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林丽  顾宇 《森林工程》2015,(1):107-111
随着城市外围近郊的通勤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研究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系,以及探讨优化就业居住平衡的方法对于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十分必要。本文基于2012年南京市居民出行数据,通过构造平衡职住指数,对南京外围各片区职住平衡程度进行测度,并通过职住分离程度对不同片区进行分类划分,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通勤效率的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研究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系有密切关联,平衡度指数与通勤时间呈正相关,而自足型指数和就业独立指数与通勤时间呈负相关,同时出行距离等因素也对居民通勤效率有显著影响。因此,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有效调整不同片区居住单元数量和就业岗位数,可以有效提高居民通勤效率。  相似文献   

2.
李信  朱权  刘洪  杨洁 《森林工程》2016,(4):51-55,60
为更好的缓解交通压力,公交优先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研究居民公共交通的选择行为,分析与把握居民出行规律,对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增强公交吸引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城市居民出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成都到龙泉片区居民出行进行调查分析,建立巢式logit模型,并分析模型结果,得出对出行者选择公共交通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并通过弹性分析定量展示这些显著因素对公共交通选择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洪  文杰  朱权  李信 《森林工程》2015,(1):135-138
中小城市在国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更好地掌握中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居民平均出行次数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规模及居民人均收入的关系,发现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居民平均出行次数越小;对居民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等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中小城市居民多以回家、上学及上班等为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多为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时耗常在半小时以内。通过对中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研究,发现其普遍特征与特有规律,更好的进行中小城市交通进行规划与改善。  相似文献   

4.
周银香 《绿色科技》2012,(8):207-210
以杭州市民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抽样调查,全面了解了居民对低碳出行的理念和相关认知、出行方式的偏好及选择、居民私家车使用的行为趋向、对公共交通的看法、对当前低碳出行系列措施的意见及建议等,深入探究了低碳交通出行实施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可达性指标综合了距离和交通负荷等因素,描述了城市道路网的连接性能。阐述了可达性的概念,以可动性、易达性和通达性三项指标从不同方面描述城市道路网的可达性。对哈尔滨市道路网建设情况及布局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对哈尔滨市城市干道网,已知居民出行机动车OD矩阵和各交通分区间的最短路矩阵,分别求出可达性的各项指标,并对所求结果进行分析,建议今后重点对城市边缘地区进行干道网的规划建设,保证这些地区的可达性,方便城市居民的出行。  相似文献   

6.
柳雪丽  魏薇 《技术与市场》2023,(12):32-35+40
为应对轨道交通新线开通改变路网拓扑结构、客流特性及分布规律复杂影响运营决策等问题,首先基于C/S架构、ArcGIS、交通仿真软件二次开发技术建立模型应用辅助系统;其次重点研究该系统中的轨道交通模型,采用改进的Logit模型描述居民的方式选择,构建出行时辰分布模型精确分析乘客高峰小时出行特征;最后以既有线路为例进行模型校核,预测优化调整,实现新线客流量的精细化预测。该仿真模型能够为轨道交通线路规划阶段路网客流状态及其动态变化预测仿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山地城市的地貌特征、生态格局、交通结构等方面与平原城市有较大差异,对绿道规划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不同需求。以泸州市中心城区绿道规划为例,基于其山水风貌、慢行交通需求以及人文景观特色等要素,探讨了山地城市的绿道规划策略。将泸州中心城区绿道划分为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进行建设,优化生态格局,凸显山水风貌。通过优化快慢交通接驳、完善公共自行车运营系统,引导居民绿色出行。串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展现地域性历史文化特色。运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实现绿道的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与智慧体验,构筑智慧城市新生态。  相似文献   

