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在保障水稻稳产的条件下,集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区水稻化肥和农药减施技术。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硅肥、减施氮肥、施用微生物菌肥以及不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配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产量及病虫害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由现有农民习惯施氮量(纯N)300 kg/hm~2减量至240 kg/hm~2时,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且产量在与其他几种不同技术配合下表现也最为稳定。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或240 kg/hm~2条件下,通过配施硅肥和"三防两控"技术配套,均可达到与农民习惯氮肥施用量(300 kg/hm~2)和病虫害常规防治方式下的产量水平。此外,氮肥减施配施硅肥结合"三防两控"的技术集成,可以在产量不降低的条件下,减少1次用药、52.8%固体剂型农药用量和61.0%液体剂型农药用量,同时达到与常规施肥和防治措施下的同等防控效果。说明该技术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区推广应用,是实现产量提升和肥药减施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硅氮配施对水稻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氮肥和硅肥用量对水稻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调控效应,及氮硅配施调控水稻光合作用的内在生理基础。以超级稻品种广两优476为供试材料,采用2个氮肥水平、3个硅肥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氮硅互作对水稻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和硅肥均能提高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氮水平下高硅肥处理光合作用最强,高氮水平下中硅肥处理光合作用最强,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水稻叶片降低非辐射能量耗散,将更多的吸收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低氮水平下增施硅肥能有效改善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提高水稻叶片光合性能,但在高氮条件下,随着硅肥用量的增加,初始荧光(F0)、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表现为先减后增,而PSⅡ潜在活性(Fv/F0)、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表现为先增后减,表明硅肥过量会导致水稻光化学效率下降。硅氮互作对水稻光合生理指标影响显著,低氮水平下增施硅肥能有效改善水稻叶片光合性能,高氮水平下适宜的硅肥用量为37.5 kg/hm2,此时水稻叶片光能利用效率最高,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积累,可为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化学氮肥减量配施稳定水稻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磷流失风险,为洞庭湖双季稻区化肥减量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CF)、减氮20%配施硼硅肥(0.8CF+B/Si)、有机肥替代20%化学氮肥(0.8CF+0.2OM)、有机肥替代20%化学氮肥配施氮肥增效剂(0.8CF+0.2OM+N-serve)、有机肥替代20%化学氮肥配施硼硅肥和氮肥增效剂(0.8CF+0.2OM+B/Si+N-serve)共6个处理,研究化肥减氮配施对双季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有机肥替代处理早稻产量较CF均有一定下降,而晚稻产量提高2.02%~5.03%。田面水中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浓度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上升,氮素流失风险也增大。与CF处理相比,化肥减氮配施处理早晚稻季田面水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分别降低8.08%~35.05%、5.88%~34.22%和5.02%~18.06%,有效降低田面水氮素流失风险,其中以0.8CF+0.2OM+N-serve处理效果最好。施氮肥后一周是氮素流失的高风险时期,随后各处理田...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理的氮肥用量和运筹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明确氮肥用量和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可为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119篇已发表的有关稻田氮肥管理的论文,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量化了不同施氮量、基肥+分蘖肥、穗肥、种植区域和土壤性质等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并探究了我国各水稻主产区提高产量构成因子以获得高产的适宜措施。【结果】与不施氮肥相比,施用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水稻实际产量(+42.2%)和理论产量(+43.1%),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增加了33.2%和13.5%,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下降了4.2%和1.6%。在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实际和理论产量在施氮量为150~200 kg/hm2时增幅最大,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在施氮量为250~300 kg/hm2时增幅最大。