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旅游度假酒店的概念入手,分析旅游度假酒店与景观的关系及主题的概念。以乌海市谊君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为例,阐述旅游度假酒店景观的设计过程、主题文化的确立,以及如何运用景观元素体现主题文化。  相似文献   

2.
休闲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国家倡导的建设方向,在此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发掘乡村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度假模式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本文通过对一系列问题进行反思并剖析已建成优秀度假村的项目,得到体验型旅游景观营造的必要性,并得出3个景观营造方法,希望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建立舒适、原真、便捷、生态、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3.
现今山地旅游度假已逐渐成为热潮,清迈独特的地理气候与历史文化,孕育了独具一格的景观特色。通过从地理特征、建筑布局、景观营造、特色营造4个方面对清迈四季度假村进行景观分析,总结出其景观特色:整体形象简洁大方,建筑细部装饰精致,装饰小品特色鲜明,植物配置绚丽多彩。对其景观特色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热带地区建设山地旅游度假村时借鉴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度假酒店景观植物配置方式相比日益成熟的住宅景观植物效果打造区别很大,景观规模不同及顾客需求差异,给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带来新的挑战。度假酒店中的植物配置要遵循地域性、功能性、生态性的原则,实现主题突出、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目的。文章以西双版纳万达文华度假酒店景观植物设计为例,论述度假酒店的植物配置特点。  相似文献   

5.
乡村景观种植能为当下火热的乡村旅游带来新鲜的活力,是吸引城市居民的一种有力方式,运用植物在乡村地区营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以及氛围轻松的乡村生活环境,是城里人休闲度假所向往。山地景观种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把乡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好去处,景观种植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自然、宁静、隐秘、深山老林般的仙境,是人们梦想中的度假胜地。一个合理的山体度假酒店景观并不是简单的将山体炸平,而是基于对场地的尊重,让景观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地形、生态与植被。文章以桐庐天溪湖高尔夫度假酒店为例,针对后期施工过程中山体挡墙、植被破坏严重的现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我国众多山体旅游度假酒店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布满众多各具风情、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自然生态景观,村落景观充分展示着中国农民的生活物质、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正确掌握传统村景观的营造手法,才能更好地通过景观手段来保护传统村落的景观资源,也为我们获得新的设计借鉴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8.
首先论述了度假酒店概念及其景观的特点,再以逸景营地5家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与实践详述自然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策略和途径,如何将度假酒店与当地自然环境相融合,如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如何营造度假体验。  相似文献   

9.
陈小霞 《花卉》2020,(24):19-21
滨水景观营造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项目重要内容,也是河道治理工程中景观设计的主要建设内容。滨水景观营造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基本公共系统,也是河流恢复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滨水景观的概念与重要性进行阐述,提出滨水景观的主要设计原则以及从哪些方面进行构思,滨水景观在绿化生境上如何进行融合。并以实际案例对如何营造滨水景观,滨水景观具有哪些功能、绿化如何配置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黄冬梅 《花卉》2020,(12):111-112
植物景观对提升温泉度假酒店的形象、品质,以及营造绿色宜人的康养环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实际项目为例,浅析温泉度假酒店的植物景观设计原则及营造方式,为同类型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了乡村居民的居住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也使得传统的乡村景观形态发生巨大变迁。在这个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乡村景观在自然生态、传统人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地域文化的缺失、对乡村人文资源的破坏、景观脱离农民生产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12.
酒店室内设计对酒店的整体形象有直接影响,也影响酒店的服务功能,在当前生态建筑与生态保护的社会环境下,酒店室内设计无论中式与西式,都重视植物景观的搭配与应用,这与植物景观能够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改善居住心态有关,也与植物景观的生态属性相关。因此,在酒店室内设计中,更加重视植物景观的选择与利用,为酒店室内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提高了酒店的生态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提高,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休闲方式。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大力建设发展农业旅游景观,既能满足城市居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对农业概念、类型和功能,农业景观概念、属性、类型、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梯田景观和花海景观为例探讨农业旅游景观的特点,从而为更好地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园观光旅游展现出新鲜的活力。植物作为休闲农业园的核心组成要素,植物景观的成功营造对休闲农业园尤为重要。通过对休闲农业园植物景观相关概念的阐述及其研究现状与分类特征的研究分析,提出在休闲农业园植物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应依据现状条件,因地制宜,科学构建植物景观格局;并从本土农业出发,优选乡土植物,同时注重植物季相变化,丰富植物群落结构;突出植物景观主题特色,打造特色植物景观品牌的策略;促使休闲农业园成为具有高价值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从而促进地方农商文旅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琦  吴义传 《现代园艺》2014,(10):21-24
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农业景观的项目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着重利用农业的景观价值,即在公共区域以造景为主要目的,营造田园风光,虽然管理的成本大于生产获利,但这类景观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且具有造价低、管理成本低、可持续发展的优点,同时还可以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珍惜土地的意识;二是以教育、科研或生产功能为主的现代农业科技园,这类农业园并没有刻意地营造景观,但都通过规划使农业产生服务业的价值;三是以提供旅游服务为主的农博园,这类农博园主要营造自然的居住环境来吸引游客,正在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度假休闲方式。本文将论述这三类农业项目在造景营造上的异同,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嵊州绿城现代农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杭州西湖四季花木景观,即"春桃"、"夏荷"、"秋桂"、"冬梅",在西湖植物景观营建演进历史中,通过文人间的唱和,与书画、诗词、园林营造相互补益,至南宋确立为西湖四时幽赏之代表性景物,与宋"西湖十景"相呼应,成为杭州"四时节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中国特有的以四季变迁为标志的时空观,为后代文学、艺术、园艺之母,成为江南地域文化中历时最为悠久的四季花卉景观,游赏风俗延续至今。四季花木是西湖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欣赏活动则是西湖文化于千年传承中的重要体现。四季花木不仅在西湖独自成景,更与西湖十景等诸多景观密切相关,展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因春夏秋冬四季变迁而形成的赏花活动,也深刻地影响到了自古以来杭州这座城市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节奏,并成为一种风俗固定下来延续至今,成为市民阶层生活方式和理想的重要体现。本文以四季花木(春桃、夏荷、秋桂、冬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代文献的研读,探讨了杭州西湖四季花木景观的历史沿革,分析了4种植物与杭州西湖之间相互关联的独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水体景观是一种以自然水为主创造的景观形式,人们针对创建的景观,不仅能欣赏,游玩,还能进行度假、旅游以及康复治疗等。水与自然现象形成紧密联系,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利用水进行设计,不仅能给人们一直唯美意识,还能给人们生活带来清新空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环境建设也提出较高要求,所以实现多元化的水体景观设计,对环境审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河流的滨江地段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特别是一些富有人文情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江河常常受到城市管理者的重视,而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部分。但是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发商却利用其地理位置和景观来获取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维护,至使生态失衡,景观也遭到破坏。文章主要就南充市滨江大道景观从生态角度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张婕 《花卉》2020,(8):35-36
当代水景观的营造已经逐步脱离单纯的美学范畴,逐步发展为以水文化为基底,融合生态安全、现代科技、地域历史遗产和人文关怀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性水景观建设。以海绵城市以及城市水景观的营造,阐述水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水景观建设的耦合关系。从对海绵城市中水文化载体景观化营造方式的探究以及河道景观与城市共生案例的分析,旨在为现代水景观设计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20.
柳静 《现代园艺》2014,(21):55-5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小区作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动区域和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基本单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健康、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景观已成为衡量小区质量和品位的重要标准。本文以花园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方案为例,从设计理念、人性空间设计、植物景观的营造、景观整体风格、景观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