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杂交玉米品种的不断更新,配套的综合栽培技术的完善,技术到位率的提高,杂交玉米产量也逐渐提高.为进一步提高玉米栽培技术规范化水平,增加产量.2000年,根据省农推总站的安排,瓮安县进行了紧凑型玉米单产500kg/667m2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以总结单产500kg/667m2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遵义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市年年种植面积14.67万hm2,总产玉米81.58万t,占粮食总产25%,平均单产368.0kg/667m2.其中,紧凑型玉米种植面积5.00万hm2,占玉米种植面积的34.1%,平均单产401.6kg/667m2,较全市玉米平均单产高9.1%.紧凑型玉米在我市玉米种植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紧凑型玉米自1991年引进遵义市示范推广以来,其栽培技术经多年各县市各级农技站不断完善,已摸索出适宜遵义市生产条件的一整套配套技术,现将其总结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3.
由于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使玉米的单产不断增加.目前,靠挖掘单株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已比较困难,选育紧凑型玉米品种已成为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而合理密植是紧凑型玉米取得高产的主要条件,确定适宜的栽培密度是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的优势与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云风 《种子科技》2001,19(2):79-79
玉米是人类最早利用其杂种优势的作物之一。进入 90年代 ,随着一大批紧凑型、半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培育成功 ,我国的玉米栽培似乎进入了一个密植的时代。随着紧凑型品种的大面积推广 ,密度的不断提高 ,出现了新的问题。 1998年淮北市夏玉米郑单 14号、掖单 12号等品种 ,有些田块空秆率高达 4 0 % ,减产幅度在 50 %以上。同一品种在不同年际间表现较大差异 ,在光照充足的年份能取得较高产量 ,而在阴雨多发年份则大幅减产。由于目前推广的紧凑型品种大部分果穗较小 ,有一部分农民很难种到理想密度 ,造成单产下降。以上问题使广大农民对紧凑型玉…  相似文献   

5.
魔芋在毕节市的栽培种植 ,历年来农民都不把它放在主要位置 ,近几年魔芋市场价格好需求量提高 ,人们种植魔芋的面积也逐渐增大 ,但是由于以前没有规范化种植 ,只是在玉米地或种植其它作物的地里乱种魔芋 ,导致了魔芋产量不高。为了不影响其它作物的产量 ,又能夺取魔芋高产 ,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进行了魔芋与玉米间作栽培试验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品种花魔芋或本地常规品种。1 .2 供试土壤供试土壤土质中性 ,肥沃且是疏松爽水沙质壤土。1 .3 试验方法1 .3.1 试验设计试验设在毕节市杨家湾杨箐村 6组农户周遵荣、顾尚寻地块上进…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贵州省第2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6.67万hm2左右,总产约319万t,面积占粮食种植作物1/4左右,总产占29%左右.玉米生产在全省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八五"初,我国玉米高产育种取得重大突破,育成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为提高玉米单产开创了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紧凑型杂交玉米是我国80年代末期选配和推广的新组合,它具有株型紧凑、叶片直立、适宜密植、光合产物多、产量高等特点。“八五”期间,全国以紧凑型玉米为突破口,狠抓杂交玉米的推广,紧凑型玉米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5000万亩增加到1995年的1.5亿亩,占五米』总面积的比重由15%提高到44%,为杂交玉米面积的50%。紧凑型玉米亩产量比平展型杂交玉米增加50—70kg,增长幅度15%一20%,效益十分显著。紧凑型玉米的推广,不仅为提高玉米单产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小麦、玉米两熟超吨粮提供了可能。“九五”期间,农业部和国家科委把紧凑型玉米…  相似文献   

8.
玉米是我县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的作物,如何提高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大面积增产,这是我县玉米生产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成功是玉米生理育种和生态育种的一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优良紧凑型杂交种的选育,各地相继创造超高产的纪录,不仅标志中国玉米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理论的重大突破,并且对中国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是近十年来黑龙江省种植面积增加最快、产量增长最多的作物。目前,黑龙江省玉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略高于水稻居第一位,然而近年来玉米丝黑穗病在黑龙江省局部地区,特别是连作地块有逐重趋势,制约了玉米产量和品质,给农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科学防控玉米丝黑穗病,笔者特整理此文,以供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植  相似文献   

11.
氮肥施入土壤后,经灌水、降雨及挥发损失,降低了氮肥的利用率,不同施用方式对氮肥的利用率不一致,因而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也不同.我国现阶段氮肥的利用率在40%以下,发达国家氮肥利用率在60%左右.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玉米产量,1999年进行了紧凑型玉米农大108氮肥深施技术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12.
毕节地区紧凑型玉米及配套增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试验与大面积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调查测定了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群体主要生理质量指示、土壤肥力水平、光热水气候因子等;同时,研究了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的最佳种植密度、氮磷钾施用量,以及抗旱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并进行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组合引进筛选试验.通过试验研究,提出毕节地区紧凑型杂交玉米在套作条件下的高产集成技术规范,并筛选出适宜于毕节地区中高海拔地区推广的紧凑型杂交玉米组合"登海3638"和适宜于中低海拔地区种植的紧凑型玉米组合"海禾2号".  相似文献   

