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经调查统计,金佛山野生百合属植物有11种(含变种),其中本地特产1种,模式标本采自金佛山的有2种.此文就金佛山野生百合属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动态     
《农家科技》2014,(9):54-55
南川:“首届金佛山十佳特色旅游商品”评选 据了解,南川正在进行的首届金佛山十佳特色旅游商品评选自启动以来,引起众多市民和商家的关注,目前已有十余家企业报送选送近20种旅游商品参评,目前报名还在进行中,想“当十佳”的商品快快报名哦。  相似文献   

3.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蝶类区系组成及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记录了金佛山自然保护区蝶类152种,隶属于10科82属。蝶类区系成分以东洋界为主体。对金佛山蝶类的历史和现状对比分析表明,蝶类区系成分已发生变化。虽仍以东洋界成分为主体,但东洋界种数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广布种所占比例上升。表明金佛山的生态环境朝着有利于广布种生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记录了重庆金佛山半翅目昆虫11科59种,并附有各种的采集记录。  相似文献   

5.
金佛山方竹丰产培育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金佛山方竹的培育技术以及成林后管理措施,阐述了金佛山方竹产业取得的成效,同时根据镇雄县金佛山方竹资源状况提出未来产业化发展对策,以期为金佛山方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方竹秋笋     
据重庆林业局技术员介绍:方竹只分布在金佛山,被植物学家以金佛山命名,叫金佛山方竹,全世界只有这个金佛山才有。从竹子基部砍,一个横切面,你就可以观察出来它是一个方形的。  相似文献   

7.
调查表明金佛山现有兰科植物48属114种,其区系组成以亚热带和温带的东亚区系成分为主.其中,广布东亚植物区的种类有34种,隶属26属;属于东亚植物区中的中国—日本亚区的种类有50种,隶属38属;属于东亚植物区中的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的种类有29种,隶属21属;属印度马来区系的仅1种.金佛山114种兰科植物中,中国特有种47种,金佛山特有种3种.  相似文献   

8.
金佛山方竹林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佛山方竹林的资源概况以及金佛山风景区地理环境的研究,从金佛山方竹本身价值出发,探析开发方竹林旅游资源的可行性,并提出合理化开发建议。意在更好地宣传金佛山方竹文化,提高人们对珍稀动植物的保护意识,同时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开花的金佛山方竹竹林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方竹的开花特性,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探究金佛山方竹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金佛山方竹属于有叶开花类型,其花芽分化的时间为8月份,次年2—3月份进入开花期,小花雌雄同花,有稃片2枚(内稃和外稃),浆片3枚,雄蕊3枚,雌蕊1枚,柱头为短花柱。金佛山方竹每个花药有4个花粉囊,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小孢子,其排列方式为左右对称,胞质分裂为连续型,最终产生2细胞或3细胞型成熟花粉粒;金佛山方竹的花药壁绒毡层为腺质型,发育方式为单子叶型;雌蕊由两心皮卷合而成,为一室子房,有双珠被倒生胚珠,薄珠心,蓼型胚囊,大孢子四分体为一字型线形排列,位于合点端的单胞发育为具有功能的大孢子,再经3次有丝分裂发育为7胞8核成熟胚囊。  相似文献   

10.
金佛山方竹根围从枝菌根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金佛山方竹根围从枝菌根(AM)真菌资源,对贵州省正安县、桐梓县和重庆市万盛区金佛山方竹根系菌根侵染情况,根围AM真菌种类组成、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佛山方竹可以和AM真菌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从方竹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AM真菌24种,隶属无梗囊霉Acaulospora、球囊霉属Glomus、两性球囊霉属Ambispor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其中无梗囊霉属,球囊霉属为金佛山方竹根围优势类群,大型无梗囊霉Acaulospora colossica、蜜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ellea、疣状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tuberculata、薄壁原囊霉Ambispora leptotich、珠状巨孢囊霉Gigaspora.margarita、美丽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calospora为金佛山方竹根围优势菌种;孢子丰富度在三个地区为:重庆万盛区贵州正安县贵州桐梓县,分布于贵州正安县的有5属15种、贵州桐梓县有3属9种、分布于重庆万盛区的有5属19种。  相似文献   

