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历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植物资源丰富。现对该保护区菊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菊科野生观赏植物41属、66种,分别占该保护区野生菊科植物总属数的93.18%、总种数的84.62%,少种属优势最强。分析了该保护区菊科野生观赏植物的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并对其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8年10月~2020年4月,通过对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5属30种野生兰科植物个体采取迁移至上竹保护站智能温棚内保育的方法,结合前期化龙山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化龙山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丰富且优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成活率;通过对这30种兰科植物的驯化繁育,整理出部分野生兰科植物繁育和养护方法,筛选出适合在本地温室繁育属种;同时对化龙山保护区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雯  颜伟 《现代园艺》2019,(17):18-21
为了填补贵阳市云岩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空白,通过资料收集、网络检索、实地调查、观赏价值分类及分析评价等研究方法,对云岩区境内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了云岩区境内的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为林木类、花木类、果木类、叶木类、荫木类和蔓木类,包含193种,隶属102科136属。结合资源现状及观赏价值,推荐云岩区境内具有开发潜力的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品种,分析植物资源保护和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为推动云岩区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建设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金塔县野生花卉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样方调查法和线路调查法对金塔县野生花卉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金塔县野生花卉资源种类丰富,有野生花卉植物21科38属65种;按其观赏部位及习性等可分为观花类、观枝叶类和观果类;重点阐述了16种重要野生花卉资源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并对金塔县野生花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小陇山地处秦岭西段,在甘肃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林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丰富。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野生观赏植物的种类、观赏性、园林用途等方面,对小陇山野生观赏种子植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可作为小陇山野生观赏植物引种驯化栽培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及科研监测工作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监测工作数据是实现保护区管理目标的保证,又是获取丰富科技信息资源、推动保护区有效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对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规律、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演替规律、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动态变化、代表性的主要保护对象或生态指示种及其相关环境因素进行监测,以评估保护区重要典型植被类型演替动态、野生动植物种群/群落动态、外来入侵植物发展状况,以及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旅游活动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让科研监测数据为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森林城市的创建,野生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可观赏的植物种类丰富,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和植物标本鉴定,统计出了保护区内部分观花植物,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保护区内有观赏价值的观花类树木,为园林应用和观花植物资源保护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为指导,采用3S技术对沁县植被生态类型、野生药用植物和栽培中药材的分布、数量等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打造县域特色中药材品牌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该次普查工作共完成38个样地,190个样方套,1 140个样方调查,调查了沁县县域内野生药用植物211种,隶属66科,174属。其中,菊科、豆科、伞形科植物分布最多。根及根茎类药用资源最多,占野生资源的30%。多年生草本植物居县域内野生中药资源之首,占总数的68%。县域内包括野生重点药用植物1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主要栽培品种有15种。在分析普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加强中药材种植、特色品牌打造、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中药材储藏和加工等环节,促进县域中药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沁县药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应继续加强对县域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早在2009年就采用样线法的调查方法,对保护区管辖范围内进行了普查,调查中发现11种隶属10个属的野生兰科植物,并对其生存环境做了分析,为今后保护区兰科植物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采用样地调查和线路调查法,并拍照、采集标本与文献对照,进行了保护区内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的统计.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共有65科155属469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5属10种,被子植物61科150属459种.该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种类组成丰富,其中珍稀树种较多,常绿类少,落叶类较多.按照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特点,将其分为风景林类、观赏花木类、观赏果木类、造型植篱类、攀缘藤木类及树桩盆景类等类型,并从树木的观赏价值与园林应用方式方面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条山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调查,中条山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289种,分别隶属于526属111科,其中裸子植物9种6属4科,被子植物1280种520属107科。按照经济用途划分为9类,其中药用植物854种、油脂植物147种、观赏野生植物674种、纤维植物98种、芳香植物66种、蜜源植物97种、饲用植物资源166种、有毒植物157种、食用植物152种。文章立足中条山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现状,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朱英东 《蔬菜》2020,(6):68-70
