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进行棕榈红棕象甲形态的观察及发生为害情况调查。[方法]从南宁市苗圃采回红棕象甲各虫态的标本,在实体显微镜下进行形态观察,并把特征加以描述。在南宁市以棕榈科植物为调查对象,在红棕象甲为害高峰期进行随机取样调查,记录调查总株数、被害株数。[结果]红棕象甲不同个体成虫前胸背板的液滴状斑大小、形状和排列不一致,不同寄主幼虫形态特征相同,但同龄幼虫的虫体大小却不一样。红棕象甲在南宁市内主要分布于部分苗圃和棕榈科植物集中种植地,而且在南宁市范围内主要为害国王椰、老人葵、加拿利海枣、霸王棕、美丽针葵等棕榈科植物。[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南宁市棕榈红棕象甲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不同药剂对红棕象甲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筛选防治红棕象甲的最佳药剂配方。[方法]设5组处理(其中1组为CK),3次重复,采用灌淋法,对为害国王椰的红棕象甲进行田间防治与室内防治研究,同时对未被红棕象甲危害的国王椰、大王椰、加那利海枣、老人葵进行药剂喷施,施药10 d后检查所用药剂对棕榈科植物的安全性。[结果]除CK外,其余4组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在65%以上。其中,以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5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佳,对红棕象甲幼虫的田间与室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3.35%、100%;其次为45%马拉硫磷500倍液,田间与室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45%、89.7%。同时,4种药剂对棕榈科植物安全。[结论]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500倍液对红棕象甲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南宁市棕榈科4种植物的叶鞘表皮显微形态和营养成分与红棕象甲危害程度的相关性,以期更好地控制该虫在南宁的发生与为害。[方法]以南宁市棕榈科4种植物国王椰Ravenea rivularis、老人葵Washingtonia filifera、加拿利海枣Phoenixcanariensis、大王椰Roystonea regia(HBK.)O.F.Cook为材料,进行红棕象甲为害情况的调查,并进行叶鞘表皮显微形态和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结果]叶鞘表皮显微结构、营养成分与红棕象甲的物理抗性有直接关系。红棕象甲的为害程度与棕榈科植物角质层厚度及叶表皮厚度呈反比。红棕象甲对棕榈科植物的为害程度随粗蛋白含量、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的升高而增大;随粗纤维含量的减少而增大。[结论]红棕象甲的为害程度与棕榈科植物叶鞘表皮微结构及营养品质有关。  相似文献   

4.
红棕象甲危害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红棕象甲的危害症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研究红棕象甲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寄主及危害症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分析了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及方法。[结果]红棕象甲幼虫蛀茎会导致植株心叶脱水垂软,后千枯,或者叶于叶柄或叶轴基部折断,幼虫蛀蚀会在植株羽片或裂片上留下整齐的蛀蚀孔。对红棕象甲应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把化学防治和其他防治方法如农业防治、检疫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结合起来,并且要及早防治才能将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结论]该研究为红棕象甲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棕榈红棕象甲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棕榈红棕象甲(Rhynhophorus ferrugineus Fabriciu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室内饲养观察与室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棕榈红棕象甲在广西南宁市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蛹、成虫在寄主植物组织内越冬。成虫对频振式诱虫灯、黄色光灯具有较强的趋性;卵散产,多产于寄主幼嫩叶鞘组织内;室内常温条件下,平均每雌虫产卵量为(370.6±0.8)粒;在26 ℃恒温条件下,幼虫共有13龄。1年内各代幼虫出现期为:3月中旬至5月、5-9月和7月至翌年3月。成、幼虫均可为害寄主植物的心叶和茎秆内组织。该虫在南宁市主要为害国王椰、老人葵、加拿利海枣、霸王棕等植物。[结论]为棕榈红棕象甲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有效的加拿利海枣红棕象甲防治方法。[方法]采用灌淋法、灌根法和综合法3种化学防治方法,研究了生物农药0.3%印楝素对红棕象甲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综合法防治效果最好,灌淋法其次,灌根法最差;采用综合法,喷施0.3%印楝素EC500和1 000倍液时,15 d后,防治效果分别为97.06%和89.66%。[结论]综合法喷施0.3%印楝素能有效防治加拿利海枣红棕象甲。  相似文献   

7.
红棕象甲是一种危害棕榈科植物的检疫性钻蛀害虫,其幼虫在寄主茎干内取食危害造成寄主植物不可逆性伤害,严重的在短期内造成植株枯死。近年来,该虫在我国东南沿海屡次被发现并快速扩散,造成景观棕榈的大量死亡,经济损失严重。本文系统综述了红棕象甲在我国的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情况,对该虫今后在生物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我国棕榈常见害虫,如红棕象甲、棉蝗、蔗扁蛾、小袋蛾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和防治措施,以及常见病害,如芽腐病、棕榈干腐病的病原、感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以期为棕榈在园林绿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介绍预防红棕象甲入侵和扩散的措施,以及人工捕杀、信息素诱杀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植保措施,综述近年来在红棕象甲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在综合防治方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对温州市红棕象甲危害情况进行了持续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温州市园林绿地上红棕象甲危害已大面积扩散为害,寄主植物主要有加拿利海枣、中东海枣、华盛顿棕榈、蒲葵、伊拉克蜜枣、棕榈等6种植物。  相似文献   

