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随着农村改革形势的发展,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农户贮粮逐步增多。据调查,全年大约有70%左右的粮食零散贮藏在农户中,包括农民的口粮、余粮、种子、饲料粮等。由于农户贮粮保粮条件差,环境条件有利于仓库害虫滋生繁殖,加上防治工作跟不上,农户贮粮普遍遭受仓库害虫为害,有的损失严重。据抽样调查的结果表  相似文献   

2.
1.世界贮粮问题的严重性及其新动态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粮食在贮藏过程中的损失是十分严重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50个国家所作的调查,全世界贮粮的损失率平均达8—10%左右(其中虫耗约占5%,霉变约占3%),在一些热带国家甚至高达50%。粮农组织还指出,现在全世界每年在贮藏过程中白白地损失掉的粮食,可供4亿5千万人整整吃一年,数量惊人。  相似文献   

3.
农村贮粮新方法据调查,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粮食贮存难,粮食贮存过程损失大的问题,因此,很多人都需要学习和掌握并运用新的贮粮方法,以减少粮食损失。为此,特介绍几种农村中取材容易,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贮粮方法,供各地在贮粮实际工作中参考应用。一、谷壳灰压顶贮...  相似文献   

4.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曾出现了两次较为突出的“卖粮难”.一次是粮食总产量突破4000亿kg的1984年,另一次是总产量达到4250多亿kg的1990年.深刻剖析“卖粮难”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将有助于我国农村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年产粮食4000多亿公斤,其中70%左右在农户手中。由于农户贮粮条件简陋,贮藏中害虫危害严重,按农户贮粮虫害损失5%计算,每年即有200多亿公斤粮食白白损失掉。因此,大力推广农户贮粮害虫防治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大部分粮食存放在农民家中。由于农民缺乏必要的贮粮技术和贮粮环境,致使虫蚀、鼠咬及霉变造成损失5~15%左右,是国家贮粮损失的25~50倍。针对这种情况,介绍几种较为实用的农户贮粮方法。 1.三灰覆盖贮粮法所谓三灰即通常所见的草木灰、麦秸灰和稻壳灰。具体做法是:将贮粮器具清扫干净,在底部垫一层三灰,用纸盖严,然后装入晒干的粮食,装到快满时,平整粮面,并铺一层纸,纸上再盖一层三灰,厚10公分左右即可。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2.花椒防虫花椒是一种香料,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有驱虫和微弱的杀虫作用。具体做法是:用纱布将  相似文献   

7.
有句老话说,“米店倌好做,六月难过.“此语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粮食难以长期安全保管,虫蚀霉变损失多的哀叹和无奈.近年来,浙江绍兴和上虞等地的粮食部门在“联大户、搞服务“活动中,参照国库贮粮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实际,逐步摸索出了适宜于农村推广的、科学的、低成本的家庭贮粮办法,对于缓解当前的粮食“卖难“现象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现择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全世界贮粮损失率达8—10%。因此,加强粮食产后系统技术开发研究,以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提高产品质量,是一条缓和“世界性粮食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 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大局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粮食生产情况的好坏,对整个改革和建设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据“六五”期间皖西六安地区粮食产量最高的1984年统计,全区粮食总播种面积856.9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3.8%,平均单产265公斤,较全省平均单产高28公斤,总产22.69亿公斤,占全省粮食总产10.3%,比1978年18.295亿公斤增长80.6%,人均占有粮食402.5公斤,较全省人均低27公斤。在全省9个地区中,总产占第三位,单产占第五位。粮食生产虽然逐年稳步增长,但长期处于稳而不高的徘徊局面。为使皖西地区粮食生产快上新台阶,实现“七五”期间粮食年递增5.1%,  相似文献   

10.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狠抓耕地要害,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6 500亿kg以上。但同时全国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耕地布局持续北移,造成一定程度的粮食产能损失。本研究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方法,选取2000—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产量指标,分析产区间差异变化,并对耕地数量、布局、占补平衡等影响因素对粮食产能的损失进行测算。与2009年相比,2019年受耕地数量、布局北移、占补平衡等影响,粮食产能合计损失约1 500亿kg。其中,耕地数量减少造成损失约565亿kg;耕地布局北移造成损失约905亿kg,占补平衡造成损失约34亿kg。此外,水田减少影响粮食产能损失约225亿kg。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有关重要论述精神,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守牢耕地红线,切实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谋划实施一揽子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多措并举,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认真贯彻了党在农村中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从而使我省粮食生产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从1984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五年徘徊不前。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  相似文献   

