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刺芹侧耳杂交菌株农艺性状与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刺芹侧耳杂交菌株进行农艺性状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10个刺芹侧耳杂交菌株中,有6个杂交菌株的产量高于亲株,其中产量最高的为Pe2515菌株;有5个杂交菌株子实体形态特征与亲株Pe1相似,呈保龄球形;有2个杂交菌株为粗棒状,介于双亲株之间;另有2个杂交菌株子实体为细棒状,与Pe2菌体相近。酯酶同工酶聚类分析表明,在隶属度0.325时刺芹侧耳杂交菌株与亲株可分为5大类群,其中杂交菌株可分为2大类群,杂交菌株与亲株之间的隶属度在0.672以下,表明杂交菌株与亲株之间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对贵州高原粳稻与中矮杆粳稻间的17个杂交组合F1及7个杂交组合F2的研究表明,F1代株高介于双亲之间,高秆与矮秆均不表现显性,F1代株高与中亲值间的相关极显著。在F2代,大多数组合有超亲分离现象,株高分布呈一连续单峰曲线,故系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但遗传力较高,育种中可于早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3.
姬菇杂交菌株遗传性状保持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姬菇杂交菌株F1代子实体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组织分离所得的菌株以及多孢分离所得的菌株从拮抗、菌丝生长速度、酯酶同工酶、出菇产量与子实体形态特征方面进行了比较,探讨姬菇杂交菌株遗传性状的保持方法。结果显示,组织分离菌株彼此之间以及与出发菌株之间没有拮抗现象,多孢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及组织分离菌株出现拮抗现象;在菌丝生长速度上组织和多孢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差异都不显著;珊瑚期分离菌株和幼菇期菌褶分离菌株产量高,达极显著水平,分别较出发菌株增产65.8%和50.8%,其它菌株与出发菌株差异不显著;组织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具有相同的酯酶同工酶酶带,而多孢分离菌株不仅具有出发菌株的酶带而且增加了1条新的酶带。所以组织分离方法可以较好地保持姬菇杂交菌株的遗传性状,并且选择珊瑚期和幼菇期菌褶进行分离有望获得更高产的菌株。  相似文献   

4.
在杂交菌株12ch的989个后代单孢分离株中,Ⅲ型和Ⅳ型分别占总数的1/16,A型与B型的比例为11,气生型与非气生型的比例为11,正常菌丝类型占总数的1/4.综合比较亲本、配对的单孢菌株以及杂交菌株的酯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同工酶,结果表明,单孢菌株不一定继承亲本的所有酶带,还可出现亲本所没有的酶带;杂交菌株的酶谱不是两亲本或两配对单孢菌株酶带的简单相加,它会出现新的酶带,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杂种优势;不同杂交部位的分离物以及杂种的组织分离菌株,它们的酶谱结构大体相同,并表现出布勒现象  相似文献   

5.
对19个白色金针菇菌株和14个黄色金针菇菌株以及黄色金针菇F411菌株的6个组织分离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白色金针菇与黄色金针菇在谱带上存在差异,且一些酶谱带可作为区别黄色金针菇与白色金针菇的特征酶谱带。相异系数聚类分析表明,白色金针菇和黄色金针菇可各自聚为一类群,但其中黄色金针菇F26菌株与白色金针菇菌株聚在一类。在供试的33个菌株中,共有21个菌株在酯酶同工酶谱带上完全相同,表明其亲缘关系非常相近。此外,组织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在酯酶同工酶谱带上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6.
瓜类作物叶绿素含量的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甜瓜、西瓜、黄瓜、番瓜品种和甜瓜杂交F1、F2及回交后代为实验材料,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的瓜类作物的叶绿素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品种之间总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多数甜瓜杂交组合 F1代叶绿素含量呈现中亲值,少数能够表现出杂种优势,F2代和回交后代的分离结果表明甜瓜叶绿素含量由数量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王波  蒋馨  鲜灵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3):993-996
利用白色双孢蘑菇和棕色双孢蘑菇之间杂交,构建10个杂交菌株;对亲株和杂交菌株进行了ISSR分子标记分析,建立遗传相似系数树状聚类图。结果表明,12个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39~0.839之间,在相似系数为0.66水平上将杂交菌株和亲株划分为3个类群;杂交菌株之间在产量上差异较大,平均产量在0.30~5.73 kg/m2之间,其中产量高于亲株的杂交菌株有3个,杂交菌株子实体颜色为棕色和浅棕色;产量高和子实体颜色浅的杂交菌株,与亲株白色双孢蘑菇之间遗传关系较近,而与2个亲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远的杂交菌株,产量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对分别以栽培高粱和甜高粱为母本、以拟高粱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的F1代及其双亲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栽培高粱和甜高粱酶谱类型相近,仅个别酶带活性强弱存在差异,所以两者的亲缘关系可能较近,POD不能作为区分鉴别它们的依据;栽培高粱和甜高粱酶谱比拟高粱少酶带POD-1,与拟高粱的亲缘关系可能较远,酶带POD-1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拟高粱与栽培高粱和甜高粱的区别。杂交F1代的酶谱与父本较相近,既表达出互补双亲酶带的"互补带"POD-1,又表达新的"杂合带"POD-4,但未表达出双亲共有酶带POD-6,因此,可为选育杂交新材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新种质N0238D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0238D是一个株高54.00 cm的矮秆冬小麦新种质,为了明确其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对该种质进行了遗传分析和赤霉酸敏感性鉴定。用高秆品种中国春(株高126.00 cm)、阿勃(株高114.00 cm)与N0238D杂交,并用N0238D回交,F1代株高均接近或稍高于中亲值,F2代株高分离为矮秆、半矮秆、高秆三种类型,分离比例均为1∶2∶1,同时有超亲分离存在。BC1F1代矮秆植株数和半矮杆植株数的分离比例均符合1∶1,结果表明,N0238D的矮秆性状由1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赤霉酸测定试验表明,该矮秆种质为赤霉酸不敏感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复性电泳技术,研究了洛玉23 F1代与亲本间在苗期的叶、叶鞘、种胚和根系等器官的过氧化物酶(POD)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F1代苗期的叶、叶鞘、种胚和根系等不同器官中均检测到了来自母本和父本的POD互补酶带,这些遗传自双亲的互补酶带可能与F1的杂交优势有关;各器官POD酶谱存在一定差异,总酶活依次为:根系>叶片>叶鞘>胚乳;在胚乳中检测到的部分共有酶带以F1代中的活性最强,说明某些酶带在遗传给后代时其活性可能还存在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11.
6个杏鲍菇菌株及其杂交子代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6个杏鲍菇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酶谱检测,分析了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并用聚类的方法对菌株间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单孢杂交育种,获得23个杂交组合,对杂交亲本和子代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比较,预测杂交子代杂种优势的强弱。  相似文献   