另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基肥+分蘖肥的氮比例(基肥+分蘖肥占总施氮量的比例)为30%~50%和穗肥氮比例为10%~30%时,水...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施氮量对辽河稻区盐粳系列品种(系)上蚜虫种群发生量及稻米产量的影响,探讨减施氮肥对水稻麦长管蚜的控害效果,比较不同氮肥水平下粳稻的产量关系。结果表明,蚜虫的种群数量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减氮25%可有效降低蚜虫种群数量,降低其危害。同时施氮量可显著影响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值,减氮25%对水稻产量降低影响不显著。综合评估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和蚜虫危害程度,本研究明确氮肥最佳施用量为135 kg/hm2水平,各粳稻品种(系)的蚜虫种群数量均值较常规施肥田可降低46.33%,各粳稻品种(系)的水稻理论产量均值稳定在718.12 kg/667 m2,兼顾了虫害防控,稳定了水稻产量和优化了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氰氨化钙颗粒肥在湘南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在湖南衡阳县开展了大田试验,在总施氮量150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氰氨化钙配施比例(0、20%、40%、60%)对晚稻产量、米质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氰氨化钙颗粒肥对晚稻有增产效果,其中配施40%处理因有效穗数显著增加而增产显著;尿素配施氰氨化钙对稻米品质整体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升稻米粗蛋白含量,以配施40%处理效果最好;配施40%和60%氰氨化钙可提高湘南晚稻氮素积累量,配施60%条件下显著提高;配施氰氨化钙可提高晚稻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偏生产力与氮肥农学效率在配施40%条件下最高,而氮肥利用率在配施60%条件下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氰氨化钙配施比例与产量、有效穗数、氮素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在施氮150 kg/hm~2条件下,配施40%氰氨化钙对提高湘南晚稻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黑土区玉米氮肥减施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吉林省黑土区玉米种植过程中氮肥用量偏高导致的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残留高等问题,在习惯施氮量的基础上设降低10%、20%、30%、40%的不同氮肥减量处理,研究减氮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子粒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中无机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伏龙泉和米沙子试验点降低20%氮肥用量、开安试验点降低30%氮肥用量玉米子粒产量无显著降低,减氮处理显著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降低氮肥用量可减少玉米收获后耕层土壤中无机氮的积累(硝态氮)。玉米施氮量在223 kg/hm2时玉米收获后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与播种前基本一致。吉林省黑土玉米种植区适当降低氮肥用量不会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同时会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玉米收获后耕层无机氮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南方红壤区稻 稻连作体系下氮肥减施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了连续3年6季的定位试验,比较了不施氮(N0)、常规施氮(NNL)2个对照处理与6个氮肥减施处理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经济效益、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传统施氮量20%的条件下, 30%常规氮肥用量 + 50%厩肥有机氮肥用量(30F + 50M)、30%常规氮肥用量 + 50%缓释氮肥用量(30F+ 50S)产量与NNL持平,比80%传统氮肥用量(80F)分别增产4.7%和5.2%;其余减施氮肥处理与80F产量基本持平。产量构成因子在不同施氮处理之间有明显差异,其中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与产量正相关,结实率与产量负相关。经过3年6季水稻种植,土壤肥力除有效钾外,处理30F + 50M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和pH值分别比NNL处理提高了21.3%、7.0%、34.7%、4.9%、41%。其中,有机质、有效磷含量、pH值均显著高于80F处理。其余各减施氮肥处理与80F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南方双季稻连作区,在减少施氮20%的条件下,30F + 50M、30F+ 50S是值得推荐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9.
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湖县2009年依据测土配方施肥的要求,为做好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建立水稻精确施氮技术指标体系,提高氮肥利用率,开展了水稻氮肥精确试验。结果表明:精确施氮可以节约用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过量施肥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精确施氮明显提高水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在氮肥用量18.6 kg/667 m2水平下,产量比常规增加8.4%,氮肥利用率提高6.7%,本地区水稻优化施氮用量应控制在16.7~19.8 kg/667 m2。  相似文献   

10.
