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突破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受到播种机机械化水平低的限制并减少硬粘土及多雨条件对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不利影响,设计一款集旋耕、起垄、施肥、播种等作业功能于一体的2BSQF-6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首先结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农艺要求,提出2BSQF-6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整体结构设计方案。然后对旋耕、起垄、播种以及仿形等关键部件进行设计并确定关键参数。最后在灌云县大豆农场种植基地展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播种试验。经田间试验表明,在作业速度为4.7 km/h时,大豆玉米播种深度合格率均为93.3%,大豆和玉米的粒距合格率分别为85%和95.2%,漏播率均控制在8%以下,机具各项指标均满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2.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振兴国产大豆、提升油料产能的重要措施之一,能有效缓解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进口压力大等困难。在分析2022年西南、黄淮海、西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推广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对各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现状进行概述,提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缺少除草剂喷施专用机具、收获专用机具,现有可用生产装备数量严重不足,机械作业质量不高、适用性差,机手操作不规范等;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出我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阶段性发展建议,采取先部分后全部、先易后难的方式逐步推进,先解决黄淮海及西北地区全程机械化问题,再针对丘陵山区进行研发,实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全程机械化,最后综合利用自主导航辅助驾驶技术、自主避让技术及遥感遥测技术等电子信息及传感器技术,提升机具的机械化技术水平,为推动我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全面全程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具是指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全过程,以大豆、玉米双作物同步作业为主,实现两种作物同种、同管、同收的专用农业机械;由于目前大豆玉米两种作物同期收获较少,专用机具也包括小型窄幅单一作物收获机。专用机具出现后,减少了农机进地次数与人工投入,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种植效益,成为现阶段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主要发展方向和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通过对平凉市大豆玉米及其机械化生产特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种植效益低、气候和市场影响大、机械化技术不成熟等制约平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优选适宜的种植方式、加强农机农艺与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发挥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优势、提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水平四个方面深入探析,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力,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烨 《农业机械》2023,(6):90-92+96
农机与农艺相互匹配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关键,通过总结昆明市2022年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的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机械化生产适应性为主攻点,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适用机具研发改造与推广应用、提高丘陵山区机械适应性、加强支持农机合作社发展、深入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以及农机农艺示范基地建设等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泗水县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结合农机技术,可以实现大豆和玉米产能提升。通过数据分析,目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主要的问题是配套机具较少,生产装备数量不足。这导致整体作业质量不高,适用性较差。因此,分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的核心,通过“先易后难”的方式逐步推进,实现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全面机械化。通过配以遥感技术、自主导航技术、电子信息传感技术等,提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水平,为我国其他省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提供合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李玉红 《农业机械》2023,(4):80-81+85
为节约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播、机管、机收等机械化作业水平,筛选引进适宜陇东地区种植模式的大豆玉米播种机,开展机具田间性能对比试验及推广示范,为进一步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焦作市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以及机具情况,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具使用及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推广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矛盾,提升大豆和油料产能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机艺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定西市依托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合理运用旱作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积极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试验研究,制定推出一整套农机、农艺高度融合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及机具配套方案,为全面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增实效的样板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以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机、同步分带喷杆喷雾机、大豆玉米一体化收获机等同步作业专用机具,以及高地隙玉米收获机、小型窄幅收获机等分步适用机具为研究对象,根据近年来研制试验和推广应用情况,深入分析总结各类专用机具的技术特点、研发生产、试验验证、推广应用和注意事项,掌握当前专用机具发展现状,从提高作业效益、作业质量、适应性、关键结构等方面明确机具研发趋势,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化机械化发展奠定基础。围绕机具改进熟化与推广应用,从同播同熟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科研攻关、鉴定评价方法制定、适用机具机型遴选、试验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模式凝练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基本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是粮食生产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保障我国玉米和大豆产量的一项关键性技术,在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概念、含义及原理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选配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的核心技术,以及合理选地、选择种植带型和田间管理的必要技术要点,并基于2021年内蒙古实际试点情况,指出当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存在农户对种植技术认知不足、技术应用具有挑战性,节水灌溉、专业机械设备和金融支持政策还未跟上,并提出下一步应加强农技指导和宣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高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实现“玉米不减产 多收一季豆”的可行途径,但是这与各地现有种植模式有很大差异,给播种机播种施肥等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梳理该种植模式的特点,一是精量播种,玉米单粒播种,大豆每穴1或2粒;二是行距、株距缩小,合理密植。大豆株距7~10 cm,行距25~30 cm或40 cm;玉米株距8~11 cm或14 cm,行距40 cm;大豆玉米行间距60~65 cm或70 cm。三是单位面积施肥量一个加大,一个减小。玉米高氮缓释复合肥每公顷750~975 kg,大豆低氮缓释复合肥每公顷225~300 kg,“4+4”和“4+6”种植模式施肥量还要适当增加。简要介绍对应专用播种机应考核的主要内容、合格指标及验证方法,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播种机安全性、适用性、先进性应达到的要求、验证实施的技术要点;阐述验证结论获取及其局限性,提出促进专用播种机发展的3条建议:增加配置、改进性能;培训农户和完善农艺;长短结合、耐心培育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燕丽 《农业工程》2021,11(8):112-115
针对山西省玉米全程机械化收获中机艺融合存在的薄弱环节,研发了4YZ-3B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介绍了该机关键部件的设计思路及技术参数,并对样机进行了试验,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品种、不同收获时期、不同产量、不同结穗高度的玉米收获提供适用机型。   相似文献   

15.
在保障粮食安全、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减少玉米、大豆争地,提高大豆的供给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关键。按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目标—政策支持”的结构,梳理、分析作为粮食生产动力的国家层面和以内蒙古为代表的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总结内蒙古连续几年来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经验做法。提出在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逐步推广、因地制宜,多方位引导、消除农户顾虑,同时加强全过程监管。  相似文献   

16.
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对新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意识,村容村貌形象有重要作用。农机部门要加快研制免耕播种技术机械,配套玉米收获机械发展,满足农业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玉米收获技术与装备发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阐述了中国玉米种植模式、收获工艺及收获装备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以及中国玉米收获机械的研发历程和主要机型.阐述摘穗、剥皮及茎秆处理等通用技术与装置的特点,以及中国在不分行玉米收获技术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分析了当前制约中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外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各玉米产区种植与收获特点,指出了中国应在农机农艺融合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本地区的玉米联合收获装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