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9-2000年通过对新疆阿瓦提县和陕西三原县气候资源及黄河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提出了选育适宜新疆早中熟棉区棉花品种的育种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从陕西三原中熟棉区为新疆中早熟棉区选育的棉花品种应把纤维强度从22g/tex提高到23.7-24g/tex,生育期从138d缩短到126d左右。  相似文献   

2.
<正>新陆中33号是新疆富全新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中熟陆地棉品种,于2007年2月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纤维品质优良,在新疆中熟棉区示范丰产性好、抗病,于2008~2009年连续2年人选新疆棉花良种补贴项目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3.
棉金垦108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的早熟陆地棉,2013年1月通过甘肃省审定。2013-2014年在新疆早熟棉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表现早熟、丰产、抗病,经济效益明显。针对早熟棉区气候特点,结合该品种特性,总结并制定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中棉所43号是中国棉花研究所向西北内陆棉区(主要指新疆)南疆早中熟陆地棉品种亚区推出的又一个早熟性更好、吐絮更加集中、优质、高产和抗逆性强的新品种。该品种2005年3月1日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
<正>新陆早41号是新疆富全新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早熟陆地棉品种,于2009年3月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参加区域试验以来,在尉犁县、库尔勒市以及北疆乌苏等地表现优良,2010年将进入生产示范推广。一、品种特性1.特征特性新陆早41号为早熟陆地棉品种,生育期123天  相似文献   

6.
早熟是陆地棉育种的重要目标,世界上不少产棉国均把棉花早熟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作为棉花生产的一个发展方向.随着早熟品种的发展,人们对于棉花早熟性机理的研究也逐步加强,其中涉及到生理、遗传以及早熟性状的选择等等方面.了解这些研究的发展与动向,对提高棉花早熟品种的选择效率,将是十分必要的.一、早熟性的农艺结构(一)前期生长迅速,生育期缩短以生育期的长短来衡量成熟的早晚,是前人研究中早就涉及的内容(Hintg,1954),而且是目前仍在广泛应用的早熟性指标之一.国内外的研究指出,棉花熟性是受各个发育阶段的长短影响的(Kadana,1975),包括苗  相似文献   

7.
新陆中44号(富全9号)是新疆富全新科种业公司与尉犁县富源种业联合选育的中早熟陆地棉品种,于2010年通过品种审定,审定号:新审棉2010年42号。为进一步了解新陆中44号在库尔勒垦区的适应性和品种表现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 新疆自1978年恢复国家区试至1990年止,三年一轮的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已进行了4轮。新疆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大,棉花区试就陆地棉而论,分南疆中熟陆地棉亚区和北疆(包括甘肃敦煌)早熟陆地棉亚区。第一轮区试从1978年开始到1980年结束,南北亚区各9个试点,参试品系(品种)各8个或9个;第二轮区试从1981年到1983年,试点各6个或8个,品系(品种)各7个;第三轮区试从1985年到1987年,试点各6个或7个,品系(品种)各8个或9个;第四轮区试从1988年到1990年,试点各5个,品系(品种)各6个。综观两个亚区4轮12年10—18个试点54个品系(品种)的试验结果,无论哪个亚区,参试品系(品种)的皮棉产量超过对照10%以上、  相似文献   

9.
<正> 麦(油)棉两熟制的发展,促进了短季棉新品种的选育工作。现介绍我们在短季棉新品种选育工作中的一些认识与体会。表1短季棉品一、短季棉育种现状通过国家"七五"攻关,选育短季棉新品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新品种的丰产性能提高,如新品种中棉10号  相似文献   

10.
中早熟棉花品种,其丰产性和稳产性均优于中熟类型品种。根据陕西关中地区自然资源及耕作制度发展,本文提出早熟应是本地区棉花品种选育和选择的关键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新陆中26号     
新陆中26号是巴州富全新科种业棉花研究所从 17-79品系中选出的早熟、结铃性强的单株,经过多年南繁北育定向选育,于2003年形成以"早熟、高产、高衣分"为特点的6603品系。2006年2月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一、特征特性新陆中26号属早中熟陆地棉,在尉犁县生育期125~128天。生长势中等、整齐度好。植株筒型,Ⅰ-  相似文献   