为减少化肥用量,提高种粮经济效益,以双季稻为材料,评价了不同类型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稻上,施控释肥的处理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增加4.49%,施木质素肥及缓释配方肥的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减产0.60%~6.05%;在连作晚稻上,各缓(控)释肥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1.01%~3.59%。从全年氮肥农学利用率及化肥减量增效情况看,除施缓释配方肥处理外,施木质素肥和施控释肥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施控释肥的处理在减氮9.82%情况下,还增产增收2.01%;施木质素肥的处理在减氮19.44%和21.44%情况下,效益仅下降0.67%和1.07%。综合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等表现,控释肥和木质素肥在减少氮肥用量的情况下仍能够实现稳产增产,在经济效益不下降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建湖县2009年依据测土配方施肥的要求,为做好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建立水稻精确施氮技术指标体系,提高氮肥利用率,开展了水稻氮肥精确试验。结果表明:精确施氮可以节约用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过量施肥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精确施氮明显提高水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在氮肥用量18.6 kg/667 m^2水平下,产量比常规增加8.4%,氮肥利用率提高6.7%,本地区水稻优化施氮用量应控制在16.7-19.8 kg/667 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究氮肥减量后移对高原粳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并为水稻氮肥减量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常规粳稻品种会粳17号和楚粳28号为材料,设置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处理,分别为CF(当地常规施氮模式,折合纯氮270kg/hm^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用量之比为5∶5∶0∶0)、RPN1(较CF减10%,3∶3∶2∶2)、RPN2(较CF减20%,2.5∶2.5∶2.5∶2.5)、RPN3(较CF减30%,0∶2∶5∶3)、RPN4(较CF减40%,0∶0∶6∶4)和CK(不施任何肥料的空白区)共6个处理,研究了水旱轮作(大蒜-水稻、烤烟→水稻)条件下氮肥减量后移对水稻生长发育、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空白区水稻产量两年均高于8 t/hm^2,施氮后,产量显著增加;与CF处理相比,随着氮肥减量和后移比例的增加,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逐渐增加,纯氮用量最少(162 kg/hm^2)且全部后移至穗肥(m促花肥∶m保花肥=6∶4)施用,其产量最高,增产20%以上,氮肥农学利用率从低于10 kg/kg提高到20 kg/kg以上。氮肥减量后移使稻穗分化期延长,并形成抽穗期功能叶较长、叶长序数(由上而下)为2-3-1-4,高效叶面积率达80%以上,叶面积适宜的高光效群体,促进颖花分化攻取大穗。同时,成穗率提高,具有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构建了水稻高质量群体。【结论】通过氮肥用量及施用比例的优化,能有效减少稻田氮肥施入,提高云南粳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水稻季不施入基蘖肥,供应氮素全部用作穗肥投入最少,产出最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高施氮水平和常规施氮水平下,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机插稻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及5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尿素)配施处理,并设置不施氮处理,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并探讨氮素利用和产量与生理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机插稻拔节、抽穗及结实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以及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与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每穗实粒数及最终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38*~0.69**)。与常规氮肥运筹相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全缓释氮肥施用处理的机插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总量、光合势、叶面积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及穗部氮素增加量均显著提高,进而促进增产。【结论】据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表现,机插稻产量在180 kg/hm2施氮水平下较高,且在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比例为7∶3一次性施用时产量最高,较其他氮肥运筹产量高0.84%~26.59%,氮肥表观利用率高0.28%~47.02%,为最优氮肥运筹模式。但不同施氮水平下,随着缓释氮肥配施比例的降低,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物质积累等指标也降低,且在施氮处理为全常规氮肥时最低,均不利于机插稻氮肥利用效率及最终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间作条件下的氮硅营养对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黄壳糯在间作条件下氮硅营养对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在常规施氮条件下(225 kg/hm2N),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水稻地上部生物量约15.8%,籽粒产量提高20.8%;降低植株茎、叶氮含量35.5%和14.1%,茎、叶硅含量降低13.9%和8.8%;对叶瘟和穗瘟防效为10.0%和27.7%。