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铁炮百合单倍体植株的诱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铁炮百合‘雷山1 号’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进程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与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相对应的花蕾长度和花药颜色等外部形态特征;筛选出‘雷山1 号’诱导愈伤组织适宜的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为MS 改良培养基,添加2,4-D 0.5 mg · L-1、KT 4.0 mg · L-1,蔗糖浓度30 ~ 90 g · L-1。对不同发育阶段花药诱导培养的结果显示:最佳诱导时期为小孢子发育的早、中期,即花蕾长度为24 ~ 25 mm 时,诱导率达44%。将花药愈伤组织转移至MS 添加2.0 mg · L-1NAA,可诱导分化形成花粉植株,分化率达100%,其中单倍体达43%。  相似文献   

2.
以杨山牡丹花蕾为试材,通过持续的采样观察和染色体制片技术,研究了花蕾大小、花药颜色及平均气温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的影响,并观察了杨山牡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全过程及其花粉粒形成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温度、花蕾大小和花药颜色是影响杨山牡丹减数分裂的关键因素,当日平均气温为6.5~15.5℃、花蕾直径大小为12~16mm、花药颜色嫩黄时是杨山牡丹减数分裂的最佳观察时期。杨山牡丹花粉母细胞主要经过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晚期和二核小孢子期进而形成花粉粒。该研究观察到杨山牡丹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即出现染色体桥、四分体。该研究为获得牡丹单一染色体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为进一步从染色体水平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和遗传育种奠定了基础,并且也为其它植物获得减数分裂时期材料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高及爱宕梨雄性不育特性及其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梨雄性不育表现和细胞学特征,观察分析了新高、爱宕和丰水(对照)梨花器官特征、花粉数量和育性,比较了花药和小孢子发育过程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新高、爱宕花药较小,花药内花粉粒数量很少、且活力低,表现出雄性不育的空囊花药。新高小孢子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晚期,但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就表现出部分异常;爱宕小孢子败育也主要发生在单核晚期,而此前发育正常。认为新高、爱宕小孢子败育可能与绒毡层提前解体有关。  相似文献   

4.
大白菜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采用塑料半薄切片技术, 在光学显微镜下系统地观察了大白菜同质异核、异质同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花药发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细胞核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期, 花粉母细胞不能发生正常的减数分裂;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四分体时期或小孢子单核期, 表现为绒毡层细胞异常, 四分体或小孢子败育。  相似文献   

5.
单倍体育种可以快速获得纯合的自交系,缩短育种年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早在1981年,薛光荣就在"琼酥"西瓜品种的花药培养上,成功诱导出花粉植株,说明通过诱导雄核发育(花药和小孢子培养)获得单倍体是西瓜单倍体育种的一条途径。西瓜花药和小孢子培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小孢子的发育时期对诱导起着关键作用。用醋酸洋红染色法观察到小孢子发育时期从而给取材提供参考,提高诱导率。以野生材料W1为试材,于盛花期采取花蕾。配置1%的醋酸洋红染色液:将洋红粉末1 g倒入100 m L 45%醋酸溶液中,边煮边搅拌,煮沸(沸腾时间不超过30 s),冷却后过滤,再加入1%2%铁明矾水溶液52%铁明矾水溶液510滴,至溶液变为暗红色而不产生沉淀为止。用游标卡尺测量花蕾的横径和纵径,记录花药颜色,并用1%醋酸洋红染色压片、镜检。试验得出:(1)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法观察小孢子发育时期,从而为取材提供参考;(2)同一花蕾内小孢子的发育不同步,但绝大多数处于同一发育时期;(3)所用的试验材料W1花蕾,横径为2.9010滴,至溶液变为暗红色而不产生沉淀为止。用游标卡尺测量花蕾的横径和纵径,记录花药颜色,并用1%醋酸洋红染色压片、镜检。试验得出:(1)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法观察小孢子发育时期,从而为取材提供参考;(2)同一花蕾内小孢子的发育不同步,但绝大多数处于同一发育时期;(3)所用的试验材料W1花蕾,横径为2.903.50 mm,纵径为3.553.50 mm,纵径为3.554.54 mm的花蕾,大多数花蕾中的小孢子处于单核早中期或靠边期(图1)。醋酸洋红染色法是一种简单快捷的西瓜小孢子发育时期观察方法。通过用醋酸洋红染色压片可以观察到花粉母细胞、四分体时期、单核早中期、单核靠边期、双核期。西瓜雄核发育是花粉母细胞(图3)经减数分裂产生4个具有单细胞的花粉粒。小孢子从四分体(图3)中释放后,细胞壁增厚变圆,细胞核位于中央,进入单核早中期(图4),随着细胞体积的明显增大,花粉壁和液泡的形成,细胞核被挤到一边,即为单核靠边期(图5)。  相似文献   