8.
资源约束条件下工期、质量、成本综合均衡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工期、质量、成本称为工程项目的三大控制目标,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工程项目优化控制的理想结果是同时实现合理的工期、较低的费用和较高的质量.利用多属性效用函数以及效用分解定理,建立了基于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工期、质量、成本的综合均衡优化与控制模型,并引入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一个应用实例,对实际施工中的工期、质量、成本综合均衡优化给出了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9.
从常州市2004、2009和2016年居民出行方式入手,研究了出行方式变化对道路资源占用及能源消耗的影响。结果发现:近年来小汽车出行方式所占权重逐步提高至30%,对常州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性构成严重威胁。为此,提出了构建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方式为主导,小汽车为补充的城市交通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老旧城区景观透水性铺面系统建设为例,归纳总结了适宜在老旧城区采用的透水性铺面系统建设途径:在老旧城区环境治理和景观提升改造中通过系统的透水性景观铺面构建,从而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景观效果和维护城市生态的综合效果,以改善老旧城区的雨洪积水问题,提升老旧城区的生活和交通出行。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交专用道效益评价及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公交优先思想的逐渐被接受,作为实现公交优先的主要载体———公交专用道系统自然而然被提上议程。针对大中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和公交运行缓慢等状况,应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TransModeler建立路网车辆运行模型。以哈尔滨市第5路公交为实例,提出优化方案,应用TransModeler对其进行优化仿真,通过仿真结果对方案实施前后各路段的交通流运行状况进行评价,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实效性。同时表明应用TransModeler软件可以快速、有效的实现各个优化方案的对比,节省繁琐数据输入的时间,仿真输出数据简单明了,对今后公交线网优化仿真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中小城市在城市规模、客运流量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与大城市有所不同,因此其长途客运站的选址布局方法也与大城市的方法原则有较大差别.这里在分析中小城市长途客运站选址布局的特殊性及其要点的基础上,拟定了选址布局的规划原则.通过对目前选址布局常用方法的综合分析与比较,总结出各种选址布局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以如东县客运站选址为实证研究,结合各种选址布局方法的特点及如东县道路网结构、客流组织和空间发展等因素综合分析,筛选出适合中小城市选址布局的几种方法,拟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中小城市长途客运站选址布局的决策方案.以期为当前中小城市客运站合理布局、合理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并达到改善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环境,解决现状交通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张燕  严凌 《森林工程》2014,30(5):122-127
多中心组团城市形态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着重分析组团式城市的交通特征,将系统动力学应用于组团式城市交通生成预测模拟,利用其擅长研究动态、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特点,针对目前组团式城市预测中主要采用的回归分析方法和时间序列模型存在的缺陷,本文建立的模型可以全面地考虑各种主要因素对组团式城市交通生成预测的影响,运行软件(VENSIM)来模拟、分析,将城市土地利用性质、城市组团中心数目、人口、经济发展四者的动态关系纳入其中,为组团式城市规模赋予一个特征值。较好地解决影响组团式城市交通生成预测所产生的误差问题。最后,选定浙江省永嘉县和假设的小规模的组团城市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交通数据,运用创建的模型加以嵌套,得出结论,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快建设国家旅游示范区、锻造三大旅游板块,以临汾市和运城市为研究对象,对两市2002~2018年旅游收入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两市旅游总收入的11个因素进行了探究,定量对比了两市的旅游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在2002~2018年间临汾市和运城市的旅游总收入持续增长,旅游业整体发展良好,但两市的入境旅游发展较为薄弱;接待国内旅游人次、A级景区数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旅客客运量是对两市旅游总收入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据此,从增加旅游人次数、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快和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及加快入境旅游发展5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两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公路客运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李岩  沈微  张显悦 《森林工程》2004,20(4):48-50
通过AHP法对公路客运质量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并使用BP人工神经网络 ,建立对公路客运质量评价的模型 ,该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 ,能够有效地对公路客运质量进行评价 ,同时该模型具有学习能力 ,对公路客运质量管理与决策活动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建筑市场一体化的加快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广泛实行,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趋势,这种形式集中体现在合理低价竞争。本文运用成本计划评审法和时间成本优化法,分析在清单计价法下施工企业如何对项目的工期和成本进行控制,在缩短工期的同时降低项目的成本,达到工期与成本的协同优化,使各项费用支出降低,从而加强整个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地质地貌从宏观控制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城市地质地貌条件与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关系密切。本文以哈尔滨市区为例,简要分析了哈尔滨市区地质地貌特征,阐述了哈尔滨市地质地貌条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瞿飞  韩宝睿 《森林工程》2014,(3):124-127
从中小城市空间布局特征、道路交通设施、交通运行特征、居民出行特征四方面分析中小城市交通特征以及从公交运营和公交设施分析公交现状不利因素,最终发现公交客源缺乏、公交吸引力不足是影响中小城市公交发展的主要因素。故针对存在的不利因素分析,着重研究如何提高中小城市公交吸引力问题,结合规划理论与实际,提出以客流培育为核心的规划目标与定位和中小城市的公交规划发展原则;接着基于适宜中小城市发展的线网布局模式,介绍了"两核心"布局及多层次线网布局的规划策略;最后结合公交各个运行指标,线网调整以提高公交线网覆盖、舒适度、便捷度。达到增强公交吸引力的目的,培养客源,最终实现公交在中小城市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范海雁  姚佼 《森林工程》2014,(6):141-143
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研究中,公交客流数据的取得和统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确定高峰统计时段是最基础的工作.简述了公交发车间隔研究的重要性,在计算城市公交线路的发车间隔时间时,需要先计算统计时段的客流需求量.而统计时段的划分是文章重点研究的问题,基于聚类分析,建立一种均值聚类算法,得到具有相似客流特征的时间段,并以公交线路875路的跟车调查数据为基础,在上海市公交875路客流的实际统计中进行应用.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可以有效减少聚类数据的冗余信息,特别适用解决大数据聚类问题,其结果可以自动划分客流时段,时段划分结果为0.5h或1h的非整点时段,对于统计时段内的高峰小时的确定和行车间隔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辛凤  赵春雨 《绿色科技》2014,(8):301-305
指出了交通运输沟通生产和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决动力。从六安市铁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现状的视角,利用六安市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对六安交通运输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虽然为六安市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六安市经济发展目前仍依赖传统发展模式,农业比重偏高,区域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因此,结合交通运输条件的联接性,从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三个方面对六安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