11.
基于AMSR-E数据的土壤湿度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莉  匡昭敏  罗永明  阿立  曾行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20-22422
[目的]通过建立AMSR-E土壤湿度监测模型,实现土壤湿度的实时监测。[方法]利用1961~2006年广西蒸发量、逐日降雨量、日平均最高气温、日最小相对湿度、≤5mm降雨日数等气象观测数据,以及AMSR-E土壤湿度数据,通过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基于GIS技术进行土壤湿度实时监测研究,并对其监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2005年9月23日广西土壤湿度值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桂东北地区和桂中地区,包括桂林市、柳州市、来宾市等市大部分地区,以及贺州市、贵港市、南宁市、河池市、百色市等市的局部地区。[结论]基于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AMSR-E土壤湿度统计模型适用于土壤湿度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香蕉新品种红研一号在南宁的种植表现,为丰富广西香蕉种植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从云南引进香蕉新品种红研一号在南宁种植,观测植株的生育特性及果实主要农艺性状,测定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分析红研一号在南宁种植的可行性.[结果]红研一号营养生长期植株生长迅速,抽蕾时假茎高212.8 cm,假茎基部围度51.0 cm,功能叶数15.0片,叶长176.2 cm,叶宽79.3 cm,收获时单株产量21.57 kg,折合49930.56 kg/ha,梳果指数17.8个,果指长度18.1 cm,粗度15.2 cm,果实可溶性糖含量22.69%,可滴定酸含量0.36%.其可溶性糖含量比桂蕉六号高2.18个百分点,口感清甜,其他主要农艺性状、果实性状与对照品种桂蕉六号差异不明显.[结论]红研一号香蕉适于南宁试验区域栽培.  相似文献   

13.
南宁市道路绿化植物组成与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创造良好的城市道路绿化系统,加快南宁市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方法]结合线路法与样地法,对4条主要道路(民族大道、友爱立交桥、星光大道、碧云路)的绿化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分别记录各条道路的乔木结构与灌木结构的植物种类、数量、生长状况、面积、分布状况和配置等。[结果]南宁市最常用的道路绿化树种主要有42种,其中乔木有19种,灌木有21种,草本植物有2种;各道路绿化效果的优劣次序为:碧云路>民族大道>友爱立交>星光大道。[结论]南宁道路绿化发展趋势的变化状况及绿化水平较高,也体现了该市的地方绿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低温对南宁市常见园林绿化植物的影响,为今后应对低温冷冻灾害及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引种驯化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南宁市城区常见园林绿化植物为对象,对2008、2011年遭受冷害的园林绿化植物进行冷害情况调查与数据收集。主要采用对园林植物外部形态进行感观鉴定的方法,对园林植物的叶、芽、枝、整株等的生长指标、组织褐变等进行观察。【结果】所调查的46科109种植物中,2008年有36科66种受害,受害率为60.6%,2011年有36科41种受害,受害率为37.6%。其中,受害等级Ⅳ~Ⅴ级的树种2008年为17科25种、2011年为3科3种;受害等级Ⅱ~Ⅲ级的树种2008年为14科17种、2011年为11科18种;其余树种受害等级均在Ⅱ级以下。【结论】造成园林绿化植物严重受害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的持续低温及南方对长期低温天气的防控应对措施相对薄弱。植物品种选择、植物冷害预防及植物冷害后的及时补救处理是避免植物大面积遭受冷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宜宾市茶园非水溶性农药帕力特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非水溶性农药帕力特的药效。[方法]通过在四川省宜宾市2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园小区中施用帕力特和对照药剂吡虫啉,比较了不同杀虫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结果]药后21 d内,在江安县和宜宾县均未见茶树出现生理毒害现象,且药后假眼小绿叶蝉数量急剧减少;宜宾县最佳防效达95.75%、最高虫口减退率达97.73%,显著好于对照药剂吡虫啉;江安县最佳防效达77.72%,最高虫口减退率达78.50%。[结论]使用非水溶性农药帕力特起到明显的药效作用,也提高了茶叶饮用安全,具有较强的市场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6.
香叶天竺葵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香叶天竺葵的病虫害种类、危害情况,并探索其主要虫害的防治技术。[方法]2007~2008年在广西主要种植基地对香叶天竺葵的病虫害进行调查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危害香叶天竺葵的虫害有22种,病害有5种。其中主要害虫斜纹夜蛾的发生高峰分别为6和9月。田间防治试验表明,5%氟铃脲悬浮剂和1%甲维盐微囊悬浮剂对斜纹夜蛾有较高的防效,药后7 d防效均大于88.58%,持效期为14 d。[结论]该研究可为香叶天竺葵规范化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