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2016年3、5、8和10月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分析潍坊莱州湾南岸海水石油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石油类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海水石油类的浓度范围为0.00642~0.0542mg/L,平均值为0.0237mg/L。从平面分布上看,全年潍坊莱州湾南岸海水石油类质量浓度呈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趋势,从季节变化上看,潍坊莱州湾南岸海水石油类质量浓度呈冬、春、秋、夏依次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莱州湾污染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98年4、7、10月对莱州湾污染调查结果,讨论了入海污染物对莱州湾的污染影响、分布特征及其入海通量。结果表明,莱州湾主要污染物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污染物入海通量估算结果,小清河是莱州湾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对渔业资源影响关系表明,环境因子对幼虾对虾相对数量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1990-1998年COD与幼对虾相对数量相关相对较明显(γ=-0.565.8),无机磷和无机氮与幼对虾数量相关性不明显,但从不同时间段看,1990-1993年只有无机氮与幼对虾数量相关性明显,呈正相关关系,而1994-1998年COD、无机磷与幼对虾相对数量却呈显著负相关(γ=-0.86333,γ=-0.7928)。说明近年来COD、无机磷对莱州湾幼对虾相对数量的变动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陆源性污染对海域环境影响加剧,使得渔业资源,结构,组成和数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口污染的加剧,不仅破坏了渔业资源,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产卵场。鱼卵的种类和数量在小清河附近海域的分布范围也缩小,仔稚鱼分布数量,已由小清河附近海域北移至黄河口至刁口一带,仔稚鱼有回避该区污染的现象,在莱州湾中,小清河为主要污染物之一,其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即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从中说明了渤海污染对渔业资源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4.
为了让地笼网在人工鱼礁区进行捕捞许可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4月在渤海莱州湾海域采用套网法进行地笼网不同网目尺寸(20、30、40、50、60 mm)的渔获物调查,探讨不同网目尺寸地笼网的渔获性能.对试验结果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渔获量、主要渔获物优势体长、尾数和重量逃逸率、经济品种渔获量和口虾蛄体长分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莱州湾东部养殖水域氮、磷营养盐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1997年5月-1998年6月对莱州湾的6次调查资料,研究了莱州湾氮,磷营养盐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结合历史资料讨论了莱州湾氮,磷营养盐的历史演变。提出在研究近岸海生态体系中氮,磷营养盐限制性,应该对氮,磷营养盐的周转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口虾蛄的生物学特征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进行的9个航次(月份)的底拖网采样,研究了莱州湾水域口虾蛄的生物学特征、资源密度的时空分布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以期为口虾蛄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口虾蛄资源密度(生物量和个体数)月间变化为8月 >7月 >9月 >10月 >5月 >11月 >6月 >4月 >3月。口虾蛄体长范围为41~171 mm,平均体长5月最低(102 mm),7月最高(118 mm);体重范围为0.30~68.00 g,平均体重5月最低(13.64g),11月最高(17.67g)。雌、雄个体肥满度均以10月最高,分别为1.49和1.56,肥满度的月间变化趋势为5-7月下降,8-10月上升,11月以后再次下降。肥满度的性别差异不显著(P >0.05)。除5月雌体数量高于雄体外,其他月份雌、雄比均小于1。口虾蛄于5-7月(产卵期)主要分布在黄河口、龙口近岸等浅水区,8月开始向深水区迁移,9月至翌年3月主要分布在深水区,4月开始返回近岸水域。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口虾蛄个体数密度与海表温度相关性最高,其次是盐度、水深、浮游动物及其他渔获生物量,与底层溶解氧、浮游植物的相关性最低;口虾蛄平均个体重量在8-9月与水深分别呈极显著相关(P <0.001)和显著相关(P <0.005)关系,与其他渔获生物量在2011年7-8月及2012年4月呈显著相关(P <0.005),与其它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在各月份均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莱州湾头足类的资源现状,根据2011—2012年进行的9个月份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48网次共捕获头足类6种,隶属于3目、3科、4属。头足类生物量及个体数均以10月最高、3月最低,周年平均值分别为3 111.39 g/h和723.54个/h。枪乌贼为莱州湾头足类的绝对优势种,其周年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为13 097。头足类个体数的空间分布随月份变化,6—7月以莱州湾中南部密度较高,8—11月以莱州湾中北部密度较高,3—5月头足类的密度整体较低。CLUSTER和MDS分析将9个调查月份分为4个群组,ANOSIM分析显示群组两两间的群落结构均呈显著性差异,SIMPER分析表明枪乌贼对群组区分的贡献最大。头足类的个体数分布与浮游动物密度的相关性最高。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是影响莱州湾头足类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的首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头足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综合以往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沧州近岸海域水产品中石油烃含量的调查与分析结果,对该海域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关键成因进行梳理与归纳。