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利用河南省1978—2012年的相关数据,建立适用于河南省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用BP神经网络对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算,借助协整分析考察了农用地利用集约度与其驱动因素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效应.结果表明,长期内,农用地利用集约度与农民人均收入、农业总产值、政策法规存在正向影响,3者每增加1%,分别会引起农用地利用集约度提高0.241%,0.230%,0.176%;人均耕地对农用地利用集约度存在负向影响,其每减少1%,会引起农用地利用集约度提高0.157%.而在短期内,农民人均收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耕地对农用地利用集约度的作用方向相同而作用力大小不同,政策法规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长期.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农用地(耕地)的产能核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贵州省不同区域农用地产能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提高贵州省不同区域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根据贵州省农用地(耕地)产能核算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从农用地的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3个方面对贵州省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农用地可实现单产为理论单产的66.18%,实际单产为可实现单产的47.49%;贵州省农用地理论产能利用强度平均为66.18%,可实现产能的利用强度平均为47.49%;农用地理论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3335.66kg/hm2,可实现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3428.2kg/hm2,大部分县(市、区)的可实现利用潜力为2000~5000kg/hm2;贵州省农用地理论产能利用潜力较大的地区有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农用地可实现产能利用潜力较大的地区有铜仁地区、黔东南州、黔南州、遵义市、贵阳市和安顺市。  相似文献   

3.
乌当区金华镇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各评价指标的渐变性和模糊性,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其隶属度函数并进行处理;选取5个土壤中最常见的有毒有害重金属污染因子镉、铅、铬、汞、砷为评价指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乌当区金华镇农用地78个样点的土壤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金华镇农用地环境质量为一级和二级的土壤所占比例为41.02%和35.90%,三级的为23.08%。说明,金华镇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较好,有76.92%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处于农业安全生产的二级质量标准内,可以直接发展农业生产;但位于三级质量标准的农用地则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避免污染元素进入食物链,保证农用地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双流县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模糊综合评价分析的数学方法评价双流县农用地适宜性,根据因素因子选择原则及研究区域农用地实际情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再以白家镇这一评价单元为例介绍并演示了模糊综合评价具体实施过程,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研究区域农用地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双流县现有Ⅱ级适宜度农用地比例为5.53%,Ⅲ级适宜度农用地比例为81.17%,Ⅳ级适宜度农用地比例为13.30%,无Ⅰ级和Ⅴ级适宜度农用地,双流县农用地总体适宜度为Ⅲ级,并对各适宜程度的提高和改善提出了相应建议。经实际操作以及确定结果的检验,证明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安徽省13个地级市为样本,分析劳动力转移、农用地流转对农用地利用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3个地级市中50%以上农用地利用综合效率未达到最优,且存在各种原因导致农用地流转带来农用地效益不高。最后,提出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保障农民的各种产权利益、促进农用地资源合理配置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乌当区羊昌镇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模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各评价指标的渐变性和模糊性,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其隶属度函数并进行处理;选取Cb、Pb、Cr、Hg、As等5个土壤中常见的有毒有害重金属污染因子为评价指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乌当区羊昌镇农用地83个样点的土壤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羊昌镇农用地环境质量为一级和二级的土壤所占比例分别为73.50%和13.25%,三级的为13.25%,说明羊昌镇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较好,有86.75%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处于农业安全生产的二级质量标准内,可以直接发展农业生产;但对三级质量标准的农用地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避免污染元素进入食物链。  相似文献   

7.
<正>一、土地利用现状目前,全县土地总面积109 812.05hm2,其中农用地89 267.43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1.29%。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耕地78 945.44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1.89%;园地543.66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9%;林地2 355.99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15%;其他农用地7 422.34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76%。二、土地利用特点(一)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西平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按适宜性可分为宜农、宜林、宜园、宜牧、宜渔等多种类型,根据土地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典型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为探讨安徽省南部山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和污染成因,以安徽省南部某一典型区为研究区域,在农用地土壤上共布设314个点位,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其中Cd、Hg、As、Pb和Cr 5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检测,运用多元统计分析、PMF(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地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水平、污染成因、空间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用地土壤中Cd、Hg、As、Pb、Cr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32、0.1、14.38、49.44、87.42 mg·kg~(-1),超标率分别为26.93%、3.81%、23.47%、3.35%、2.23%;Cd、As在洪积物和冲积物成土母质中含量较高,Hg、Cr在洪积物成土母质中含量较高。研究表明,研究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来源为:工矿污染源贡献率39.6%,交通污染源和大气沉降综合污染源贡献率42.3%,成土母质源贡献率18.1%。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的郑州市农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郑州市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支持下,对郑州市1988年和2009年的TM传感器数据进行监督分类,分析了该市的土地利用情况,重点评价了农用地的变化情况及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郑州市的城镇建筑用地与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增加率分别为183.40%和123.39%;同时农用地大量减少,减少率为4.11%,郑州市的城市化进程明显。通过对郑州市不同区域的农用地分析,计算了各区域的农用地利用相关系数,发现郑州市区的农用地面积减少量最大,达到159.01km2。研究认为,影响农用地时空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以社会因素为主,包括政策因素、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0.