6.
菜薹细胞质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董庆华  利容千 《园艺学报》1997,24(2):150-154
菜薹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孢原细胞分化期之前败育的花占59.6%,不形成花粉囊;有花粉囊发育的花占40.4%,其中绝大多数花中只有一个雄蕊能形成一个体积很小的花粉囊,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在小孢子母细胞期、四分体及单核小孢子期均有败育,败育方式有绒毡层细胞异常肥大,挤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无胞质分裂而形成巨细胞;单核小孢子粘连成花粉块,异常膨大等。还有雄蕊雌蕊化等花器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7.
加工番茄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适宜的小孢子发育时期是花药单倍体培养的关键,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加工番茄小孢子发育时期的细胞学显微观察及与花蕾和花药发育的形态学研究,以确定小孢予发育时期与花蕾、花药形态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加工番茄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外部形态变化密切相关:当花药3-6mm时花粉处于单核期,6-7mm时,为双核、三核期。依据花器发育的形态特征即可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通过花器的外部形态来确定小孢子发育阶段,为加工番茄花药培养和小孢子培养提供理论、实际依据。  相似文献   

8.
绿菜花双核期小孢子比例对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德双 《园艺学报》1998,25(2):201-202
在1/2NLN培养基、32.5℃、24h热激处理下,对3份绿菜花品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结果表明,悬浮培养液中双核期小孢子比例对胚胎发生影响很大。品种的基因型不同,适宜的双核期小孢子比例也不同,‘bc-0’、‘Galaxy’在双核期小孢子比例分别为15.38%和13.60%时,出胚率最高;‘bc-4’则在50.7%时出胚率最高,达37.08胚/蕾。  相似文献   

9.
高温对桃花粉发育及小孢子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人工气候培养箱内对‘锦绣’黄桃(Prunus persica‘Jinxiu’)花器官进行高温处理,利用光学显微镜探讨了高温对小孢子形成和花粉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5 ℃高温处理1 h 对花粉量影响不显著,随着处理时间增加,花粉量、萌发率以及花粉管生长量显著下降,5 h 高温处理的花粉量仅为对照的1.9%,且基本不萌发;5 h 高温处理部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不能形成正常的四分体,而形成二分体、三分体以及多分体。随着花药胼胝质的解体,花药内出现了多核小孢子。高温处理后小孢子细胞质收缩解体,随后小孢子壁也解体;高温处理的花药壁细胞染色浅,绒毡层提前解体,说明绒毡层不能继续为小孢子发育提供营养物质,使小孢子发育受阻,造成小孢子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0.
扁桃花粉的发生及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婷  谭敦炎  李疆  李文胜 《果树学报》2004,21(4):334-337
以扁桃品种双果为试材,对扁桃小孢子和雄配子体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扁桃雄性孢原细胞在9月底分化完成,越冬前形成小孢子母细胞,11月下旬开始进行减数分裂,在越冬期减数分裂过程仍在继续,孢质分裂类型为同时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类型;部分花药中产生巨型花粉粒,生长势弱的树体形成较多巨型花粉粒。又以新疆喀什地区4个扁桃主栽品种为试材,进行了花粉的数量、败育率和萌发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双果的花粉量最大,纸皮的花粉败育率最低、萌发率最高,麻壳花粉量最少而败育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芥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2 份不同基因型的芥菜栽培种为试材,用NLN-13 培养基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并进行不同的热激诱导处理,研究基因型、热激条件以及供体植株生长条件(主要是温度)对芥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芥菜小孢子培养的适宜花蕾长度为2~3 mm,此时小孢子主要处于单核靠边期,显微观察小孢子有3 条明显的萌发沟;35 ℃热激处理3 d 有利于芥菜小孢子诱导成胚;基因型是影响芥菜小孢子培养的关键因素,不同基因型芥菜的出胚能力差异很大,供试12 份材料中有9 份诱导出胚,其中V03B0097 和A12959 出胚率最高,分别达5.87 胚·蕾-1 和5.54 胚·蕾-1;供体植株在 较低的温度环境下生长有利于芥菜小孢子的胚胎发生。  相似文献   

