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max)的近缘野生植物,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抗逆性较强等特点,是开展大豆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同时,考察野生大豆的自然分布,类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对研究大豆的起源、进化和分类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野生大豆资源的搜集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美国、日本等都在大力搜集野  相似文献   

2.
于2006~2007年对重庆市19个区(县)的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考察,其中8个区(县)观察到野生大豆分布。共搜集野生大豆混合样本43份、单株197份(半野生大豆25份),其中高海拔的东部山区野生大豆居群分布密度略高,类型较为丰富。考察发现野生大豆在重庆地区分布面积锐减,濒危状况日益严重。通过考察搜集到了有利用价值的资源,丰富了国家种质资源库重庆地区野生大豆的数量和半野生大豆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从1978年开始对吉林省和国内其他省区的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考察、收集和研究。在形态及生态性状研究的基础上与南开大学生物系协作进行了体细胞染色体的观察。 材料的来源主要是吉林省野生大豆(Glycine soja)70份;山东、宁夏、河北、河南、浙江、广东、江苏、湖北、四川等省28份;半野生大豆(G.gracilis)35份。  相似文献   

4.
野生大豆分布与环境条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李福山  王衍桐 《大豆科学》1989,8(3):245-251
野生大豆(G. Soja)为东亚植物区系温带物种,在世界上分布仅局限在中国、日本、朝鲜和苏联东亚部份地区,而以中国分布最广、类型丰富。中国野生大豆分布的温度条件是:一年中≥20℃的月平均温度在1—6个月地区,而在3—4个月地区分布最广,类型最多;中国野生大豆现蕾期的临界光照期大约为13小时15分至17小时5分之间,一般是在当地光照高峰(6月20日)过后20—80天现蕾开花,纬度愈高开花愈早,纬度愈低开花愈迟;不同纬度区野生大豆在同一纬度上种植,其现蕾期表现为:来自高于种植纬度地区的野生大豆,于光照高峰前现蕾开花,而来自低于种植纬度区的野生大豆均在光照高峰过后现蕾开花。  相似文献   

5.
大、小兴安岭野生大豆资源十分丰富。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于1979-1981年,由张国栋研究员带队,对大、小兴安岭的黑河、嫩江、德都、北安、孙吴、逊克、呼玛、塔河、漠河等市县进行了野生大豆大规模考察和搜集,认定我国野生大豆分布的北界在塔河县依西肯一带(北纬52°55'),并在适应区存在较大的空白区。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于1989—1990年,由魏新民研究员带队,对黑龙江国内流域,即上至漠河乡(北极村)下至萝北县进行了野生大豆第二次考察和搜集,在漠河县漠河乡一带(北纬53°33')采集到野生大豆,将我国野生大豆分布北界推移至祖国最北…  相似文献   

6.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研究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野生大豆(G.soja)是栽培大豆的祖先种,具有高蛋白、多抗、广适应性和繁殖系数高等特性.本文针对近几年野生大豆考察工作介绍了野生大豆分布现状,并对目前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鉴定和利用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资源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野生大豆的有效利用,开展野生大豆保护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以促进野生大豆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7.
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A.Bor)又名,高山景天、库页红景天,是景天科 Crassul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该植物分布在欧洲、北美、亚洲西部和北部;在亚洲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和苏联.在我国多分布在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  相似文献   

8.
日本野生大豆主要分布于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4个主要大岛及周围小岛屿,南起九州南部,北至北海道的南部地区。北海道中部及以北区域和琉球群岛至今没有发现野生大豆存在。本文简要介绍日本野生大豆资源概况,包括分布开态、胰蛋白酶抑制剂形态、种皮荧光表型频率、地理遗传变异和发现的球蛋白亚基变异及在育种研究中利用前景。还对中国野生大豆研究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轮叶党参Codonopsis Lanclolata(SiebetZucc)Benht,(?)HooR·f·又名羊乳.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南、西南及朝鲜、日本、苏联.野生于山地林缘、疏林下,灌木丛及溪谷间.一、应用价值1、药用价值轮叶党参全草含芹菜素木樨素,黄酮醇甙等多种黄酮类成分.根含菠菜甾醇、齐墩果酸等成分.还含有  相似文献   

