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由于自然选择要强制作物去适应负竞争条件(在这种条下会以损害生产力为代价去选择竞争力),所以聚积了大量携带有害基因的不利突变体,这对作物育种造成了很大影响。有害基因的携带量决定着作物在人工选择条件下的进化程度,也决定着要改良一种作物或培育一个新品种需付出多大努力和采取什么方法。去除有害基因的最好方法是杂交种的再组建。  相似文献   

2.
刘忠松 《作物研究》2014,(2):226-229
解析作物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是提高育种选择准确性的基础,而鉴定控制性状的基因及其等位变异是解析作物性状的遗传结构的基础。简略介绍了基因鉴定的图位克隆方法、基于分离群体混合测序的鉴定方法、基于大量种质的基因组重测序GWAS方法和RNA测序方法,同时介绍了从种质资源中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发掘等位基因的方法,为科学有效利用最佳等位基因进行作物遗传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对真菌病害的抗性可分为两类,一是数量抗性(QR),二是质量抗性,而质量抗性常被病菌群体中相应的毒性小种所克服.数量抗性的遗传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本文将对在作物育种中有重要意义的文献予以评述,并着重回答以下问题:1.在自交和异交作物抵抗专性及兼性寄生菌方面,哪些遗传组分决定着数量抗性?2.数量抗性所涉及的基因数目有多少?3.选择对数量抗性是否有效?  相似文献   

4.
刘忠松 《作物研究》2014,(3):332-336
从育种应用角度对利用基因工程和基因组编辑技术拓宽作物遗传变异的意义、特点、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了评述,着重介绍了近10年来内源转基因和同源转基因、新靶标基因、多基因工程、叶绿体基因工程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新进展,同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以期为合理选择利用这些新技术创制新种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由于产量与竞争力之间呈负相关,因此植株被分成了两个极端类型,即理想的高产-弱竞争型(Yc)和不受欢迎的低产-强竞争型(yC)。在负竞争占主导地位的密植条件下,yC型,而在无竞争条件下情况正好相反。因此,要获得Yc型品种,必须在无竞争条件下进行选择。无竞争也是直接和同时选择生产力、品质和性的理想条件。若能保证X和s的无偏估计,那第综合指标CC=X(X-s/s)则是联合选择生产力和稳产性的最有效标准。  相似文献   

6.
要想在选择中使高产、稳产、优质高度结合在一起,并达到最大选择效率,就必须克服以下因素对遗传力的不良影响:(1)杂合性;(2)竞争及其他各种胁迫;(3)基因与环境互儿;(4)土壤异质性。有效地克服上述因素的影响取决于以下几点:(1)保证有丰富的具纯俣优势的分离子作为育种材料;(2)表现型要育分表达,并表现出最大差异;(3)采用能将试验项目随机分配在各种生产环境下的试验设计,以便可用综合标准CC=X(  相似文献   

7.
王效宗,1946年11月出生,甘肃省镇原县人,推广研究员。现任甘肃省农科院啤酒大麦研究开发中心科研室主任,西北啤酒大麦及麦牙品质检测实验室主任,甘肃省啤酒原料协会会长,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科技咨询部副主任,《大麦与谷类科学》杂志编委。  相似文献   

8.
官梅 《作物研究》2009,23(5):298-299,305
从作物航天育种的意义、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研究历程、作物航天育种的主要成就、航天育种在油菜改良中的应用等方面,对航天育种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对加速作物航天育种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物低植酸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植酸富含磷,广泛存在于作物种子中,但由于单胃动物缺少能分解植酸磷的酶而不能有效利用,同时粪便排泄出的磷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培育作物低植酸品系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已经获得了玉米、大麦、水稻和大豆低植酸(low phytic acid,lpa)突变系,种子植酸含量减少了50%以上,显著改善了磷的有效利用。针对植酸的生物学和生化合成,综述了作物低植酸性状的遗传育种研究现状以及其产生的内在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刘忠松 《作物研究》2014,(1):116-119
作物驯化是使野生植物变成栽培作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显著的形态和生理变化。从作物驯化的模式、遗传效应、影响因素、作用、分子机制等方面介绍了作物驯化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当前对作物驯化中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Ⅲ、亚麻和水稻的抗病基因分析半个多世纪以米,作物的抗病基因分析迅速发展,对许多作物的病害都进行了研究。这里就亚麻锈病的抗病基因分析和稻瘟病的抗病基因分析进行论述。一、亚麻对锈病的抗性对亚麻锈病进行系统研究是由Flor开始的。  相似文献   