海口市农用地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从时空上对海口市农用地各用地类型的演变进行分析,为海口市农用地景观格局分析和农用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采用海口市1991、2001、2010年3期Landsat TM/ETM+和ALOS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 4.4和ArcGIS软件对3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类,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率得到海口市农用地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规律,并在ArcGIS中通过空间叠加分析获得海口市农用地转移矩阵和空间转化特征。【结果】1991~2010年海口市耕地、园地、林地、坑塘水面和牧草地的土地面积变化率分别为:-0.551%、0.480%、-0.701%、0.195%、-0.005%。从时间上看,1991~2010年海口市农用地面积减少较快,其中林地减少速度最快,其次是耕地,减少最慢的为牧草地,园地和坑塘水面面积均不同程度增加;从空间上看,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建成区的外围地区,耕地和园地互相转化的区域分布均匀,其中中西部林地主要转化为园地,在东海岸和东寨港附近部分耕地和红树林转化为坑塘水面。【建议】应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切实保护耕地,加强林地保护、扩大植树造林面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用地信息化管理,以降低人地矛盾,促进海口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结合湖北省仙桃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在MapGIS、Matlab等软件支持下,采用自然增长法、双线性人口增长模型与劳动平衡法对张沟镇规划目标期人口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的研究对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立足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理念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快速优化,本研究选取广东省罗定市作为研究区,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空间形态、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等5个层面构建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指标体系。同时,以GIS技术作为分析工具,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对罗定市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进行现状分析及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调整前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主要呈中间密四周疏、东西密南北疏的布局特征。布局优化后罗定市的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增加了5.2 hm2,相较于调整前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合理性也有了大幅提高。总体而言,优化调整后的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不仅确保了耕地数量,提升了耕地质量,优化了空间形态,而且改善了罗定市的生态环境,其空间规划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提升。研究表明:耕地地块布局合理性的评判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可根据现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布局合理性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调入、调出,有效推进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进程;而立足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理念的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快速优化方法,也为全国其他粮食主产区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提供了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结合区域内畜禽饲养量、畜禽排污量以及有效耕地面积,对各市畜禽粪便的耕地最大污染负荷量进行估算,得出畜禽养殖污染负荷警报值。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农田畜禽粪便猪粪当量平均负荷量为35.48 t/hm2,农田畜禽粪便污染负荷平均警报值为0.79,这一水平值远高于全国警报值0.49;武汉城市圈除仙桃市外,其余各市的畜禽粪便排放均对环境构成威胁,其中,黄冈市畜禽养殖对环境构成较严重威胁,其次是孝感市。  相似文献   

14.