11.
干扰与物种多样性维持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中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 .干扰是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该文综合并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 ,讨论干扰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论述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进展 ,探讨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理论框架 .中度干扰假说是物种多样性维持的一个重要理论 .干扰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性产生作用 ,从而影响到不同生活史物种对资源的竞争或分享 ,因此干扰对群落内物种的共存具有重要作用 .小型干扰是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的重要因素 .  相似文献   

12.
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群落物种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22个种中有16个为聚集分布,4个为均匀分布,2个为随机分布。说明群落中多数物种为聚集分布,其格局尺度多小于0.04m^2。认为物种聚集分布可能在维持多样性中起重要作用,并在群落物种花期分布,物种实现生态位,种间关联与种间协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小尺度格局竞争假说。  相似文献   

13.
依据2010年4月、7月和11月对浙江中部近海上升流海域进行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上升流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64种,桡足类占主要优势,包括5个生态类群,分别是暖温带近海种、暖温带外海种、亚热带近海种、亚热带外海种和热带大洋种.在种类数组成上,春季以暖温带近海种为主,夏季则是亚热带近海种和亚热带外海种居多,秋季也是亚热带种居多,其中夏季暖温带种种类数要高于春季和秋季,这一现象与同时期东黄海沿海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上升流将一些在海洋底部度夏的暖温种带至海洋表面造成的.此外,3个季节生态类群都是以近海种为主,表明沿岸流是影响这一海域的最主要的水团.在丰度组成上,4月暖温带近海种占总丰度的98.79%,7月暖温带近海种也是组成丰度的重要部分,10月则是亚热带近海种丰度最高.丰度组成所反映的规律与种类数组成规律一致.上升流的存在导致夏季近海暖温带种大量出现,是影响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组成的重要因素;受长江径流和椒江径流的影响,近海种成为主要生态类群,是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Bemisia tabaci is a cryptic species complex, causing significant loss on many agriculturally important crops worldwide. Knowledge o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within B. tabaci complex is critical for evolving 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whitefly species complex in soybean in major soybean growing states of India.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gene subunit-1(mt COI) base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established using Bayesian methods indicated the existence of three cryptic species namely AsiaⅠ, AsiaⅡ1, and AsiaⅡ7. All the haplotypes detected in the study could be assigned to these three cryptic species following the species demarcation criteria of 3.5% divergence threshold. Of these, AsiaⅡ1 was found to be predominant with wide spread distribution across the surveyed regions from cool temperate zones to hot and humid tropical plains. On the contrary, cryptic species AsiaⅡ7 showed localized distribution. The AsiaⅡ1 exhibited the highest haplotype diversity and AsiaⅠ showed high level of nucleotide diversit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high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these three cryptic species. The MEAM 1, a dreadful invasive species was not detected in the specimens tested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three cryptic species is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current knowledge on distribution of whitefly species in India and yellow mosaic disease observed during sampling survey.  相似文献   