13.
金璞 《种子世界》2021,(9):0153-0155
最近几年,农业生产领域的栽培管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切实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玉米是北方地区种植较为广泛的一类粮食性作物,产量相对较高,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在工业领域、饲料加工以及食品加工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以及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如何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玉米产量就成为很多农业工作人员需要重点攻克的问题。通过加快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能够转变农民群众的传统栽培管理方式,从根本上提高玉米单位面积当中的产量,最终推动玉米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探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的基础上明确了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玉米籽粒成熟期间叶片形态衰老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试验研究了紧凑型玉米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农大364在籽粒灌浆、成熟过程中叶片衰老的形态变化.在灌浆期内,两个品种植株下部和顶部叶片的衰老进程明显快于中部叶片,并且平展型玉米的表现更为明显.两个品种穗位叶以上叶片的衰老程度具有明显差异,成熟期时,除了第17、18两叶以外,平展型玉米各叶位叶片的衰老比例均高于紧凑型玉米,致使其单株叶面积显著低于紧凑型玉米.籽粒灌浆后半阶段叶片的衰老速率显著高于前半阶段,平展型玉米在灌浆后半阶段叶片的衰老速度明显高于紧凑型玉米,这可能是引起两个品种单株产量差异的原因之一.有效缓解灌浆后半阶段顶部叶片的衰老将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特别是平展型玉米.  相似文献   

15.
罗爱玲 《种子科技》2023,(16):30-32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在人们生活中应用广泛。然而,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品种选择不科学、整地不全面、施肥量过多等影响玉米产量,导致玉米减产。因此,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文章针对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展开分析与阐述,仅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与旱地作物间作套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是重要的谷类作物之一,其丰产与否将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作物合理的间作套种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和大幅度增加产量的特点。本文总结了旱地种植玉米与豆科作物、小麦、蔬菜以及其他一些旱地作物的间作套种的研究进展及一些实施成效。通过文献综合分析得出,玉米与旱地作物间作或套种的生产模式与单作栽培模式相比,不仅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而且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出如何拓展与深化系统研究,着力构建技术体系与栽培标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认为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应用于大面积实际生产的技术规范和栽培方法,服务于当今现代旱地农业生产是必要的也是亟待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选择春玉米品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C4作物,为21世纪"谷中之王".玉米产量通过品种和栽培环境的共同作用,提高单产依靠优良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优良的玉米品种是增产的内在因素,先进的科学栽培技术是有效的载体,它们互相作用,完美的结合,为玉米增产增收提供根本的保障.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生产田产量为500~ 600 kg/667 m2.近年来,通过"千亩"示范田,取得较好的效果,平均单产达到850 kg/667 m2以上.2007~ 2012年,该区域玉米超高产田通过农业部玉米专家组、中国作物学会玉米栽培学组的测产验收,有4年玉米产量均超过1 000 kg/667 m2,充分表明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产量具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相似文献   

18.
从事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本文从探索我国玉米高产道路,进行夏玉米高产攻关研究开始,讲述了在高产试验中从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发展到应用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历史过程,并通过紧凑型玉米与平展型玉米的株型比较试验,证明了紧凑型玉米较平展型玉米的增产作用,结合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生理特征,探索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创造出16444.35kg/hm2 的夏玉米高产记录。选育出20多个被全国玉米育种单位广泛应用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所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3以上。推动了我国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事业的发展。本文对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发展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可以有效地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其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产量。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6.00万株/hm2,分别比对照小垄栽培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20.
玉米是我省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科植面积667500hm2左右,居旱地粮食作物之首。近几年来,各地在大力推广平展型杂交玉米的同时,积极试验。示范、推广紧凑型玉米,取得了可喜进展.本文在概述示范、推广工作成效基础上,着重对贵州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问题予以介绍,以期生产上应用参考.1贵州紧凑型玉米示范推广效果紧凑型玉米,一般是指相应以上的叶角度小于25,叶片上冲挺立型杂交种。这类玉米由于株型紧凑,群体结构合理,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加大台度,提高叶面积指数,增强田间光合势,从而获得较大的光能利用率,光合产物积累多,加之根系发达,耐肥抗倒,因而能够比平展型杂交玉米增产。贵州紧凑到玉米的栽培,在生产上示范以来,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全省1990年组织品种区域试验,199]年开始生产示范,5年来的种植面积,相当于开始推广平展到杂交玉米10年的速度。据各地验收,紧凑型杂交玉米均比平展型杂交玉米增产,一般增产14%-44%。普遍高于全省玉米平均单产.最高0.06hm’单产达到796.8公斤。在不同生态环境和耕作栽培条件下种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紧凑型玉米已在贵州70多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