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郑州市,初期的非公有制林业主要是农民在自己承包的责任田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荒山造林力度的加大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部分荒山(地、滩)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个体造林的人数逐年增多,资金投入不断增加,造林规模迅速扩大,涌现出一批造林承包大户。  相似文献   

2.
成阳市的非公有制林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林业“三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非公有制林业不断发展壮大。从个别农户承包集体林,发展到购买“四荒”地造林;从小规模零散承包到大规模、大投入集中连片治理:从单纯的栽树种草到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产业,尤其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非公有制林业以其投资主体明确、经营方式灵活、信息量大、与市场联系紧密等优势,成为成阳林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林业经历了“五八消灭荒山”、“林业二次创业”“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林业建设项目工程落实,林业建设长足发展。近年来,掀起全社会办林业热潮,鼓励群众承包造林、山场拍卖流转,涌现出大批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全县林地面积211.1万亩,其中国有集体林地129.9万亩,现集体林地约113.3万亩对外进行承包、拍卖,非公有制林业经营面积达到91%(包括已有79.7万亩个人经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红河州的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迅速。它在林业建设中的比重在逐步增大,已成为红河州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基本情况截至2001年年底,红河州有非公有制造林面积61586公顷,按经营方式划分,有承包造林、租赁造林、拍卖造林、合股造林及其他造林等5种形式。其中,承包造林占53.8%,租赁荒山造林占4.3%,拍卖荒山造林占2.8%,合股造林占4%,其他方式造林占35.1%。按投资主体划分,有个体造林、企业造林和外商造林等3种形式。其中,个体造林占96%,企业投资造林占3%,外商投资造林占1%。在个体造林中,小于6.66公顷规模的占45.4%,6.6…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初宿州市出现承包荒山造林大户,从最初的拍卖"四荒"逐步发展为拍卖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非公有制林业作为当前林业建设的一种最有效和最具有活力的组织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市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呈现出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6.
青龙满族自治县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壮大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由无偿使用林地、零星无序开发,发展到有偿使用林地、规模治理、有序开发。到2003年底,全县合同开发三荒9.4万亩,发展非公有制造林3.6万亩,经营形式分为承包经营、买断经营和合股经营三种,经营主体有职工、个体户、农民,开发地类有荒地、荒滩和荒山,开发形式分为人工造林及封育管护两个类型。  相似文献   

7.
巴州的非公有制林业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我州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木材及林果等林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为此,配合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在国家“谁造谁有”政策的鼓励下,部分农村农户开始在房前屋后及集体的条件较好的宜林地上营造起了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等树种,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及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这一时期的非公有制林业以个体农户为主,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经营领域窄、生产力水平低等问题,发展很不充分,属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雏形阶段。进入…  相似文献   

8.
盐津县地处滇川交界,发展林业自然条件较好。多年来,县委对发展林业生产一直比较重视,特别是粮食实行大包干和林业“三定”基本落实以后,县委采取多种措施把荒山荒坡承包给社员,大力发展林业专业户、重点户,使林业生产有了新的突破。到目前,全县有32,250户承包荒山造林,承包户占总农户的70.1%,承包集体荒山达40多万亩;有造林育苗专业户、重点户2,705户,占总农户的5.88%,其中育苗专业户、重点户320户。在“两户”的带动下,据统计,全县去冬今春共营造各种林木66,847  相似文献   

9.
最近5年,我国林业工业发展的总投入中,近90%是民间资本;非公有制林业在新造林面积中占了80%以上,个别省份达90%(包括退耕还林);许多造林大户,非公有制林业已迅速崛起。2002年,陕西省完成造林面积1126.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79.6万亩,荒山造林415.33万亩,占总造林面积的70.6%;2003年全省计划造林112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20万亩,荒山造林420万亩,占总造林面积的74.6%。全省承包500亩以上荒山荒坡的大户共投资3.76亿元,治沙英雄石光银在沙地造林22.3万亩,定边县64万亩的荒沙荒坡,有3个石光银就可以使  相似文献   

10.
宿松县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大力扶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实体通过承包、股份合作、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近三年来,全县民营造林达9万亩,占重点工程造林面积的41%。在多种经济投入的推动下,该县2002~2004年  相似文献   

