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体验园开发条件进行分析,对园区竞争能力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剖析,并结合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产品及相关体验服务开发,提出体验园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在二十四个节气背后,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名篇佳作很多,所反映的内容主要有农业生产劳动和农家生活场景;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反映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辛苦劳作的精神及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描写节气变迁时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节气里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3.
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农业文明的智慧结晶。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有着政治、伦理、哲学、生态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不但是农业管理的时间智慧,而且是帝国时代的作息时间表,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坐标。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健康养生以及重塑人类精神家园等方面,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由历代农民的耕种经验衍生出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二十四节气属于我国的国粹瑰宝,它不仅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更是体现和发扬古代先民们智慧的一种象征。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深厚,是农业耕作的指导性历法,在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收纳进《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并采取平均时间法来划分节气,而惊蛰时分则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卯"是指万物从地下冒出,代表着生机与能量,预示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5.
二十四节气可认为是我国独创的农业气候历,二千多年来一直对指导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直到现在仍在广大农村流传和沿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在农耕生产发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春季开始的节气。立春后气温开始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人们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不断地总结生产生活经验,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关于立春的农谚。这些农谚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气象等多个方面,许多至今仍对春耕生产及人们生活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分析立春节气农谚所蕴含的农业生产生活知识,阐释立春农谚对当今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指导意义,使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机,促进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7.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总结形成的,并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作为中国最早涉及到天象变化及农事活动的诗歌,《诗经》中的《七月》可谓是"二十四节气"之滥觞。本文将《七月》作为以时令物候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的范本,对其中的农事进行解读,揭示了彼时的农业生活面貌、农业生产经验和先人们循天时、重人伦的农耕智慧,力图对当今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相关史料佐证,彰显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其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违农时"一直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农业生产的各项活动都要依时而动,才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上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基于二十四节气,农户在农业生产上能够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依据时令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从而科学的进行农业生产。本文以贵阳为例,来探究二十四节气变化规律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农业》2018,(18)
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悠扬婉转的二十四节气歌至今仍在传唱……2016年,"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农耕智慧引起世界瞩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时令、气候等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至今仍是我国农民安排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影响十分广泛。为了更好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领略"二十四节气"的魅力和智慧。  相似文献   

10.
农业文化遗产是凝结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宝贵财富,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农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目的是通过促进对传统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更好认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应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陕西佳县古枣园作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栽培历史、种植规模、种质资源、传统技艺、文化情结、营养和药用价值及其生态功能等方面具有多重价值,但也面临来自地方、国家和全球三个层面的诸多威胁和挑战。分析了实现古枣园保护与发展的有利条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发展措施,预期将对佳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就业增收、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总结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工作、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实践模式,对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出台与落实,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广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3.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优势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当前农民的文化水平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教育环境,介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和特点,提出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与农业生产的独特性相切合,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与参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农业院校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文章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民文化素质三方面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挑战,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师资、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推广方面存在的优势,并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在发展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以及培养新型农民方面的定位,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应从科技创新、教育培训与社会服务三个途径参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庆  夏庆利  程水源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4):5825-582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制约着广大农户融入农业市场化的进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农业的生产、农产品的流通和消费等3个环节分析了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成因,提出了以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和提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途径,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实际出发,探讨了中国入世之后农业面临的冲击和挑战,论述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意义和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实现农业产业经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是农民致富达小康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董晨 《古今农业》2023,(2):112-119+111
月令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岁时文献,按内容特点可以分为综合性月令与农业月令。自东汉《四民月令》起,综合性月令《唐月令》、农业月令《四时纂要》《养余月令》《农圃便览》等一系列月令文献吸纳了二十四节气系统,并将之作为每月重要的时间节点。二十四节气在与月令文献的结合中起到安排祭祀仪式、预测气象丰歉、指导农事生产等作用,具有实用化与经验化的特点。二十四节气在历代月令文献中呈现出由关注庄园农事,转向服务祭祀占候,又转向回注重农业生产生活技术的衍变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恩凯 《北京农业》2011,(9):215-216
农村小型水利是工程农业的命脉,是改善农民生活和保障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几十年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正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在分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特点,提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在促进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农村资源,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强化了农村经济力量,并为农民带来了实际收益。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探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成立原因、在创新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20.
农民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其发展能力和行为选择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提升农民发展能力对国家、社会、个人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困境,如农民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民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技术;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对农业生产意愿不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地区差异显著;农业技术培训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为解决上述困境,提出以下对策:引导农民树立新型农业生产观念,培养农业现代化意识;拓展农民的就业和创业渠道,增加农业收入;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共享农业现代化的成果;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村生活质量;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促进农业技术培训,使更多农民接受高质量培训。这些对策旨在提升农民发展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