12.
刘林 《园艺学报》2012,39(12):2468-2474
为揭示西瓜小孢子有丝分裂前后质体和线粒体的变化以及它们向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分配的特点,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对西瓜不同发育阶段小孢子及早期二细胞花粉的质体和线粒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孢子的质体结构简单,不积累淀粉等贮藏物质,为原质体;二细胞花粉的质体不含内部膜系统,但积累大量淀粉,表明小孢子有丝分裂引起原质体向造粉体分化。二细胞花粉的质体都在营养细胞中,生殖细胞不含质体,显然,小孢子分裂过程中质体只分配给营养细胞而不分配给生殖细胞,这一不均等分配方式决定质体呈单亲母系遗传,据此,将西瓜的质体遗传细胞学机制归类为番茄型。小孢子的线粒体内嵴较少,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的线粒体内嵴较多,显示小孢子分裂后线粒体结构复杂化。  相似文献   

13.
以12份不同基因型青萝卜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基因型、培养基类型、激素浓度配比、4℃冷处理时间及32.5℃热激处理时间对青萝卜小孢子胚诱导的影响,为青萝卜高频胚诱导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完善青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结果显示,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只有SX1、SX8与SX11三份材料获得了胚状体,其余...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影响花椰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因素(材料基因型、小孢子发育时期、预处理和预培养、培养基成分、培养技术),并对胚状体发生与植株再生、DH纯系获得等的研究情况进行了阐述,展望了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茄子体细胞杂种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应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培养茄子体细胞融合杂种DSa不同株系的小孢子。结果表明:对花药进行36 ℃高温6 d预处理,能显著提高小孢子脱分化能力;小孢子离体培养的最佳发育时期是单核期;小孢子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KM附加PEG 250 mg/L、2,4-D 0.2 mg/L、ZT 0.5 mg/L、NAA 1 mg/L及6.5%的葡萄糖;再生植株适宜培养基为Ms附加ZT 2 mg/L、IAA 0.1 mg/L、2%蔗糖和7 g/L琼脂。  相似文献   

16.
高温对设施甜樱桃花药发育和花粉粒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  李玲  陈修德  叶宝兴  高东升 《园艺学报》2011,38(6):1029-1036
 在人工气候室内对花药发育不同时期的‘红灯’甜樱桃(Prunus avium‘Hongdeng’)进行高温处理,利用石蜡制片法,观察短时间高温胁迫对花药发育和花粉粒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35 ℃高温处理4 h,减数分裂形成异常多分体比例为对照的14倍,随后部分花粉解体消失,花药干枯,残存的花粉粒离体培养不萌发;单核花粉时期或单核花粉有丝分裂时期进行35 ℃处理,不同程度加快了花药的发育进程,其中由于绒毡层和中层细胞提前解体,不能持续稳定地供给营养物质,造成部分花粉粒的解体消失;花期花药变褐率增加,快速干瘪,不能正常散粉;产生的成熟花粉粒大都瘪小,离体培养萌发率显著降低。说明甜樱桃整个花芽萌动期雄蕊对高温胁迫都非常敏感,较早高温胁迫对雄蕊的危害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7.
胡萝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种基因型胡萝卜品种为试材,采用游离小孢子离体培养的方法,对影响胡萝卜小孢子诱导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胡萝卜小孢子培养过程中的相关环节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有3个基因型诱导出胚状体,不同基因型之间胚诱导率差异明显,表明基因型是影响小孢子胚诱导的重要因素;盛花期取材进行诱导的出胚率显著高于其它2个时期,表明盛花期为最佳取材时期;33℃处理2 d的出胚率最高,为胡萝卜小孢子胚诱导的最佳热激条件;激素最佳配比为0.5 mg·L^-1 2,4-D;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活性炭有利于小孢子诱导产生胚状体,最佳浓度为0.2 g·L^-1。  相似文献   

18.
Microsporogenesis and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in Prunus mahaleb Linn. were assessed using a method combined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paraffin sec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 (1) the anther underwent normal development and is tetrasporangiate. The tapetum was glandular; (2) cytokinesis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with meiosis in the microspore mother cell, and the tetrads were tetrahedral; (3) after meiosis, microspores generated by microsporogenesis were more or less irregular in shape during the contraction period. As the microspore increased in size, mature three cell types pollen grains finally developed in the chambers; (4) mature pollen grains were observed by SEM. The shape of the pollen was nearly flat and triangular. There were three germinal furrows in the exine of the pollen with horizontal stripe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xplaining the reproductiv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eeding resources of Prunus mahaleb, and microspore vacuoliz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explanation for the low fruit s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