最后,针对沧州市海域石油等污染物的治理,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以期更好地保护与治理沧州海域的环境污染,更好地促进沧州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渤海湾、莱州湾毛虾的季节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全面的阐述,为合理安排作业汛期、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初春(3月)当越冬场临海区水温回升至0.5℃以上时,毛虾开始向近岸洄游。洄游时,成虾在前,幼虾在后,主要分布水深范围13~24m。春季到夏初(4-6月),毛虾继续向近岸洄游,并大量涌入河口水域开始产卵,至6月底主群分布水深范围3~9m。夏季(7-8月),当外海水温回升至22℃以上时,毛虾又由近岸开始向深水洄游,洄游时小虾在前,大虾在后,主要水深范围5~16m。当外海水温普遍回升至23℃左右时,毛虾分布遍及整个渤海湾与莱州湾西部海域,主要分布水深范围5~27m。秋末(11月),当近岸水温降至8℃以下时,毛虾开始越冬洄游,主要分布水深范围10~22m。毛虾季节洄游的适温范围为-0.1~29.5℃,适盐范围为1.06‰~33.57‰,温度对毛虾的季节洄游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浮游动物作为鱼类等游泳动物重要的饵料来源, 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探究渤海莱州湾芙蓉岛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于 2018 年 3 月(春季)、7 月(夏季)、10 月(秋季)和 12 月(冬季)在芙蓉岛人工鱼礁区进行了 4 个航次的调查。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4 个航次鱼礁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 6 大类 34 种, 其中, 节肢动物 18 种、腔肠动物 3 种、 脊索动物 1 种、浮游幼虫 8 种、毛颚动物和其他海洋昆虫各 2 种, 主要优势种有 17 种, 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对照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 4 大类 28 种, 其中节肢动物 17 种、腔肠动物 1 种、浮游幼虫 8 种、毛颚动物 2 种, 主要优势种有 17 种, 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鱼礁区和对照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组成均高度相似, 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差异。非参数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 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但区域间无显著差异。 环境因子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 但在鱼礁区和对照区间无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 芙蓉岛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 SiO3-Si、 溶解氧(DO)、透明度、温度、可溶无机氮(DIN)、叶绿素、盐度和 pH。本研究可为人工鱼礁建设、管理和渔业资源养护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于2011年5-10月对莱州湾渔业资源与栖息环境进行了6个航次的逐月大面调查,研究了春末至秋中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替,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其与主要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密度的关系。共记录浮游植物33属78种,总丰度在春、秋季各出现1个峰值,分别为265×104 ind/m3和111×104ind/m3。春末夏初优势种主要为具槽帕拉藻(Coscinodiscus)、角毛藻()属逐渐形成优势。夏末至秋中,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皆呈现上升的趋势。将环境和浮游植物群落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逐步优化后的广义可加终模型,对4种鱼类CPUE总偏差的累积解释率达到了76.5%,月份、海表温度、夜光藻丰度、圆筛藻丰度、甲/硅藻比5个预测变量皆达到显著水平以上,甲/硅藻比的升高对渔业资源密度分布表现出正向的作用。结果表明,莱州湾浮游植物群落长期演变后的类群结构和丰度水平,对鱼类群落结构及其资源量现状的可持续性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为深入探讨渔业种群关键栖息地早期补充和食物网过程的影响因素,从浮游植物饵料基础变动的角度提供了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凡  丛旭日  张孝民 《水产学报》2021,45(8):1384-1394
根据2010—2019年夏季莱州湾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4种大型甲壳类(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日本蟳和口虾蛄)的优势度、种间联结、空间生态位特征,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4种大型甲壳类的营养级、营养生态位与摄食来源。结果显示,口虾蛄、日本蟳是目前莱州湾夏季甲壳类最主要的优势种,放流种类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为群落的重要种;4种大型甲壳类的种间联结性不强,显著正联结主要出现于中国明对虾与其他三者之间;日本蟳空间生态位宽度最高(2.45),口虾蛄(2.13)次之,中国明对虾(1.92)和三疣梭子蟹(1.93)较低;生态位重叠较高主要发生于中国明对虾与其他3种之间;4种大型甲壳类营养级相近(3.02~3.28),中国明对虾生态位总面积最大,三疣梭子蟹与日本蟳、口虾蛄的生态位总面积相近,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的营养生态位重叠较高;摄食来源分析表明,中国明对虾摄食双壳类比例更高,其他3种摄食来源同质化程度较高。目前莱州湾三疣梭子蟹和中国明对虾的优势度低于口虾蛄和日本蟳,表明增殖放流虽然扩大了三疣梭子蟹和中国明对虾的种群规模,但尚未较大程度改变甲壳类群落结构。综合4种甲壳类的群落地位、种间联结性、空间生态位宽度与重叠、营养级与营养生态位以及摄食来源的研究结果,中国明对虾与其他三者竞争相对较小,而三疣梭子蟹与日本蟳、口虾蛄竞争较大。为最大程度发挥增殖效益,建议在确定放流地点和放流数量时,应着重考虑相近生态位物种对放流物种的竞争和限制。