12.
金针菇杂交菌株的同工酶标记与菌株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垂直平板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利用酯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PAGE表型的差异,对金针菇的杂交后代作了遗传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金针菇杂交亲本及其后代抽工酶箐型表现明显的多型性。4个杂交菌株的同工酶亲本有较明显的差异。2处生化(EST,PRO)标记在杂交菌株中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遗传互补性,并有新的酶带产生。结合同工酶酶谱和标记杂合位点数目对杂种优势可进行早期预测和栽培验证。  相似文献   

13.
棉花枯萎病菌同工酶电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棉花枯萎病菌的3、8和7号3个生理小种的标准菌株和新疆所采31个供试菌株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了酯酶同工酶谱、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各生理小种间的谱带存在明显差异,过氧化物同工酶出现的谱带数较少,酯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质谱谱带数较多,同为7号小种的不同菌株间其谱带虽表现出多型性,但其谱带一致性较高.据此可以看出,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质谱对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以酯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质谱分析为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报道通过对同工酶酶谱的分析,确定了以原种罗汉蔗为母本与含割手密野生血缘的F180/113为父本杂交所得后代属真实性杂交种,从而证实了以云南割手密的杂种F1代回交原种得到杂种F2代的中间世代已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大野荞的遗传变异及其与栽培荞麦的关系,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以甜荞(Fagopyrumesculetun)和苦荞(F.tataricum)为对照,对大野荞(F.megaspartanium)不同收集系合计24份栽培和野生荞麦种子的谷草转氨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谷草转氨酶同工酶酶带共8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为3~6条,甜荞和苦荞分别有3条和4~5条,其特征谱带分别为GOT-2和GOT-1。而大野荞有3~6条,18个大野荞收集系可分为3类:类I,含甜荞特征谱5GOT-2,不含苦荞特征谱5GOT-1,绝大多数大野荞收集系(W1~W8、W10~W13、W15、W17、W18)是这种类型;类Ⅱ,含苦荞特征谱5GOT-1,但不含甜荞特征谱5GOT-2,仅包含原产湖北和湖南的收集系W9和W14;类Ⅲ为既含苦荞特征谱5GOT-1,也含甜荞特征谱5GOT-2,包含的大野荞收集系为原产湖南的W16。试验所用的3个荞麦种类(甜荞、苦荞、大野荞)几乎都含有谱带GOT-4和GOT-5。结果显示,大野荞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老芒麦与紫芒披碱草及其正、反交F1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酯酶(EST)同工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生育阶段正、反交F1植株均继承了双亲的基带,表现稳定的遗传特性,同时正、反交F1及亲本在酶带数目、位置方面差异显著,这从酶蛋白分子水平证明正、反交F1的真实性。同工酶酶谱表征可作为正、反交杂种F1与其亲本相互鉴定和识别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薏苡、川谷及其F_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比较分析了薏苡、川谷及其杂种F1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 :薏苡、川谷及其F1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现出明显的种类型和组织器官特异性。在F1植株中未出现“杂种酶” ,且双亲的一些酶带在F1中受抑制未表现出来。利用过氧化物酶可进行薏苡属亲缘关系 ,系统演化、遗传特性差异和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克山大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同丰37及二者杂交后代 F_1~F_4为材料,在成株期取其花药、子房、叶片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1)甜椒雄性可育株与雄性不育株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在不同器官上表现不同,在子房、叶片的酶谱上无明显差异,而在花药的酶谱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2)同一生长时期的不同器官,其酶谱存在差异,显示了各自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酶带数目不同。(3)亲本间及不同世代间,在叶片的同工酶谱上表现有差异。酶带型的变化规律与育种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