生区的研究对了解构树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合理制定构树扶贫开发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常光远 《绿色科技》2019,(12):164-166
以某金属洗桶企业搬离时,对场地开展的污染调查与分析为实例,探讨了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和进行风险管控的手段,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