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研究能为湿地保护、管理和恢复提供实践指导。文中主要从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的数据源和分类方法2方面综述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研究的现状,分析目前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我国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森林植被遥感分类研究进展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遥感分类是遥感应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分类的精度直接影响遥感数据的应用水平和实用价值。本文概述了遥感分类的方法,综述了森林植被遥感分类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森林植被遥感分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指出基于知识的人工智能技术和高光谱技术是森林植被遥感分类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森林植被遥感分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如何解决多类别图像的识别并满足一定的精度,是遥感图像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Landsat7ETM+遥感数据和森林资源分布图等地理辅助数据,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森林植被进行了分类,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结果进行精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地理辅助数据参与的BP神经网络用于森林植被遥感图像分类其效果是较好的,是一种有效的图像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4.
遥感图像植被分类一直为遥感领域的热点,对于中低分辨率的影像,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是利用影像的光谱信息,对于影像的空间信息利用较少,而事实证明遥感影像的空间信息也十分丰富。为了提高遥感影像的空间信息利用率,提取了最新的Landsat-8的空间纹理信息,结合空间纹理信息与光谱信息对遥感影像进行植被的分类。实验证明:辅以纹理的分类总体精度为84.68%和83.87%,光谱分类总体精度为82.26%,结合了空间纹理信息后的分类精度比传统的方法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城市植被(城市绿地),不仅是城市的净化器,具有生态功能,同时也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城市植被的规划、建设、评价、监测和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植被信息成为快速、客观、准确的城市生态监测、评价、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以样本城市遥感数字图像分类过程着手,应用NDVI分类法、监督分类法、非监督分类法、NDVI与波段组合法来提取植被信息,并做了植被的变化检测。通过实际比对,得出了具有应用意义的分析结论,对城市植被信息遥感监测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基于 SAM 算法的遥感影像湿地植被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扎龙自然湿地保护区高光谱遥感影像为试验区域,通过对野外试验调查数据和预处理后的高光谱遥感影像进行前期处理,再采用光谱角填图(SAM)图像分类方法进行植被分类实验得出结果,并与最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方法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得出误差矩阵和精度评价分析,得到最大似然法的总体分类精度和以及Kappa系数是最低的,而光谱角填图分类方法的总体精度为89.87%,Kappa系数为0.880 7,分类结果要好于其他两种分类方法,其对高光谱遥感影像植被分类实验更具有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植被覆盖度作为定量描述地表植被覆盖情况的重要参数、生长状况的指标、植被覆盖的直观指示因子,已广泛应用在自然地理空间的土壤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范围及这些圈层相互作用的各类研究中。基于目前常用的遥感数据,从植被指数、数据挖掘技术两方面分类归纳了植被覆盖度的估算方法及遥感数据源,对比分析了其优缺点及存在问题,并对基于遥感的植被覆盖度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森林植被变化信息是遥感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基于ALOS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研究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通过隶属度函数,提取森林植被变化信息,并实地验证变化结果。研究表明: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ALOS遥感影像进行森林植被变化信息的提取,个数精度达到80.85%,面积精度达到84.90%。此研究为森林植被变化信息的提取提供了又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技术的植被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基于遥感技术进行植被分类的研究现状, 并提出植被分类的发展趋势:(1)从单时相、单源遥感分类向多时相、多源信息融合发展; (2)从单一分类方法向复合分类方法发展; (3)从“硬”分类向“软”分类方向发展; (4)从基于像元分类向混合像元分解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方向发展; (5)从传统分类向智能分类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光谱遥感在植被特征识别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高光谱遥感在植被物种识别、结构特征分析、理化信息提取等主要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分析了高光谱遥感在植被特征识别中所涉及的光谱特征优化、混合光谱分解、图像分类识别等关键性技术环节的最新进展; 剖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今后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坝王岭自然保护区的多孔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坝王岭是我国多孔菌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文对坝王岭自然保护区的多孔菌资源及其环境作了简要论述。热带森林区的多孔菌可划分为4个生态类型,就种类和数量而言,山地雨林中的多孔菌最丰富,河谷雨林的多孔菌次之,山地苔藓林和山顶矮林中的多孔菌最少。  相似文献   

12.
海南霸王岭天然次生林边缘效应下木质藤本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海南岛霸王岭天然恢复60年的次生林样地中形成年限为17和13年的边缘,分别设置4条10m×100m的样带,研究边缘效应对木质藤本多度、丰富度、胸高断面积、径级结构和攀援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8条样带中,记录木质藤本植物89种3252株;2种边缘中,木质藤本多度都随距边缘距离的增加显著降低,木质藤本胸高断面积未产生显著变化,木质藤本丰富度只在17年边缘中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在13年边缘中,随距边缘距离的增加,胸径大于1cm的木质藤本个体比例有所增加,而17年边缘中藤本的径级结构相对稳定;距边缘不同距离间,不同攀援方式木质藤本的个体比例存在显著差异,2种边缘中主茎缠绕类藤本均占优势。边缘效应对木质藤本群落结构的影响随距边缘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影响深度随边缘形成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17年边缘中影响深度为40~50m,在13年边缘中约为10m。  相似文献   

