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常规中籼稻黄华占为材料,采用温室大棚旱育秧方式,研究不同育秧剂对陕南稻麦油两熟区机插秧秧苗素质与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大棚旱育秧方式下,秧苗适栽期为播种后31~38 d,大田栽插穴苗数为5苗/穴;秧苗综合品质比较,表现为育秧基质>旱育保姆>育秧伴侣>对照CK;大田栽插比较,育秧基质效果最佳,呈现返青快,单株分蘖高的特点;经济性状比较,表现出育秧基质>旱育保姆>育秧伴侣的总体效果。合理筛选育秧剂和栽插条件,能提高秧苗素质,改善群体发育动态,实现增穗增粒,提高产量,有效促进机械化稻作技术在本地区的推广。  相似文献   

2.
以常规中籼稻黄华占为供试品种,分别在露天湿润育秧和大棚旱育秧条件下,研究了壮秧剂和育秧母剂对陕南稻麦油两熟区机插稻秧苗生长的影响,旨在探索陕南地区机插秧超秧龄的调控措施,为该地区培育适宜机插的秧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露天湿润育秧方式下,秧苗适栽期为播种后33 d,大棚旱育秧条件下,秧苗适栽期为播种后26 d;不同床土处理相比,表现为普通床土处理出苗率较高,壮秧剂处理次之,而育秧母剂处理最低;秧苗综合素质表现为育秧母剂处理壮秧剂处理普通床土处理。两种育秧方式相比,大棚旱育秧出苗率较高且有利于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平衡生长。在陕南稻麦油两熟区可选择温室大棚旱育秧,能适当延长秧龄增加秧苗弹性,其次,充分利用设施大棚增加育秧期间积温的优势,采取适当延后播种的措施实现缩短秧龄,解决限制该地区机插秧推广的长秧龄问题。  相似文献   

3.
采用塑盘旱育秧和塑盘湿润育秧 2 种育种方式,进行烯效唑拌种与不拌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拌种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和产量,而以塑盘旱育秧的秧苗素质较好,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植株形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基质育秧和营养土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以台湾香稻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常规盘基质育秧、可降解盘基质育秧、不可降解盘基质育秧、常规盘营养土育秧、可降解盘营养土育秧、不可降解盘营养土育秧6种不同育秧方式,进行秧苗素质、植株形态和产量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可降解盘基质育秧相对于其他育秧方式,秧苗生长速度快,茎基部肥大,叶片较长较宽,秧苗素质好;大田期表现为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力强,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以丰两优1号为材料,对比研究了规格化育秧和大田泥浆育秧两种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泥浆育秧的秧苗素质好于规格化育秧,但秧苗插前均匀度合格率低于规格化育秧;规格化育秧栽插质量高于大田泥浆育秧,表现为其伤秧率和漏秧率明显低于大田泥浆育秧,均匀度合格率和作业效率高于大田泥浆育秧;产量方面,规格化育秧的水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高于大田泥浆育秧,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规格化育秧的有效穗数明显高于大田泥浆育秧。  相似文献   

6.
水稻大棚旱育苗不同播期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小区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播期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播期自3月28日到4月20日,随着播期提前,秧苗素质提高,产量越高;3月28日到4月5日播种,秧苗素质好,产量高,应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4,(6):37-41
豫西南山前稻区属籼、粳稻过渡地带,特殊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生产习惯等因素导致异地成熟的旱育壮秧技术不适应于本地。为解决水稻旱育秧秧苗素质差、水稻产量低且不稳的生产实际问题,研究了旱育秧田培肥、适期精量稀播、秧田覆膜、药剂浸种等旱育壮秧技术。结果表明,综合应用上述关键技术所培育的秧苗,成秧率达80%90%,秧苗素质好,单株分蘖多,秧龄弹性大,抗逆性强,比习惯旱育秧增产28.17%,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邱志刚  郭桂珍  杨春刚  马巍 《北方水稻》2020,50(3):43-44,48
水稻大棚旱育秧技术能够合理地利用温、光、水、肥等生长条件,在育秧过程中合理避免自然条件(特别是北方春季的倒春寒等现象)的不利影响,使秧苗早生快发,根实苗壮,为水稻的高产稳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建造大棚、准备育秧土、种子处理、苗期管理等方面,概括介绍了吉林省水稻大棚旱育秧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9.
针对过去父本育秧采用板田铺泥浆育小苗的缺陷,把旱育秧技术与移栽灵混剂相结合应用到父本育秧上,有效防止了播后烂秧和寄后死苗现象。同时通过旱秧稀寄,不盖膜,达到了秧苗分蘖早、分蘖多、栽后存活率高,加上栽培上适当密植,使父本总颖花量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2017,(6):44-49
为培育适宜双季晚稻机插的健壮秧苗,提高机插双季晚稻产量,以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喷施多效唑对机插秧苗素质、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苗根量、发根力、假茎宽、成秧率均高于湿润育秧秧苗,机插大田后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和实际产量均高于湿润育秧处理;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可提高秧苗发根力、假茎宽以及成秧率,且机插大田后秧苗返青快,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有效穗数和实际产量均明显增加;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处理秧苗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机插后大田生长优势明显,有效穗数、实际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双季晚稻机插育秧选择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麻育秧膜与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Y两优900为材料,在使用和不使用麻育秧膜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播种量田间育插秧试验。结果表明,高播种量处理的秧苗纤细,而秧盘垫铺麻育秧膜处理使得秧苗更壮实;低播种量(55.0 g/盘)导致严重的漏丛,并降低了每丛苗数,从而降低了基本苗数,使用麻育秧膜可以显著降低漏丛率;麻育秧膜处理在较低播种量(55.0 g/盘)条件下仍达到了536.1 kg/667 m~2的产量,高于无膜条件下82.5 g/盘播种量的处理,接近110.0 g/盘播种量的处理。麻育秧膜通过促进秧苗地下部生长发育,调和了秧苗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在相同产量目标下,使用麻育秧膜可以降低播种量。由于杂交稻自身的特性,麻育秧膜尤为适宜用于杂交稻的机插育秧。  相似文献   

