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董金和 《中国水产》2007,374(1):26-27
根据农业部2006年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总体部署,农业部渔业局性促进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和提升渔业科技贡献率为目标,重点在广西、广东、辽宁、江苏、浙扛、山东,福建、安徽、四川、湖北.江西等11十省共14个县(区)实施了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并带动有关省在70多个县开展了省级科技入户试点,通过开展“春季、夏季、秋季”三个行动,渔业科技人户工作成效显著,辐射带动效应明显,深受广大渔民群众的欢迎.并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亮点。  相似文献   

2.
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是落实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农业部关于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总体要求,2006年宁波市将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作为渔业技术推广的切入点,以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为载体,全面推进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加快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水产养殖效益,帮助渔民致富。  相似文献   

3.
《水产科技》2005,(1):5-7
农业部于2005年初启动了“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在全国遴选了100个试点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在阳西县成为全国5个渔业试点县之一的任务下达后,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高度重视,在农业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紧急行动,制定方案,宣传发动,督导检查,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为了扩大科技入户工程的作用,增加科技入户活动的效果,使更多的渔民享受科技入户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2006年金坛市被列为江苏省渔业科技人户示范县(市)以来,始终坚持把科技入户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精心组织,开拓创新,将科技创新、技术培训、技术示范、服务指导有机结合,努力构建为渔服务平台,开辟了为渔服务新途径、新方法,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了渔业持续增效、渔民持续增收,使科技入户工程成为该市渔民增收致富的快速通道。  相似文献   

5.
《渔业科技产业》2006,(2):I0001-I0001
6月13日上午,在中山市举行了“中山市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启动仪式”,这标志着该市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6.
肖翔 《水产科技》2006,(2):14-14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精神,扎扎实实地推进科技入户工作,掀起我省渔业科技入户的热潮,2006年4月10日,我局在广州召开了“2005年广东省渔业科技入户工作总结和2006年春季行动会议”。这标志着我省2006年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农业部科技入户工  相似文献   

7.
《水产科技》2006,(2):15-17
阳西县是农业部批准的全国渔业科技入户试点县。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1号件(中发[2005]1号)精神以及农业部、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实施2005年渔业科技入户试点工程的总体部署,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确保渔业科技入户试点工程取得圆满成功,阳西县委、县政府及县海洋与渔业局等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把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开展“十百千”干部下基层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是促进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在2005年试点取得明显实效的基础上,2006年农业部渔业局将扩大示范范围,将继续探索渔业科技入户的有效途径和模式,有效推进渔业科技入户工作。为此,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陈毅德接受了记者专访。记者:据我们了解,去年全国5个渔业试点县科技入户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明显实效,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深受渔民群众的欢迎。今年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示范范围和重点推广内容与去年相比有哪些变化?陈毅德:今年,农业部决定扩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范围,在去年5个试点县的基础上,新增8…  相似文献   

9.
肖翔 《水产科技》2006,(1):10-10,9
3月13日至14日,2006年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渔业技术工作会在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十一个省十三个渔业科技入户试点县的代表七十余位入会参加了交流。会议由国家农业部渔业局科技处处长羞金和主持。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沈毅在会上首先致辞。农业部科教司推广处处长朱岩和调研员张国良分别讲话。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首席专家王武教授作了(2005年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工作总结》报告。针对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与种植业的示范工程相比有其固有特色:1、属于“四高性质”的产业。2、经营体制多样化。3、农户承包的养殖水面较大、地点分散。4、养殖种类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不一,需要不同的专家指导。  相似文献   

10.
卢兆发 《中国水产》2007,374(1):28-31
2007年是农业部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的第三年,两年来,渔业科技入户工作成效显著,辐射带动效应明显,深受广大渔民群众的欢迎,并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亮点。有鉴于此,本刊在新的一年里推出“科技入户”专栏。一期一省地报道各地在科技入户工怍中取得的成绩,总结的经验、推广的新技术、发明的新产品,以及“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潘杏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渔民,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年青人。说他普通,是因为他来自最基层棗慈溪市庵东镇西二渔业产销合作社,且从事着在一般人眼里也不起眼的水产养殖工作;说他朴实,认识他的人都说他不善言辞、诚实可靠。在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中,潘杏欢以自己掌握的渔业科技知识和从事水产养殖的成功经验,传授、带动、帮扶周围群众共同生产致富,被广大的养殖户称为“水产养殖的土专家”;由于他在开展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活动中做出了表率,被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评为“2006年度宁波市科技入户先进示范户”。  相似文献   

12.
《现代渔业信息》2009,(4):31-31
为了总结全省渔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全面推进渔业科技人户示范工程建设,2009年2月25日~26日,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在杭州市召开了浙江省渔业“科技入户”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省“科技入户”专家组,部、省渔业“科技人户”示范县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四年来,我省始终贯彻落实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精神和要求,高标准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按照政府主导,上下联动,专家负责,产业结合,经费配套的方针,明确目标责任制,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加强指导督查力度,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实施对促进渔业科学技术推广,加强渔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渔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4.
《福建水产》2006,(2):F0002
4月20日-21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在宁德市蕉城区正式启动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福建省春季行动。农业部渔业局陈毅德副局长、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孙喜模副站长、全国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王武教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张国胜局长和陈继梅副局长、宁德市和蕉城区党政领导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专家和示范户渔民共300多人参加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5.
《水产科技》2006,(3):13-13
根据《2006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和《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管理办法(试行)》精神,雷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制定了《雷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实施2006年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指导工作方案》。2005年雷州市启动了渔业科技入户工作,通过大力推广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有效地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定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和措施,明确指出了“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扶持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自农业部确定阳西县成为全国5个渔业试点县之一,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决定2005年建立起海丰县、雷州市和珠海市金湾区3个省级渔业科技入户试点,并设立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专项资金,制定方案,宣传发动,督导检查,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主要体现于:一、以渔民需求为科…  相似文献   

17.
《水产科技》2005,(6):15-16
2005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县(市、区)后,结合我市渔业生产的实际,确定对虾健康养殖为主推技术,并制定了《雷州市2005年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在雷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省、市渔业部门及专家组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周密布置,使我市渔业科技入户工作按照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8.
2006年4月10日,省海洋与渔业局在广州召开了“2005年广东省渔业科技入户工作总结和2006年春季行动会议“.这标志着我省2006年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9.
《水产科技》2008,35(4)
2007年被省海洋与渔业局选定为广东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示范市(县)后,高州市委、市政府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迅速组织实施,成立了高州市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作,聘请了技术指导单位和10名指导员,确定了100户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养殖面积达7126亩。  相似文献   

20.
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整体规划要求,今年,是金湾区“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第一年,我负责红旗镇对虾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对红旗镇“渔业科技入户”工程10位南美白对虾精养、鱼虾混养养殖户进行技术跟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