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环境因子对人工鱼礁区鰉分布的影响,实验以莱州湾芙蓉岛人工鱼礁区鰉为对象,根据2014—2017年春季和秋季礁区三重刺网调查数据,主要应用GAM模型研究了水温、盐度、pH、溶解氧、饵料生物和人工鱼礁等环境参数以及年份、月份对鰉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各站位平均体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春季礁区和非礁区CPUE差异不显著,秋季礁区CPUE高于非礁区,是非礁区的3.53倍。礁区和非礁区体长差异不显著。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鰉CPUE受到年份、月份、人工鱼礁、年份和月份的交互作用影响,平均体长则主要受到年份的影响。Delta GAM模型表明,人工鱼礁和水温对CPUE影响显著,鰉在人工鱼礁区出现的概率大于非礁区,随着水温的升高,鰉出现的概率降低;CPUE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8°C达到最高值;饵料浮游植物丰度和浮游动物丰度是影响鰉平均体长的关键因子,当硅藻丰度小于3×10~5个/m~3时,鰉平均体长随硅藻丰度上升而下降,随后趋于稳定;鰉平均体长随浮游动物丰度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研究表明,鰉主要分布在秋季水温较低时的人工鱼礁区,体长较大的鰉主要出现在硅藻丰度和浮游动物丰度较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2010-2011年对莱州湾莱州海域和招远海域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水平和垂直拖网调查, 以期为研究人工鱼礁对产卵鱼类的诱集效果以及对鱼卵和仔稚鱼的庇护效应等提供参考资料。调查结果表明: 2010年调查海域共采集鱼卵16 088粒、仔稚鱼2 487, 隶属于7141919, 其中, 鱼卵样品以鲱形目(Clupeiformes)最多, 鲻形目(Mugiliformes)次之, 而仔稚鱼样品以鲻形目最多, 颌针鱼目(Beloniformes)次之; 2011年共采集鱼卵9 948粒、仔稚鱼1 778, 隶属于4142121, 其中, 鱼卵和仔稚鱼样品均以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 鲱形目次之。2年间莱州和招远调查海域鱼卵样品的唯一优势种均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 仔稚鱼样品均以油 (Sphyraena pinguis)优势度最高, 但两海域均不存在仔稚鱼优势种。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稳定性以夏季最高, 春季次之, 人工鱼礁区的鱼类浮游生物量多于非礁区。综合分析认为, 人工鱼礁区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较高, 但多为低级小型鱼种, 人工鱼礁对近海生物资源养护和修复效果需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1年及2013年6个航次的调查,结合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莱州湾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及二者敌害生物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的长期变化,研究了目前二者的饵料生物密度以及饵料生物与敌害生物的数量分布.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以及二者敌害生物的CPUE均呈历史低位水平.放流期间,莱州湾浮游植物饵料等级为Ⅴ级(很丰富),底栖动物饵料等级为Ⅳ级(丰富);中国对虾的饵料生物密度分别以莱州湾东北部(5月)和中东部(6月)最高,敌害生物密度分别以中西部(5月)和东南部(6月)最高;三疣梭子蟹的饵料生物密度均以莱州湾西南部和东北部最高,敌害生物密度分别以中西部(5月)和西北部(6月)最高.  相似文献   

16.
大港湾海域水产生物体内Cu,Zn和石油类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97年7月福建省惠安县大港湾海域水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检测资料,0初步分析了大港湾海域的鱼类,甲壳类及贝类体内Cu,Zn和石油类的含量水平。其中在鱼体内Cu,Zn和石油类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6,5.02,0.93mg.kg^-1,在甲壳类体内,Cu,Zn和石油类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5,13.92,5.5mg.kg^-1。在贝类体内,Cu,Zn和石油类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1,15.6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报道了原子吸收测定鱼体中的铜、铅、镉-干灰化法与湿消解法前处理样品测定数据的比较。结果表明:湿消解法不但防止了样品挥发损失,而且是准确度和精确密度较高的分析方法,同时多次加标平均回收率在99.3%-102.31%之间,均高于干灰化法(63.75-66.25%)。比较分析结果,令人较为满意,适用于批量样品测定。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HACH速测法检测对虾养殖水体氮磷含量的可行性,应用HACH速测法和国标法(GB 17378.4-2007)检测对虾池塘水体NH_3-N、NO_2~--N和PO_4~(3-)含量,分析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及其相互关系;并研究了对虾养殖池塘水样直接过滤测定、过滤低温冻存和低温冻存过滤三种处理方法对NH_3-N、NO_2~--N和PO_4~(3-)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HACH速测法检测NH_3-N、NO_2~--N和PO_4~(3-)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检测结果与国标法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但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Y(NH_3~-N)=0.891X(NH_3~-N)-0.006;Y(NO_2--N)=1.657X(NO_2~--N)+0.004;Y(PO_4~(3-))=0.901X(PO_4~(3-))-0.018(Y为国标法检测值,X为HACH速测法检测值);HACH速测法检测养殖水体的结果利用建立的函数方程进行换算,获得的计算值与国标法检测值无显著性差异;经三种方法处理后的对虾池塘水体NH_3~-N、NO_2~--N检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经冻存处理两组水样的PO_4~(3-)含量显著低于直接过滤检测组PO_4~(3-)含量,冻存处理组之间PO_4~(3-)含量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HACH速测法可用于检测养殖水体NH_3-N、NO_2~--N和PO_4~(3-)含量,但检测结果需要经函数转化;为保证水样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待检水样需要采取合适的保存方式或者立即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