12.
以岗优188和南粳9108为材料,研究了泥质法露天育秧、营养土露天育秧和营养土工厂育秧3种育秧方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秧方式对供试品种的大田生育期并无明显影响;泥质法露天育秧所育秧苗茎基宽最高,但秧苗叶面积最小,营养土工厂育秧所育秧苗的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明显高于泥质法露天育秧;泥质法露天育秧所育秧苗根数最多,但根鲜质量和根干质量以营养土露天育秧最高;产量方面,2个供试品种均以泥质法露天育秧最高,其次是营养土露天育秧,营养土工厂育秧最低,泥质法露天育秧产量较高的原因在于其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以南粳9108为材料,设计3个播种时间(5月14、21、28日)和3种插秧方式(硬盘机插25 cm行距、硬盘机插30 cm行距、钵苗摆栽),研究其对优良食味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5月14日)条件下,水稻钵苗摆栽产量高,品质好;晚播(5月28日)条件下,硬盘机插25 cm行距处理产量高。播期、栽插方式对南粳9108糙米率、精米率影响不显著;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稻米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14.
以超级晚稻H优518为试验材料,进行播期和秧龄的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可在同生态区域作双晚机插,最迟安全播种期在7月1日前后,秧龄15~20 d移栽,可在武汉市"寒露风"的常年出现日期9月18日前后安全齐穗;播、插期越早,安全性越高,丰产性越好,最高单产可达723.4 kg/667 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连作晚稻育插秧中存在的播种量高、秧苗素质差及植伤较重等问题,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和甬优1540为材料,对钵形毯苗和常规毯苗的播种育秧与机插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毯苗播种育秧方式相比,钵形毯苗精量播种育秧可以有效降低播种量,培育带土壮秧;与毯苗机插相比,钵形毯苗机插技术的伤秧率和漏插率低,在降低插秧密度条件下,其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抽穗期-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有效穗数却更高,实际产量增幅在5.42%~6.40%之间。  相似文献   

16.
水稻基质育秧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有机基质料培育标准化壮秧技术,以武运粳23号和"科杰"牌基质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5种不同播种量水平对水稻秧苗地上部与地下部性状、大田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增加,秧苗地上部和地下部性状差异较大,在播种量为120-210 g/盘范围内,叶绿素含量、盘结力和根系活力则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在播种量为150-180 g/盘时基质料育出的秧苗更有利于培育健壮的机插秧苗,具体表现为增穗、增粒作用,可以在大面积范围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育插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传统机插秧技术秧龄适应期短、栽插后秧苗植伤大等技术问题,突破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水稻发展的瓶颈,本项目开发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该技术充分发挥了水稻钵体苗栽培高产优质的农艺技术优势和机插秧高效精准机械化作业优势,集成创新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精准对位播种、秧期综合管理和高速机械栽插等关键技术。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突出了水稻钵苗的技术特点,创新了育秧盘结构,在低播量条件下所育秧苗上毯下钵,素质高,有效延长了秧苗适宜机插时间,减少了栽插时秧苗的根系损伤,栽插后几乎无缓苗期;2ZBL-400型水稻育秧生产线解决了低播量和精准对位育秧播种的难题;应用秧期综合管理技术培育合格秧苗是实现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关键,育秧方式采用旱育秧技术模式;水稻大钵体毯状苗在机插时要求插秧机进行按钵取苗,对现有插秧机的横向和纵向送秧机构进行简单的改进设计就可以满足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技术要求。该技术已经在全国水稻主产区进行了广泛试验和示范推广,具有缓解茬口紧张、降低生产风险、促进农药减施、增产效果明显等优点。该技术有效缓解了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机插秧造成的水稻生育期不足难题,为水稻机械化作业开拓了一条新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辽宁西部早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北方粳型超级稻辽粳399为参试品种,探讨了不同育秧基质与秧盘组合处理对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客土作育秧基质相比,其他3种育秧基质均具有提升秧苗素质的作用;与对照(客土+盒式秧盘)相比,其他7个组合处理下的秧苗素质更好,且运输更加方便,移栽根系损伤轻、缓苗时间短,并以M2K2组合处理(有机育苗基质+钵形毯状秧盘)表现最优,产量也最高,比对照增产11.91%。  相似文献   

19.
不同盘土厚度对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盘土厚度对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效果的影响,对4种不同盘土厚度所育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和最终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盘土厚度1.8 cm育秧,秧苗素质、成苗率和机插质量明显提高,秧苗移栽后分蘖快、成穗率高,最终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秧苗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组合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10.3、207、31.0和41.4 g/m2N)和秧苗密度处理(353、706、1059和1412苗/m2)双因子试验,旨在探讨施氮水平、秧苗密度和秧龄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秧苗密度降低或施氮量增加,均降低出叶所需的有效积温,加快秧苗的出叶,且秧苗密度的效应更显著;2)高密度或低氮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高氮或低密度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 d(7叶期)内呈增加趋势,之后进入分蘖衰减期;3)施氮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单株干质量的增加以及植株含氮量的提高均有正效应;4)秧苗密度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单株干质量的增加均有负效应,并比氮效应明显;对植株含氮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负效应;对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