12.
冀棉25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高产、稳产、优质、多抗中熟陆地棉品种。2003-2004年库尔勒市普惠农场棉花繁育基地试验、示范表现良好,适合在南疆早中熟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来自不同生态区的75份陆地棉品种的早熟性与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新疆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及“魏,密,早”栽培模式下,中(早)熟类型品种的表现相对最佳;生育期,同果枝始节,单株结铃,铃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9173,0.41407,0.40312与2.5%跨长,断裂强度,马克隆值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及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8618,-5.76E-003,0.1743。说明早熟性品种的丰产性不如中,晚熟类型品种;选育早熟而优质的品种是可能的,在性状选择过程中,以果枝始节,衣分,断裂强度做为首选指标最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4.
新疆早熟中长绒棉育种进展特点及改进目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据国家、新疆早熟棉区试验结果分析:"十五"期间新疆早熟中长绒棉育种取得新进展,有两个新品种通过2003~2007品种审定,在生产上示范推广,一批新品系参试.新品种(系)产量水平接近常规推广品种,纤维品质基本符合农业部2003~2007年中长绒棉育种目标,抗病性在逐步提高,同时存在熟性偏晚,吐絮不集中,中后期花成熟度差,抗逆、适应性不强等问题.提出了提高早熟性、强力和抗逆为重点的育种目标和扩大遗传背景,打破性状间负相关性及田间目标性状选择等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新陆中26号是巴州富全新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早中熟陆地棉品种,于2006年2月通过审定。该品种因在尉犁县、库尔勒市种植中早熟性好,2006年引种到巴州早熟棉区且末县试种,不但正常成熟,而且比其它早熟棉品种增产潜力大、衣分高,北疆多个早熟棉区已引种种植。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早熟棉品种邯258是以早熟陆地棉与海岛棉杂交结合辐射处理选育的优质、抗病、早熟棉HS572为母本,以转基因抗虫棉邯棉802为父本,采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逆境胁迫、异地鉴定、定向选择培育而成。该品种具有早熟、优质、高产、抗病虫等优良性状,201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棉2015007号)和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审棉2015009号),适宜在黄河流域晚春播或麦棉、菜棉两熟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不同熟性棉花品种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品质形成差异,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熟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进行不同熟性棉花品种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品质形成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棉铃脱落率表现为早熟中熟中早熟;"三桃"比例中伏前桃表现为早熟中熟中早熟,伏桃表现为中早熟中熟早熟,秋桃表现为中熟早熟中早熟;单株铃数和单铃质量表现为中熟中早熟早熟;产量表现为中早熟中熟早熟;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表现为中早熟中熟早熟;马克隆值表现为中熟中早熟早熟。中早熟品种不论在成铃率和"三桃"比例,还是在产量、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不太适应塔里木棉区种植。在目前种植条件下,中早熟品种更适合在南疆塔里木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地区不同熟性棉花品种棉铃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差异规律,为新疆南疆地区选择适宜熟性品种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设置中早熟品种(中棉所96A)、中熟品种(塔河2号、新陆中73号),分析不同熟性棉花品种棉铃时空分布及其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中熟品种(塔河2号、新陆中73号)的株高、茎粗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中棉所96A),塔河2号、新陆中73号的株高较中棉所96A分别增加了22.28%、9.84%,茎粗分别增加了25.01%、11.55%,中熟品种的果枝始节高度大于中早熟品种;“三桃”比例中伏前桃表现为塔河2号>新陆中73号>中棉所96A,伏桃为中棉所96A>新陆中73号>塔河2号,秋桃为新陆中73号>塔河2号>中棉所96A;棉铃空间分布上,中棉所96A的棉铃主要分布在中下部内围铃,而塔河2号和新陆中73号则分布在下部、上部内围铃;中熟品种中部外围铃的蕾铃脱落率高于中早熟品种相同部位;中早熟品种的单铃重显著高于中熟品种,中棉所96A的单铃重较塔河2号、新陆中73号分别增重了3.15%、7.73%,中棉所96A与塔河2号的籽棉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陆早系列品种的品质分析,新疆种植的棉花以29~30mm,比强度在19~21cN·tex-1的普通陆地棉为主,缺少比强度24cN·tex-1,绒长在31mm以上的棉花品种;没有27mm以下的陆地棉品种,品种抗性单一;通过拓宽遗传基础来源、多种育种方式结合、加强抗逆筛选力度等方法选育不同品质类型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20.
<正>新陆中2号是用美国麦克奈尔210为母本与新陆201杂交选育而成的陆地棉新品种,具有中早熟、优质、产量高、抗(耐)黄萎病的特点,1988年4月由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一、选育过程1975年作杂交组合,期望通过父本克服母本晚熟和株型松散的缺陷.到1980年(第五代),选出特早熟、生长整齐的79-463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