11.
广东非公有制林业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特别是1994年在全国率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后,各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支持非公有制林业产业发展,使非公有制林业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非公有制投资造林及兴办林产加工经营企业几乎覆盖广东所有的市、县、乡镇,基本上形成了非公有制、集体和国有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据统计,广东省现有的20300多家木材加工经营企业中,民营企业17100多家,占84.2%,外资及合资企业227家,占1.1%,非公有制企业年产值1400多亿元,占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70%以上,成为广东省…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林业工程的全面启动,霍城县的非公有制林业在速度、规模和水平上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政策为导向、重点林业工程为动力、民间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户承包造林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衢州市林业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70%,是浙江省的林业重点市。林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衢州市农村公有制林业改革起始于80年代初期,基本上是照搬了农田家庭联产承包的做法,将山林均分到户经营。具体做法是:一部分荒山以自留地的形式分到各户;用材林、经济林及其他林地,根据林种树种、立地条件、山场远近等不同,分类搭配,以责任山的形式按人口承包到户经营。据1985年统计,农户家庭经营的山林面积占农村集体山林面积的75%左右,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林业经营格局…  相似文献   

14.
《河南林业》2002,(4):39-39
两年来,鲁山县主足本县实际,不断创新营林机制,完善各项政策,坚持“大户承包、庄园式开发、企业化经营、多元化投资”的发展思路,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开发荒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林业产业化进程。截至目前,全县非公有制经营主体造林面积达34.6万亩,占全县同期造林面积的70%以上,累计投入资金2768万元。百亩以上的个体承包大户345家,千亩以上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伊川县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创新营林机制,实施拍卖承包、招标造林、以工哺林、社会共建、专业队造林等举措,加快了林业发展,产生了林业投入增加、造林质量提高、管护成效明显、发展林业积极性增强等良好效果,开创了林业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乡村森林资源特征与定位 1.资源特征: 比重最大。乡村林业大多是非公有制林业。过去由集体林场经营的森林和林地已基本下放给农户经营。融安县20世纪80年代初有各级各类集体林场104个,经营面积1.6余万公顷;80年代中期减至79个,经营面积1.狳万公顷;21世纪初,剩下一个乡办集体林场,经营面积0.067余万公顷。融安、融水、三江等林区县,乡村非公有制森林面积分别占该县森林总面积95%~97%。  相似文献   

17.
自1998年以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使全市林业产业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非公有制林业取得了迅猛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市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和亮点之一。我市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模式,一是农户办林场(私人林场)模式,这种模式经营面积约占全市非公有制林地面积的65%。盱眙县河桥镇大莲湖村农民张继强从1998年开始承包荒地造林,1999年春在大莲湖栽植杨树4000株;2002年又出资5万元,买断大莲湖区8条东西路,面积20…  相似文献   

18.
桃源县非公有制林业从山林承包到户时开始兴起,经历了用材林、经济林、药材林开发3个阶段,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加速了全县绿化的进程,加快了林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林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全县从事非公有制林业开发的主要以农民为主,也有工人、干部、企业家,共计38万多人,而农民占了95%。非公有制造林18.87万公顷,占全县有林地的88.4%。非公有制林业年总产值达到1.87亿元。———个体承包造林这是全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主体。目前,个体承包造林面积达16.13万公顷,涌现出了…  相似文献   

19.
非公经济冲刺林业产业制高点——聚焦我国非公有制林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也经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近年来,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2006年我国非公有制造林面积达135.43万公顷,占全国造林面积近一半。“十五”期间,全国非公有制林业企业占全国林业企业总数的70%以上.非公有制林业经济总量占全国林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其本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具体体现。无论是从历史沿革角度观察,抑或是着眼于发展前景。都可以毫无疑问地肯定非公有制林业是适应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它对我国林业发展的影响既是现实的,也是深远和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20.
非公有制林业,是指农民、个体经营者、职工、私营业主等非公有经济成分,通过政府划定或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取得林地、林木等资源使用权,自主投资经营的林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加快,非公有制林业作为一种最有效和最具活力的经营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省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