为了保护野生资源,防止大叶芹野生资源灭绝,保障食品安全,生产出绿色无污染的优质野生蔬菜——大叶芹,设计了1套大叶芹的林下野生资源恢复方法。其要点是:建立种子生产园、管理繁种园、选择合适的林区、育苗和林下移植、恢复区的管理、合理采收等。野生资源的恢复可实现资源保护和利用并举,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北部寒冷地区野生果树植物优先保护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以长白山区为主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综合调查时发现,野生果树资源生存现状岌岌可危,数量急剧减少。因此,采用珍稀植物优先保护分级研究的方法,构建了以蕴藏系数、保护缓急程度等7项指标定量评价植物优先保护指标体系,评价了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寒冷地区的野生果树资源,为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12科、33属、49种的评价指出,有6科、9属、11种急需保护。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地考察、采集标本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玉舍国家森林公园药用种子植物资源状况进行系统调查,为六盘水市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公园内有药用种子植物690种。其中,贵州药用植物新资源26种。中国特有属药用植物6种,贵州特有药用植物6种;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或重点保护药用植物12种,贵州珍稀名贵药用植物10种。按药用功能可划分为19类。  相似文献   

15.
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区植物景观资源调查与营造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百里杜鹃林地是人为破坏与自然演进结果下的具有特殊杜鹃花群貌景观的风景区.通过文献调查与野外考察,收集了林区主要的野生杜鹃花种类及常见的其他景观植物,并分析了景区的植物景观特色与存在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并保护好这里的野生杜鹃花群落资源,丰富植物景观,延长旅游时期,针对林区地形地貌及现有植物资源,在植物景观营造方面提出了几条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疆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的自然地理条件、新疆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及特点、研究现状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现状的综合分析,提出开发利用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是解决目前新疆园林绿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丰富新疆园林绿化材料、发展特色花卉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提升新疆园林绿化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提出资源开发中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云南棕榈科野生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对具有园林用途的棕榈观赏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棕榈野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开发应用的相关建议及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8.
抗南方根结线虫黄瓜砧木的筛选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搜集国内外黄瓜嫁接砧木资源108份,对其抗南方根结线虫能力进行鉴定,筛选抗或耐南方根结线虫的砧木品种,探讨用抗根结线虫的瓜类野生种作砧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以野生瓜棘瓜为砧木的黄瓜嫁接苗在嫁接亲和性、抗南方根结线虫能力、产量、株高和果实品质等方面,优于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以黑籽南瓜和火凤凰为砧木的黄瓜嫁接苗。  相似文献   

19.
Cities provide resources for the animals that live in them or their surrounding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cological studies in urban areas, inclu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s and bees. Bees are pollinators that provide a vital ecosystem service to crops and wild plants. We assessed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campus of Universidade de São Paulo in Ribeirão Preto, Brazil, included in the neotropical Atlantic Forest biome, focusing on floristic composition, pollination syndromes, flowering phenology,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floral resources for bees. Currently, the city is surrounded by sugar cane plantations. Once a month, from April 2011 to March 2012, we sampled plant species and individuals in bloom in an area with 500 m radius from the bee-rearing facilities of Faculdade de Filosofia, Ciências e Letras de Ribeirão Preto (FFCLRP), totaling 78 hectares. We sampled 289 plant species of 73 families; Leguminosae was the richest family. Plants pollinated by bees predominated (67%), followed by plants pollinated by hummingbirds (18%). Melittophilous species flowered throughout the year and, hence, food availability for bees was continuous. The flowering of plant individuals that provided pollen, nectar, and floral oil was seasonal in all vegetation (except for nectar in shrubs), with peaks in resource availabili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dry to the rainy season, and also in the rainy seas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mpus is able to maintain bee populations amid a monoculture matrix, acting as a refuge. In addition, it provides a list of several attractive native plants to different pollinator groups, coupled with a phenogram, that can be used in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