以兰州市1999~2008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耕地变化景观指数分析了兰州市耕地变化格局特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引起兰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方式有4种,即开发、复垦、整理和农业结构调整.10a间耕地增加最多的方式为土地开发(1 159.75hm2),其次为农业结构调整(159.39hm2),复垦增加为0;兰州市土地减少方式有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灾毁、建设用地等,其中,生态退耕减少15 516.28hm2,建设用地减少3 863.88hm2,灾毁面积1.13hm2,其他原因减少为351.65hm2.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方式单一,优势度相对较高,均匀度低;耕地减少的方式较增加的方式多样,优势度低,均匀度高.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土地生产力是影响兰州市耕地变化的3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畜禽粪便时空变化特征及耕地负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东省统计数据和各种估算参数,以地级市为单位,分析了2000~2008年广东省主要畜禽粪便产生总量及养分总量时空变化特征、单位耕地面积N、P2O5负荷量及其污染风险预警。结果表明,广东省畜禽粪便产生总量约为9 300万t,猪粪、牛粪和鸡粪是主要贡献因子,三者之和占畜禽粪便总产生量的95%以上。广东省畜禽粪便产生量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表现为:环珠江口城市畜禽粪便产生量相对较低,距离珠江口越远,畜禽粪便产生量越多,其中茂名市和湛江市最多,畜禽粪便年均产生量超过1 000万t,深圳市、中山市和珠海市畜禽粪便年均产生量不到茂名市的4.5%;广东省平均单位耕地面积畜禽粪便N、P2O5负荷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不同地区负荷量差异较大。深圳市、东莞市和佛山市等地负荷量最大,超过300 kg/hm2,而韶关、清远、湛江和中山等市负荷量相对较小;畜禽粪便污染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广东省耕地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威胁,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耕地的风险警报级别较高,特别是西江流域地区。因此,广东省特别是污染分析警报级别较高的地级市应该加强畜禽粪便的风险管理、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灰色模型GM(1,1)的荆州市耕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艳  周勇  湛蓝 《湖北农业科学》2007,46(5):713-715
以湖北省荆州市1997~2004年耕地数据为基础和平台,运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探讨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为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GM(1,1)模型对荆州市耕地资源数量的历史趋势拟合程度较高,预测结果符合荆州耕地数量变化规律.荆州市耕地面积在未来几年内仍将呈现出持续减少的趋势.因此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都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保护耕地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辽宁省鞍山市作为研究区域,在耕地保护方面具有其特殊性。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结合耕地面积、粮食单产等有关数据分析,预测规划目标年(2010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为基于粮食安全模式下的耕地保护提供有益探索。结果表明,2010年鞍山市耕地最大可供给量为239 000 hm2,2020年耕地最大可供给量为238 000 hm2,2010年鞍山市耕地需求量为204 186.02 hm2;到2020年鞍山市耕地需求量为226 409.61 hm2。因此,鞍山市耕地可供给量可以满足粮食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8.
驻马店市农用土地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防控、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的科学途径,以福建省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与ArcGIS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对福建省4 261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福建省耕地土壤pH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pH自东南沿海至内陆山地地区呈逐渐降低趋势:全省耕地土壤pH为3.00~9.62,平均值为5.35,变异系数为14.95%,69.3%的耕地土壤pH小于5.5;南平市(5.09)、三明市(5.16)、龙岩市(5.21)、宁德市(5.22)及漳州市(5.42)70%以上的耕地土壤pH<5.5;而厦门市(5.58)、泉州市(5.90)、福州市(5.62)及莆田市(5.96)50%以上耕地土壤pH>5.5。海拔、降雨量、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显著影响土壤pH,土壤pH与海拔、降雨量和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砂土土壤pH为5.38,显著高于壤土(5.20)和粘土(5.14);滨海盐土土壤pH为6.36,显著高于潮土、水稻土、砖红壤、紫色土、黄壤和红壤;黄壤和红壤土壤pH显著低于潮土和水稻土,潮土和水稻土土壤pH差异不显著;茶园土壤pH为4.67,显著低于果园、蔬菜、烤烟、水稻、块茎和油料作物土壤pH;油料、蔬菜和块茎类作物土壤pH显著高于水稻、烤烟和果园土壤pH,水稻和烤烟土壤pH差异不显著。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和海拔是驱动土壤pH变化的重要因子,其次是降雨量和作物类型。整体而言,福建省近70%的耕地土壤处于酸性或强酸性水平,建议通过养分综合管理、增施碱性物料等农业措施提升土壤pH,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区域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安全机制研究——以仙桃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与耕地面积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以江汉平原的仙桃市为例,通过建立耕地变化驱动力模型,并对武汉都市圈“8+1”城市粮食安全系数进行评价,探讨了区域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安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粮食单产、社会消费品零销总额、第三产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农业机械总动力、工业化水平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动因;粮食安全系数从1995年的0.81减少2007年的0.65。其中2000、2003、2007年粮食安全系数低于0.7,总体存在下滑趋势,但各年都处在安全级以上的水平;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安全系数呈现正相关关系,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1个单位,粮食安全系数降低0.001单位。依据研究结果,从宏观和微观层次上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数量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