12.
作物遗传育种是研究运用作物遗传变异规律,能动地进行作物遗传改进。作物遗传改进是当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是基础农学研究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业科学和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技术基础,对作物生产力的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国内外专家分析,在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中,品种的作用占20%~30%,高的可达50%。因此各国均把作物遗传育种作为农业科研机构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先后成立了多个国际研究中心,60年代以来相继成立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  相似文献   

13.
在代表生产环境的试验点上对高的产量潜力,品质和稳定性进行联合早代选择,可以结合表现一致性的控制基因,并能将育种时间缩短一半,用蜂巢式选择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它可以通过对一般适应性性抻代选择来克服环境互作对基因型的混乱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转基因作物以及转基因作物带来的基因流及其基因污染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转基因作物基因流和基因污染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麦与谷类科学》2007,(1):F0002-F0002
杨国敏,男,汉族,1953年出生,云南省双江县人,研究员。1977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同年分配到云南省临沧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97年评聘为高级农艺师;2004年经国家农业部评审人事部批准为农业推广研究员;现任职于临沧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持麦类作物课题组工作;1  相似文献   

16.
在糖料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干旱缺水会对其正常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干旱条件下,糖料作物会产生相应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此外,干旱胁迫还会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这些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减轻了糖料作物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所受到的伤害。本文对糖料作物在干旱胁迫下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响应以及耐旱调节基因的相关研究进展方面进行了阐述,综述文献表明,目前发现的调控糖料作物干旱胁迫的主要基因类型有: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基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基因、AVP1基因及DREB、NAC、WRKY等转录因子基因。可为提高糖料作物耐旱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育种是一项繁重的科研劳动,针对我国在作物育种过程中性状参数获取、分析利用等配套技术手段和设备落后的现状,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率先提出了精细育种的概念,以提高育种效率为目标,瞄准大规模、商业化育种需求,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与育种工作的关键环节紧密结合,进行育种信息化软硬件装备研究与示范应用。本文介绍了目前信息技术在种质资源管理、育种数据采集、育种过程数据综合管理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麦类作物矮秆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平  王刚 《麦类作物》1998,18(6):9-11
本文着介绍了主要麦类作物矮秆基因研究利用进展情况;(1)小麦筹秆基因的遗传学研究与利用;(2)大麦矮秆基因的基因研究与利用;(3)麦类作物矮秆发子这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世纪来,基因转移一直在作物改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些有意义的农艺性状,如抗病,抗虫害和抗逆基因、已从非栽培植物转移到某些作物品种中。基因转移包括有性基因转移和无性基因转移。有性基因转移主要是指通过杂交授粉等有性过程将某些基因转入受体中,达到改良作物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效。无性基因转移主要是指采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将单个有用基因或基因群导入受体系统,产生新的品种或物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或将要取得令人振奋的成就。本文主要介绍无性基因转移。它为作物改良开辟新的途径,克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澍才  吴燕 《杂粮作物》2001,21(3):26-27
现在全世界已已上集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有610万份,国际农业磋商小组(CGIAR http;//www.cgiar.org/),下设16个研究中心,保存种质资源60万份,其中国际植物基因资源研究所(IPGRI)是16个中心之一,是研究和协调国际作物种质资源的主要机构,我国收集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有36万份,建成了国家作物种质基因库和国家作物种质信息系统,对30万份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和编目,对20万份资源材料进行了步的抗病史,抗逆性和优异性评价,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物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