10.
大豆属Glycine包括有两个亚属:大豆亚属(译者拟译名)Glycine和黄豆亚属Soja。大豆亚属包括有6个“种”,原产于澳大利亚、其中有两个在中国台湾省和南太平洋的若干岛屿上亦有发现。黄豆亚属包括有栽培种大豆G.max和野生大豆G.soja。野生大豆原产中国、苏联、朝鲜和日本。细胞学、形态学以及种子蛋白质的研究指出野生大豆G.soja是栽培种大豆G.max的野生祖先。语言学、地理学和历史上的证据,明确指出中国北部的东半部是大豆的发生和形成的区域,其时间大体上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以后才普及到东南亚国家。于公元十六世纪初期,欧洲由旅行家知道有大豆产品。一直到1712年有关大豆栽培的详细知识才传入欧洲。于1804年初在北美初见。现在美国收集大豆品种资源约有7181份,包括有驯化的栽培品种,外国的饲料作物,植物引种材料,野生大豆,多年生大豆和遗传材料,其中有类型、分离系,细胞学材料以及性状连锁等特殊材料。在这些材料中,植物育种家和农艺学家在改进展济性状的同时,测定了大约有90个特殊的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其创新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  赵秋  刘澍才 《杂粮作物》2004,24(3):182-183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在辽宁省不同农业生态区均有分布.辽宁野生大豆资源已入国家基因库保存有1 248份,占全国野生大豆种质总贮量6 500份的19%,占世界野生大豆种质贮量的17%.野生大豆具有高蛋白、多花荚和多抗逆等特点.辽宁省野生大豆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利用野生大豆丰富的遗传种质基础,进行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种间杂交,可实现基因重组,拓宽大豆的遗传背景,创造大豆新种质.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在辽宁省不同农业生态区均有分布.野生大豆具有高蛋白、多花荚和多抗逆等特点.辽宁省野生大豆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利用野生大豆丰富的遗传种质基础,进行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种间杂交,可实现基因重组,拓宽大豆的遗传背景,创造大豆新种质.近年来由于垦荒、放牧、修建基础设施和开发旅游业等人为活动,以及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野生大豆的生存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建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野生大豆资源的原位保护或原生境保护.  相似文献   

13.
穿龙署蓣的生物学特性及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龙薯蓣(Dioscoreanipponica Makino)为薯蓣科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产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北一带、朝鲜、韩国、日本、苏联等国都有有分布。本文研究穿龙薯蓣种子的发育特性,幼苗的生长特性,开花特性,结实特性,根的生长发育特性,生态环境特性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4.
野生作物近缘的保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重要的课题,野生的作物近缘拥有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对于育成高产、抗病和具有优良品质的作物品种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野生大豆及它的近缘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情况,在过去的40多年中,中国先后进行了3次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共收集资源8 518份,进行的时间分别为:第一次1978-1982年,第二次1996-2000年,第三次2001年-2010年.这些种质资源采用双轨制进行保存,分别保存在北京的国家基因库和中国的西部干燥区域.同时介绍了中国科研单位对野生大豆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和利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它具有特殊的抗逆性,蛋白质含量高,适应性强等特点,也是开展大豆育种的种质资源。1979—1981年我所对北部高寒地区野生大豆资源及分布进行了考察。考察地点有黑龙江省的黑河、嫩江、德都、北安、孙吴、逊克、爱辉、呼玛、塔河和漠河等10个市县。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五期间再次考察黑龙江省野生大豆(G.soja)资源状况,确定了我国野生大豆分布的北界和东界位点,收集保存野生大豆种质千余份。对其鉴定创新研究取得新进展,检测筛选出异黄酮含量0.45%以上野生大豆优异种质资源14份,创新选育出含有野生大豆亲缘,优质、抗病大豆新种质龙品8802-1、龙品03-324、龙品03-311等。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巴彦县野生大豆保护点是农业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在中国3个野生大豆保护示范点之一.目前,经CPS测量已确定了巴彦县野生大豆保护点的面积为29.9 hm~2,野生大豆分布面积为20.2 hm~2,确定了30个样方.经2008年对保护点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初步明确了目标物种(野生大豆)的种群密度、目标物种丰富度、生长状况、类型以及保护点内和周边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辽宁省搜集到的野生大豆828份为试材,对野生大豆的整理、归并和分类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初步提出粗浅的看法,以与同行共商。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野生大豆考察收集工作以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对野生大豆从农艺学、生态学、品质化学、生理生化、植保、遗传育种、孢粉学、种群生态学、结构植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但有关群落方面的研究却未见报道.为探究野生大豆在形态指标、群落学特征及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辽宁省彰武县北沟水库地区和盘山县陆家乡地区野生大豆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伴生物种、干扰情况和濒危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采用植物群落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植株较高、形态指标优越、生活力较强的野生大豆所处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大、多样性指数高,土壤含水量和含氮量均较高、群落微气候条件也较优越;植株较矮、生活力弱有的野生大豆则相反.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地野生大豆存在植物群落的生态环境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收集19个省(市、区)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的开花期、成熟期等数据,比较了我国不同地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生育期性状的异同,分析二者生长发育的同步性.结果表明,以北纬40°为界,以南地区野生大豆的生育期长于栽培大豆,以北地区则略短;由南向北,野生大豆营养生长期(V)缩短、开花提前,生殖生长期(R)延长,生育期结构比值(R/V)提高.与同纬度地区野生大豆相比,栽培大豆的营养生长期(V)短,R/V比值高.在北纬25°~ 30°区域,野生大豆与春播类型栽培大豆花期不遇,而在北纬35°及以北地区,二者的开花持续期基本重合.鉴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在进化过程中一直保持相对独立的遗传结构,作者认为对栽培大豆“污染”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的“风险”不应高估.研究结果可为野生大豆的原位保护及在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