15.
北京树木物候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近三十年(1951—1980年)北京120种树木物候。认为春季物候期迟早主要取决于气温。每年树木物候期的波动幅度与活动积温一致。不同树种物候期不一样,各树种的物候期有严格的顺序性。各树种的物候学特性除和环境密切相关外还与其生物学特性有关。树木物候的研究对林业生产和其它有关学科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编制了树木物候谱,提出了树木物候予报公式并编制了林业生产节令表可供林业及有关生产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伟疆  马鹏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09-8611
对尼勒克县4种典型的城市绿地,在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和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绿地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城市绿地中公园绿地植物种类有17科、26属、33种,优势物种少,乔灌草配置比例不合理,树木多以单种成片的形式出现;附属绿地绿化植物种类有30科、54属、67种,树种虽然较多,但缺乏运用多种植物来造景和对阳台、屋顶、院墙、围栏等的垂直绿化,现有的垂直绿化物种少;防护绿地植物种类有5科、5属、10种,生产绿地植物种类共计9科、12属、14种,这两种绿地存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17.
北京鹫峰地区松栎混交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在北京鹫峰地区设置的8个样方的调查资料,对该地区松栎混交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群落土壤呈微酸性,自然肥力较低;调查共计维管束植物58种,隶属于36科56属,其中乔木树种占主导地位,植株的最大密度为1 975株/hm2;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最多,1年生草本植物比例居中,反映出群落水分条件一般;群落结构分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次清晰;乔木以栓皮栎占绝对优势,其重要值最高,优势度明显;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不高,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主要受灌木层和草本层影响,群落处于恢复前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反映出基本一致的趋势,不同层次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秀度指数、种间相遇机率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趋势基本上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18.
以侵蚀环境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撂荒后植物种群生态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退耕撂荒后植被演替恢复过程可划分为:先锋植物物种期(1~5 a),物种渐繁荣期(6~8 a),物种鼎盛期(9~13a),物种准稳定期(13~20 a)、物种相对稳定期(20~30 a)和灌木先锋物种入侵期(30~50 a)。其中先锋植物物种期以茵陈蒿、苦买菜、猪毛菜为关键种;物种渐繁荣期以委陵菜、阿尔泰狗哇花和隐子草为关键种;物种鼎盛期多物种共存,关键种不明显;物种准稳定期以长芒草、铁杆蒿和达乌里胡枝子为关键种;物种相对稳定期以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为关键种;灌木先锋物种主要有杠柳、木本铁线莲、绣线菊等。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先锋植物物种在演替初期先增多,而后逐渐减少,到演替中后期时演变为偶见种或从群落中基本消失;而一些过渡指示物种,其地上生物量大多呈升——降的变化趋势;群落稳定优势种的地上生物量呈持续增大的演变趋势,它们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也是越来越大。而演替中的过渡优势种的地上生物量的演变趋势为单峰曲线,它们在群落中的重要性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升到降的演变过程。同时,退耕撂荒地植被演替中,大多数先锋植物的生态位宽度较窄,分布范围较小,是生态特化种;但优势先锋植物,生态位宽度却较大,分布范围极广,是生态泛化种。与之相对应的演替中后期过渡优势种或稳定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则较窄,分布范围不及优势先锋植物,是生态相对泛化种。退耕撂荒地植被演替中植物种群的替代是通过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种间竞争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估计物种的真实和潜在分布区,已成为区域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关键的生态过程未能被有效纳入到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框架中,从而为解释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的结果带来了诸多困惑。鉴于此, 总结了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基础;系统探讨了物种分布模型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特别指出了物种分布模型研究中存在的理论问题;重点阐述了物种分布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物种分布模型与生态位理论、源-库理论、种群动态理论、集合种群理论、进化理论等具有重要的联系;正确理解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有赖于对影响物种分布的3个主要因素(环境条件、物种相互作用与物种迁移能力)做出定量的分离;目前物种分布模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未能将物种的相互作用和物种的迁移能力有效纳入到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未来物种分布模型的发展应该加强模型背后理论框架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整合物种相互作用过程、种群动态过程、迁移过程和物种进化过程等内容。研究还认为,从更高的理论层次模拟功能群和群落结构将是未来物种分布模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乳源木莲天然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出发 ,对乳源木莲天然林群落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群落的物种比较丰富 ,乔木层、灌木层和乔木层 +灌木层的物种——多度符合 Weibull分布 ;相对于其它各层 ,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均较大 ,均匀度较小 ;在考虑样地面积对多样性指数影响和精确反映群落物种的多样性方面 ,Shannon- wiener指数要优于Mclntoch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