增加氮肥施用量(450 kg/hm2N),植株中氮含量显著提高,叶瘟和穗瘟病情指数明显上升。茎叶氮含量与叶瘟和穗瘟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0**~0.968**。施硅能促进水稻对硅的吸收,降低穗瘟发病的严重程度,茎中硅含量与穗瘟的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69**~0772*。间作水稻植株中氮含量降低是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提高番茄品质和氮肥利用效率,研究氮肥减施对设施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应。[方法]以现有施氮水平为对照,研究了追施氮肥用量分别减少20%、40%和60%对番茄果实产量、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追施氮肥用量减少20%,番茄产量并未降低,果实的口感品质得到提升,可溶性糖含量提高4.90%,番茄果实的营养品质得到提高,维生素C含量提高9.21%,番茄果实的安全质量得到改善,硝酸盐含量降低6.97%。[结论]现有施氮水平下追施氮肥用量减少20%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氮肥用量水平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为材料,在基础地力和前后氮肥运筹比例相同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但过量施用氮肥,产量反而有所下降。增施氮肥增产效果主要是由于促进了分蘖发生,增加了有效穗数。适量的增施氮肥可增加穗粒数,但随着施氮量的加大,因穗数过多,穗型偏小,穗粒数呈下降的趋势。结实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低氮肥的情况下,水稻的粒重较高,氮肥用量达一定水平后,施氮量对粒重的影响不明显。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硅肥对超级早稻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超级早稻组合株两优819(倒伏敏感品种)与陆两优996(抗倒伏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硅肥对超级早稻氮利用效率及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氮和施氮条件下施硅,能使超级早稻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提高,而氮生理效率略有降低;施硅对两个超级早稻品种叶、茎、穗含氮量的影响与施氮量有关;在施氮150kg/hm2条件下施硅,对两个超级早稻品种氮利用效率及氮累积的影响效果最大。因此,在超级早稻生产过程中,氮硅肥合理配施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硫肥和氮肥配合施用对弱筋小麦产量和淀粉品质性状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不同肥与硫氮肥配合施用处理,研究其对弱筋小麦品种豫麦50产量和淀粉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硫肥和氮肥对小麦产量有正效应,施硫显著提高了小麦成穗数,施氮显著提高了穗粒数和小穗结实率;施硫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提高了淀粉直/支比,氮肥对淀粉品质的效应与硫肥相反;硫肥、氮肥及其互作对淀粉品质性状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2.72%、51.31%、35.98%,硫、氮配施对淀粉品质仍有正效应.处理组合中,在施氮量240 kg/ha条件下,施硫量为100 kg/ha处理的产量最高,施硫量为20 kg/ha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最低,施硫量为60 kg/ha处理的淀粉直/支比最低,分别为8 378.96 kg/ha、11.71%和0.2059.表明达到最高产量和最佳淀粉品质的硫氮配施量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盐碱土壤施用不同生物有机肥对大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麦花22为试材,研究不同有机肥品种对大麦生长、茎蘖动态、成熟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不施有机肥,常规施氮)相比,3种配施生物有机肥(联业生物肥、通微腐殖酸肥、温兴蚯蚓肥)处理,大麦分蘖数、有效穗数、千粒质量等均明显提高,而每穗粒数、穗长、株高等有所降低。腐植酸肥与常规施氮组合处理下的大麦产量最高,比仅常规施氮处理的增产8.54%。减氮10%并配施生物有机肥(腐殖酸肥或蚯蚓肥)处理的分别比常规施氮处理的增产0.22%和1.43%。本结果说明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促进氮肥的减量化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优质杂交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晶两优华占、锦两优华占和晶两优1212为试验材料,2017~2018年在湖南省浏阳市进行了不同施氮量(145~225 kg/hm^2)和不同氮肥运筹(基肥、蘖肥、穗肥施用比例)的大田小区试验。结果表明:(1)适当减少施氮量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氮素收获指数、籽粒氮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2)杂交水稻产量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和年间差异,其中2017年以晶两优华占产量最高(9. 56 t/hm^2),3品种平均为8. 75 t/hm^2; 2018年以锦两优华占最高(13. 45 t/hm^2),3品种平均为12. 87 t/hm^2。(3) 2018年高施氮量处理显著增产,而2017年则显著减产。可见,增加氮肥用量或改进氮肥施用模式是否增加杂交水稻产量,可能与种植期间的气候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