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花生秸秆是一种可再生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花生秸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效益。本文就花生秸秆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及花生秸秆生物发酵饲料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推动花生秸秆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促进花生发酵饲料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曾斌  唐敏  唐伟  于桂阳  曾健青 《中国饲料》2023,1(5):152-162
饲料资源短缺是我国养殖业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制约因素。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花生粕和花生秸秆具有很好的饲用价值,高效和深度利用这些资源是缓解饲粮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简要概括花生粕和花生秸秆营养价值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近年来花生粕、花生秸秆的饲用加工技术,在不同种动物饲喂方式及效果的研究进展,并对花生粕、花生秸秆的饲用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饲料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花生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花生秸秆产量巨大而且营养价值丰富,合理有效的利用花生秸秆不仅能提高农业附产值而且可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14个花生品种秸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秸秆中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等营养指标,利用SPSS软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营养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4个品种秸秆的营养品质存在差异,远杂6号、远杂9102、冀甜4号的营养价值较高,而豫花9326和周花5号的营养品质较差。同时对主成分综合分值进行聚类分析,初步构建能有效评价花生秸秆饲用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为花生种植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秸秆饲料的有效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秸秆饲料的有效利用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邢廷铣我国的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据报道,各类农作物的秸秆年总产量达7亿多吨,其中稻草2.3亿吨,玉米秆2.2亿吨,小麦秆1.2亿吨,豆类和秋杂粮作物秸秆1.0亿吨,另有花生和薯类藤蔓、甜菜叶等1...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兴安盟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安盟是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主产区之一,农作物秸秆是该地区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全年总产量约630万t。结合内蒙古东部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储量及资源配置特点,分析了兴安盟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并根据半农半牧区对于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点和因地制宜利用农作物秸秆的建议,旨在为兴安盟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秸秆是牛、羊等反刍家畜不可缺少的粗饲料,在我市多数区、县秸秆的产量很高,但有部分还没有作为牛、羊的粗饲料而被利用。所以,开发秸秆资源,探明其饲用价值和有效利用途径,对我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市秸秆资源概况 据统计,金市年种植红苕280万亩,花生37万亩及豌、葫豆65万亩左有,其所产的红苕藤、花生藤及豌、葫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宝贵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具有许多重要的利用价值,综合利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用途、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后可部分替代草食动物粗饲料。本文主要分析了近几年湖南省几种主要农作物秸秆的产量以及草食动物对其利用的现状,以期为湖南省乃至全国草食动物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划团队,在河北等地开展农户秸秆还田的受偿意愿调查,发现秸秆还田补偿机制可促进秸秆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成果建立合理秸秆综合利用激励机制,特别是为政府制定秸秆还田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清洁生产(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查阅我国农业秸秆资源现状、广东省甜玉米秸秆资源现状、甜玉米秸秆的营养结构特点和制约甜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难题等相关文献,对开发与利用甜玉米秸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由于农业废弃的秸秆具有产量多、收集成本低、饲料化程度高等特点,在现代畜牧业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笔者还对甜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方面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作物资源中的秸秆数量巨大,在处理大量秸秆时,若直接焚烧不仅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同时也是对农业资源的一种浪费,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多种适于家畜生长的微量元素。将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饲料化利用,在对秸秆资源综合再利用的同时,也减少了农作物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对农作物秸秆进行饲料化利用可以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带来多重经济效益,降低个体农户饲养成本,提升饲料企业经济效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稳定,提升我国畜牧业国际竞争力,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秦利 《草业科学》2011,28(11):2057-2060
我国是花生(Arachis hypogaea)生产大国,花生秧、壳资源丰富,对花生秧、壳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该产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益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综述了花生秧、壳的营养特性;探讨了作为一种优质的粗饲料来源,花生秧与甘薯(Ipomoea batatas)、玉米(Zea mays)秸秆等混合青贮的模式;以及花生壳作为膳食纤维、着色剂及抗氧化剂源等在饲料行业中的综合应用现状,旨在为合理有效地利用花生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不同于传统农业,循环农业属于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其发展目标是为了实现污染物低排放、能源低消耗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等目标。将该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大幅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和农业增收提供保障。1秸秆利用循环模式概述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物秸秆是基础和关键,通过对秸秆进行综合利用,符合全新的能源产业政策要求,属于重要的可再生性资源,近  相似文献   

14.
浅谈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饶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目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废弃,不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还浪费了宝贵的饲料资源。文章结合上饶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情况,分析研究秸秆的利用价值、综合利用途径、技术现状,并提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上,普遍存在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的现象,种植业投入要素的50%左右转化为农作物秸秆,秸秆资源的浪费实质上是耕地、水资源和农业投入品的巨大浪费,要根本改变这一现状,种养业的协调发展是关键.本文主要介绍秸秆微贮技术,为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副产品,产量大、分布广。我国每年可收集利用的秸秆资源总量庞大,据估算,我国农作物秸秆理论产量为年产9亿吨左右,是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加快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资源节约,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对秸秆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7.
蒋德元 《四川畜牧兽医》2000,27(Z1):149-151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跨世纪发展方针。宣汉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压力下 ,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才能富民强县。本文作者从秸秆利用入手 ,分析了现状 ,阐明了秸秆利用与人口环境 ,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提出了秸秆养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厘清甘肃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现状,可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文基于统计数据和农户调研数据,综述了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产生量、利用现状、秸秆资源量评估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利用模式建议。分析了秸秆资源量变化趋势(2007-2017年);[结果]2017年甘肃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1040.03万吨,可收集量923.62万吨,小麦、玉米、大豆三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87.33%,利用量为829.7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9.84%,资源化利用方式以饲料化为主,肥料化为辅。秸秆主要利用方式包括秸-饲-肥饲料化利用、 秸-菌-肥基料化利用、秸-沼-肥燃料化利用、秸-炭-肥原料化利用。[结论]以循环农业的角度出发,秸秆炭化还田作为一种重要的秸秆利用方式之一,具有培肥地力、固氮减排、间接增产增收等积极效用,可作为现有基础下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条重要的可行性新途径,对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脱谷后的作物茎秆和附着的干叶称为秸秆,如玉米秸、玉米蕊、稻草、谷草、各种麦类秸秆、豆类和花生的秸秧等,来源十分广泛。了解秸籽饲料的营养特点,对于研究开发和利用秸秆资源,提高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具有重大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作物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等现象严重,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加快推广秸秆饲料化利用,有利于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对于解决秸秆违规焚烧问题,稳定农业生态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甘谷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甘谷县农作物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