13.
海南霸王岭棕榈植物对热带低地雨林树木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海南霸王岭热带低地雨林群落学特征,研究林下棕榈植物对树木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hm2热带低地雨林样地中,共记录到5种棕榈植物1 288株,其中大白藤的个体数占棕榈个体总数的82.7%;不同棕榈物种的平均个体冠幅面积存在差异,大叶蒲葵显著大于其他4个物种;小样方棕榈植物多度在群落中呈显著的正态分布;小样方中棕榈多度与胸径<10 cm树木个体数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大树数量与棕榈数量无显著的相关性;小样方中大幼苗、幼树和小树物种丰富度随棕榈多度增加而减小,而小幼苗和大树的物种丰富度与棕榈多度无相关性;棕榈个体覆盖降低了更新幼苗的密度,仅有18%的幼苗(包括小幼苗和大幼苗)分布于棕榈树冠之下;在棕榈覆盖下小幼苗的个体比例低于大幼苗;53%的幼苗物种能够在棕榈覆盖下更新,97%的幼苗物种能够在无棕榈覆盖下更新;短寿命先锋种幼苗主要分布于无棕榈覆盖生境中,11.6%的长寿命先锋种分布于棕榈覆盖下的生境中,而19.8%的后期种能够在棕榈覆盖的生境中更新.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重点退耕还林区5年植被恢复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海南省退耕还林5年的植被恢复情况,对重点退耕还林区进行了植被恢复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主要退耕还林模式以乔木纯林模式为主,如:橡胶、槟榔、按树和木麻黄等,但也有少量的其他退耕还林模式;各造林树种5年的保存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检查验收标准,其中橡胶树的保存率〉92%,显著高于其他树种;木麻黄与小叶桉生长速度显著高于橡胶与槟榔,5年郁闭度达到0.7-0.8,生态效益明显,但槟榔和橡胶生长速度较慢,郁闭度只有0.3-.4;退耕地草本生长茂盛,草本盖度与抚育频度和方法有关,无除草措施草本盖度可高达100%,有抚育措施草本的高度与盖度将会显著降低,过度控制草本的生长,将会严重影响退耕还林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5.
海南霸王岭林区南亚松天然林乔木层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亚松(Pinus latteri Mason)[1]又名海南松[2]、越南松、南洋二针松[1],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40 m,胸径可达2 m[1 3];分布于海南、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海拔50~1 200 m的丘陵台地及山地,马来半岛、中南半岛及菲律宾也有分布[1];多为散生[3],但在海南霸王岭林区有大片的南亚松天然林分布[1 3];热性针叶林植被型中只有一个群系组(热带松林)和一个群系(即南亚松林),即天然的热带针叶林实际上只有南亚松天然林[4,5];南亚松具耐干旱、耐瘠薄、耐高温、耐火烧、耐海洋咸风等特性,是热带地区绿化荒山荒地及发展用材、松脂的良好材料[4,5];南亚松为珍稀种、珍贵用材(二类材,比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优良[4]),同时为高产脂树种(单株产脂为马尾松的两倍[6]);  相似文献   

16.
海南霸王岭林区青皮天然林资源与乔木层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3 600m2青皮林样地的调查材料为基础,分析了青皮林群落资源与乔木层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平均蓄积量149.49m3/hm2,最高达330.98m3/hm2;平均胸径10.2cm,最大胸径44.0cm;平均树高9.6m。青皮由于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较大,重要值达161.415 9,导致其他物种种类减少,造成群落生物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自然植被、地方文化和传统建筑特点等方面对建设海南热带特色园林进行初步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推荐青梅(Vatica mangachapoi)等63种优良园林植物用于构建海南热带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8.
运用α和β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热带地区海南中部山区草地、灌丛、次生林和原始林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s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演替阶段间的物种多样性大小差异;而Alatalo均匀度指数能较好反映物种分布变化。从草地到原始林阶段,群落α物种多样性呈连续增大趋势。Jac-card和Srenson相异性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演替阶段群落间的物种更替,且呈单峰曲线变化,在灌丛与次生林过渡阶段最大。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不同择伐强度经营试验初期土壤 C、N含量及其储量 ,结果表明 :原始热带山地雨林土壤 C、N背景值分别为 10 8.91t· hm-2 、9.58t· hm-2 ,表层 50 cm土壤 C储量占深 10 0 cm土层 C储量的 77.6 % ,相应的 N储量占 73.8% ;30 %、50 %择伐强度经营 5个月后林地土壤 C储量分别比原始林降低 4 .5%和 5.3% ,但 30 %强度经营林地土壤 C/N接近未采伐的原始林。结果可作为对热带山地雨林选取持续经营模式的动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研究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与伐后林的物种多样性及木质藤本与支持木的关系。结果表明:原始林中树木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低于伐后林(P<0.05),而木质藤本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在原始林与伐后林间无显著差异;原始林中树木的平均附藤率和平均每木附藤数均高于伐后林(P<0.05),而平均每藤攀附支持木个体数表现为伐后林高于原始林(P<0.05);在原始林中树木胸径与平均每木藤本数间呈显著的三次函数关系,伐后林中树木胸径与平均每木藤本数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树木高度与平均每木藤本数在2林型中均呈显著的三次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