12.
贮粮害虫是一种危害贮藏及其它流转过程中的粮食、油料、贮粮包装物、装具、器材和仓厂建筑物的昆虫和螨类.贮粮害虫可以造成贮粮重量损失,降低贮粮食用品质和营养价值,危及仓房,传播疾病,对安全贮粮危害很大.搞好贮粮害虫防治工作,对减少收获后粮食损失,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3.
<正> 80年代以来,农户贮粮普遍增多,但因仓贮设备简陋,加之仓虫防治工作跟不上,导致贮粮害虫发生危害十分猖獗,每年大约有10%左右的粮食葬于虫口,使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遭受巨大损失,出现严重的“贮粮难”问题。为了澄清我省农民在贮粮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搞好产后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河南省植保植检站于1990年采取重点抽查、  相似文献   

14.
贮粮害虫不但可以造成贮粮重量损失,而且降低贮粮食用品质和营养价值,甚至危及仓房,传播疾病,对安全贮粮危害很大。搞好贮粮害虫防治工作,对减少收获后粮食损失,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意义十分重大。常见贮粮害虫主要有玉米象、米象、谷蠢、麦蛾、大谷盗、绿豆象、豌豆象、蚕豆象、咖啡豆象等、防治贮粮害虫,应当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把“防”作为防治工作的基本手段,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将各种防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全面开展综合防治,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直到本世纪前很长时间里,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一直不快。上世纪的科学成就如矿质营养学说的建立,豆科植物固氮机理的阐明以及直到本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发达国家首先把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业成就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世界粮食产量方得到空前的增长。最近的五十年内全球粮食产量增长了1.6倍,由1934—1938年平均6.5亿吨增加到1980—1984年平均16.91亿吨,年递增率1.9%。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的农业政策使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同时,由于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农户贮粮已成为粮食贮藏的主体。新都区作为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常年粮食总产量在28.4万吨以上,许多农户都储有2~3年的余粮,平均每户在1500~2000公斤。但由于缺乏科学安全的储粮技术和专门的技术部门指导,全区农户储粮因虫蛀、鼠盗、霉变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400万公斤。另外,随着我区二、三产业的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单靠加强产前、产中管理,提高粮食单产是有限的。探索和推广一套适合广…  相似文献   

17.
刚刚过去的2004年,对于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而言,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各项农业农村经济主要指标均大幅度增长。全年市级以上财政农业投资30.2亿元,同比增33.9%;农村经济总量超过885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35元,增长14.5%以上;粮食产量成为1997年以来第三个高产年,总产量达到l150万吨,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农户贮粮设施及损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不同生态区20个县312个农户贮粮情况的调查表明,农户储粮已占粮食产量的70%以上。但储粮1年后,因害虫造成的损失,小麦为12.8%,大麦9.4%,水稻2.6%,玉米10.5%,绿豆18.8%,豌豆11.2%,蚕豆9.1%。加上鼠害及霉变、全年农户贮粮损失一般在10%-30%,麦类,玉米损失最大。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68.57亿元,增长3.8%。主要农产品产量除粮食因面积减少和灾害影响下降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年粮食产量3837.7万吨,比上年下降10.1%;棉花产量59万吨,增长50.4%;油料产量356.9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对1984年粮食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抽样调查最近结束。结果表明,粮食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已大幅度下降,符合国家粮食卫生标准。 1985年以来,省、市环境监测站在农林、粮食等部门的配合下,对1984年中稻、晚稻、玉米、小麦、杂粮等主要粮食品种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进行了抽样调查,计采集样品1150个,调查粮食统计量1557.5万吨,约占总产量的50%。测定结果,从粮食总体上看,“滴滴涕”几乎没有检出,完全符合国家成品粮卫生标准;“六六六”虽有一定数量的检出,但残留量平均值仅为0.0272毫克/公斤,远远低于0.3毫克/公斤的国家成品粮卫生标准。在“六六六”残留量超标率方面,“粮食总体”仅超标0.9%,其中晚稻、玉米全部达到国家卫生标准,中稻、杂粮、小麦分别超标0.1%、0.4%和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